老子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正如《诗经》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京味文化,就是在“水穷云尽处,隐隐两三峰”的静水深流中,流荡着生动气韵、体尽无穷的由美入真、由真入美。
返璞归真的“京味儿”。林语堂在《北京颂》中写道:“北京迷人可爱的是它的生活方式与妥帖布局,紧邻繁华闹市也能生活得安详宁静……无论在什么地方,民宅附近总会有家杂货店和茶馆。”这种大中有小、大中见小的市井生活、人间烟火,见思想、见精神、见境界,便是大美北京的精神气象。
北京建都860多年来,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整个城市以皇城为中心,为皇权政治服务是其核心功能。同时,“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民以食为天”的儒家思想也是古都的文化信条——从城市布局到大兴工商业、繁荣文化贸易,充分营造“国都”的市井生活,成为元明清以来的文化传承。元世祖几经探索开通“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与此同时又开通从江南北上的海运,使大量的物资运到大都,促进了都城的经济繁荣,大大丰富、提高、方便了京都百姓的生活。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保障。明成祖在营建帝都时,一方面体现皇权至上的文化主题,另一方面注重“宫城、皇城、京城”的整体布局,以“便利”居住在京城的人们生活为主,使得林语堂笔下的安详宁静初具规模。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清自康熙以来,北京不但有全国最大的商业市场,而且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被称作“商贾辐辏之区”,除了大量的生活物资以外,还有各种奢侈品和娱乐品。清俞蛟著《梦厂杂著》记载:正阳门外“左右二三里,皆为殷商巨贾,列肆开廛”。其中,不乏被誉为老字号的六必居、王麻子、王致和、同仁堂、都一处、全聚德、荣宝斋、瑞蚨祥等等,十分兴盛和便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时代,党和政府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保、环境、交通等问题,加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变革,并不断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迈进。首都百姓的寻常生活,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美美与共。
天工造化四季美。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一文写道:“北京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重要的北京的天候,和地理联系一起,也是中国各大都会中寻不出几处的好地方。”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这样的天候,如人生四季的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自然而然地把生命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而美不胜收,而且每个季节都有自身独特的美。
春天的北京,温榆河的冰还没化,故宫的玉兰花已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玉渊潭的樱花也在一夜之间开满了枝头。夏天,骄阳似火,颐和园、圆明园的荷花开了,北海公园的垂柳更加绿油娇嫩了,勃勃生机的大地到处是绿绿的草、沁人心脾的花。秋天,香山的枫叶红了,淡黄、金黄、橘黄、深红等层层叠叠,把香山点缀得绚丽多彩;昌平的苹果、怀柔的板栗、大兴的梨等在枝头挤着、笑着。冬天,北京银装素裹,俨然一座冰雪王国,仿佛行走在仙境里。
如今,“绿色北京战略”的生态美,更让北京一步一景,四季鲜花盛开、山青水绿、瓜果丰盈,煞是醉人。目前,北京市域内“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绿色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古都北京已成为山城共融的生态家园、城乡一体的宜居城市。
真实而睿智的表情。王安忆在《比较北京和上海》一文中说:“北京人说出话来都有些源远流长似的,他们清脆的口音和如珠妙语经过时间的锤炼,就连俏皮话也显得文雅……”这,就是“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此中有真味”的北京文化表情。这些坦然、真实、自然、幽默、智慧的文化表情,来自幽燕礼贤下士的黄金台精神、慷慨悲歌的侠义精神、以勇著称的尚武精神、多民族融合的民族精神。
发展于辽金时期的南北杂处、彼此包容、规于礼制、“因俗而制”,形成的多元交融的风尚与民俗;成熟于元的“皇皇天下之都”的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市井文化、农耕与游牧并行的大一统文化;定型于明清的紫禁城、坛庙、长城等城垣、园林、宗教,尤其是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礼制已发展到巅峰……一代代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北京人的血脉里、骨子里、记忆里都深刻烙印着“不出户,知天下”“万物自生听”的妙境。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