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 来源 一点资讯
  • 作者
  • 日期 2021-04-13 20:39
1905 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一边行医,一边开始疯狂写作。
 
在 32 岁这年(1910 年),他完成了代表作《新中国》。这是一部以梦为载体的幻想之作。主人公陆云翔做了一个梦,梦里的上海是一派全新的繁华景象:
 
道路宽阔,车马往来不绝;把地掘空,筑成隧道,安放上铁轨,日夜亮着电灯,电车于此飞驰不绝;跑马场(今人民广场)附近建起新上海舞台。
 
本书最令人称奇之处,是写到上海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即世博会):“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开办万国博览会,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
 
100 年后,陆士谔的梦想化为现实。2010年,第 41 届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组织方旨在通过各参展国的展示和系列活动,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人是城市的主体。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去的城市发展,一切以经济建设为纲。未来,宜居安居、提升人民幸福感将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 ”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是我们今天城市建设的主题,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呢?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1.交通,数字城市的“第一块”试验田
 
2015年,有人在知乎上发帖——成都城堵成堵城,求下联。
 
这个反着念也一样的上联,到今天也几乎没人工整对出。
 
那一年,全国城市拥堵排行榜上,成都在第十位。说它是“堵城”不算冤。
 
之后几年里,成都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汽车数量快速增长,交通拥堵程度却在下降。2019年,成都的机动车保有量排名全国第二,而这一年的城市交通高峰时段拥堵排名,成都市是第30名。
 
“治堵”,成都是怎么做的呢?
 
2015年上榜“堵城”之后,成都市开始尝试新的“治堵”思路,先后与多家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其中,2019年启动建设的TOCC(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是成都推行智慧交通建设的有效实践,也是成都市智慧交通体系的核心和顶层平台。
 
具体说来,成都 TOCC 接入并汇集了城市全部的交通数据,对“大交通的大数据”进行汇聚管理、挖掘分析和共享交换,从而对全市交通进行运行监测、信息服务、辅助决策和应急协同。
 
在我们的惯常印象里,交通的事就该交通警察管,平时普通人所见最多的是交警在疏导交通。碰上堵车,人们往往也只会责难他们疏通不力。
 
实际上,公安交管只是负责管理汽车和道路秩序,堵车的“锅”不能只让一方来背。现代城市交通是一个典型的“涉众系统”,牵涉的点和面非常广:陆运、水运、空运,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规划局、住建局、城管局……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信息中心(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主任说:“长时间以来,我们的交通都是各自为政,停车场、道路等设施也是多头管理。公交不知道轨道的数据,轨道不知道出租的数据,出租不知道机场的数据。”
 
全量数据的汇集和共享,是成都 TOCC 建设的第一步。目前,成都 TOCC 的数据提供单位多达 39 家,涵盖航空、公路、客货运输、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公安交管、桥梁隧道等14 个大类的交通数据。
 
公交地铁的每一次刷卡,每辆出租车每笔订单的起始位置和金额,每辆共享单车的开关锁和骑行路线,长途客车的售检票和运行轨迹,机场飞出去多少人,有多少人乘坐列车到达成都……成都 TOCC 接入的数据,基本涵盖了城市交通的全貌,从而实现了对城市立体交通运行的监测,能够“看得清”。
 
同时,成都 TOCC 结合全市交通实际,研发推出了视频智能 AI 分析和时空融合分析模型,实现对城市人流、车流和事件的态势研判,设计了 6 项预警预测功能和 35 项辅助决策指标分析,辅助全市交通机构运行决策数字化、管理精准化。
 
设想一个场景。明天你要去成都,你从未去过这个城市,但面对陌生城市里的陌生出行,你完全不必担心,因为你可以“可视化”选择交通方式。
 
在成都东站的 LED 屏上,你可以看到正在候客的出租车空车数量、需要排队的时间,也可以看到周边公交的信息和到站时间。如果你不赶时间,也可以选择共享单车,这是一个提倡慢行的城市,周边有哪些品牌的共享单车,车辆停放位置和数量,全部一目了然。
 
这是 TOCC 的一项落地应用。为公众出行提供交通方式的“选优能力”,方便乘客选择。
 
当你正在浏览“智慧车站”屏幕的时候,在成都 TOCC 监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也实时显示着成都东站动态测算出的相关交通信息:此刻的出站客流数据,正有多少辆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共享单车在此等候,停车场的空位数量,等等。并且,系统可提前 30 分钟预测并智能调
 
度,精准实现“人+车+数据”的实时匹配。
 
比如说,成都出租车司机可以通过国内首推的司机小秘书 App,实时查看成都东站的车辆供求情况、候客时长、平均运距等信息,以决定是否要前往载客。司机小秘书提供交通枢纽、热门商圈和旅游景点的客流信息后,不仅出租车巡游效率得到了提升,出租车驾驶员的每日平均
 
营运收入也提高了 40 元以上。
 
各类运输服务主体“喊得应”,是成都 TOCC 的第二个目标。“通过数据的科学分析,在平日里把这个城市的运力资源科学地调度起来,维持交通的正常运转和平衡;在节庆和举行重大活动等特殊情况时,从政府层面能够动态地调度各类交通运输主体,要‘喊得应’。”
 
最近这几年有一个词特别火——流量。交通可以称得上真正的“自带流量”,人随交通走,所有的生产、生活、生意都要靠交通联系起来。
 
城市立体交通流量数据的价值远远被低估了。
 
通过 TOCC 的数据,不仅可以规划设立公交线路,建设城市轨道线路,根据出行流量来加密地铁和公交车次,根据出行需求来建设和加宽道路,还可以利用交通流量来进行产业和商业规划,对城市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对交通规划和重大决策“想得透”,是成都 TOCC 聚焦城市长远发展的目标。
 
2.“智慧公交”如何让民众“乐享其乘”
 
从第一辆有轨电车起步,北京城的道路上,先后驶过背着煤气包的公共汽车、马力十足的柴油车、常见的汽油车,一直到今天的新能源公交车……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汽车不断更新,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从公交月票,到人工售票、无人售票、刷公交卡乘车,再到如今的扫码支付……公共交通支付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化。
 
过去,出门乘坐公共汽车之前,“换零钱”是一个必需的准备工作。各城市的公交公司都配备了为数不少的“公交点钞员”。这是一个每天闻着金钱(硬币和零钞)的味道、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工种。公共汽车收款箱里一天的收入汇集一处,在点钞员的指间化零为整。
 
如今乘坐任何交通工具,一部手机足矣。移动支付的普及,不仅便利了乘客,公交公司票款管理的工作负荷也得到了减轻。
 
扫码乘车已经比较常见,其关键在于精准、稳定运行,尤其是对北京公交而言。因为这是国内规模最大、车辆最多、计费最复杂的城市公交系统。
 
北京公交体量大,是业内公认的“全球最大公交集团”。截至 2019年年底,北京公交拥有 23685 辆公共电汽车,1158 条运营线路,日均客运量超过了 800 万人次。在出行的早晚高峰,每秒支付超过了 1500 笔。
 
如此规模,对移动支付的承载能力要求极高。
 
由于长距离线路较多,北京公交采取的是分段计费,乘车必须刷两次卡,上下车各一次。首先,相比一票制而言,票价计算更复杂;其次,少刷一次的现象时常发生,给计价系统又增加了一层难度。
 
另外,身在首都,公交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一些公交线路途径管制路段或军事设施,通信信号会被屏蔽,导致车辆的定位“漂移”,数据时断时续,无法稳定传输到后端。从公交管理方的角度来说,如何实现运营和调度的精准高效,难度又增加了一层。
 
面对复杂局面,北京公交集团的解题思路是推进数字化建设,探索智慧公交。2018 年 6 月,北京公交联合清华启迪控股等四家公司,合资成立了启迪公交(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迪公交”)。启迪公交成立不久,便与阿里云携手,搭建了包括“北京公交”App在内的一套数字公交软硬件系统,帮助北京公交近 2.4 万台公共汽车互联上云。
 
除了地面公共汽车,北京公交 App 还可以用在地铁、远郊区县的刷码乘车场景中。通过将 9 个客运分公司、112 个运营车队、1158 条运营线路接入业务支撑平台,融合高德路况数据,北京公交 App 可提供出行方案规划、车辆到站预报、拥挤度查询等功能。
 
当乘客走到公交车站,打开北京公交 App,可以看到要乘坐的车多长时间可以到达;还可以直观显示这辆车拥挤度如何,上面有几个小人儿的标志,五个代表满载,依次递减则代表有空位,乘客可以判断,我是乘坐最近的这一辆,还是再等等。
 
交通工具的互联上云和数据化分析,可以提升乘客的感知度和舒适度。
 
此外,依托阿里云的数据中台能力,公交公司可以实时掌握车辆运营的各项关键性指标,为车辆调度、线路规划和票价制定等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撑及参考。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启迪公交辅助北京公交集团火速上线的“定制公交”,可以视作数字化的创新业务。
 
定制公交,是“身份特殊”的公共汽车,它不定点、不定时、不定线,采取线上预约乘坐、智能算法匹配,从家门口直达职场。“乘坐定制公交的人,过去大部分都是打车和自驾出行。现在根据出行需求来智能优化线路,价格不到打车的四分之一,同时还可以走公交车道,实现快捷直达。” 疫情下的这一应急举措,不仅受到乘客欢迎,成为北京市延续至今的“网红”出行方式,也因为助力复工复产,控制公交乘坐密度,改善通勤出行。
 
《云上的中国》
 
中信出版集团 2021.4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一点资讯2021-04-13 20:39

1905 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一边行医,一边开始疯狂写作。
 
在 32 岁这年(1910 年),他完成了代表作《新中国》。这是一部以梦为载体的幻想之作。主人公陆云翔做了一个梦,梦里的上海是一派全新的繁华景象:
 
道路宽阔,车马往来不绝;把地掘空,筑成隧道,安放上铁轨,日夜亮着电灯,电车于此飞驰不绝;跑马场(今人民广场)附近建起新上海舞台。
 
本书最令人称奇之处,是写到上海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即世博会):“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开办万国博览会,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
 
100 年后,陆士谔的梦想化为现实。2010年,第 41 届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组织方旨在通过各参展国的展示和系列活动,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人是城市的主体。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去的城市发展,一切以经济建设为纲。未来,宜居安居、提升人民幸福感将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 ”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是我们今天城市建设的主题,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呢?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1.交通,数字城市的“第一块”试验田
 
2015年,有人在知乎上发帖——成都城堵成堵城,求下联。
 
这个反着念也一样的上联,到今天也几乎没人工整对出。
 
那一年,全国城市拥堵排行榜上,成都在第十位。说它是“堵城”不算冤。
 
之后几年里,成都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汽车数量快速增长,交通拥堵程度却在下降。2019年,成都的机动车保有量排名全国第二,而这一年的城市交通高峰时段拥堵排名,成都市是第30名。
 
“治堵”,成都是怎么做的呢?
 
2015年上榜“堵城”之后,成都市开始尝试新的“治堵”思路,先后与多家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其中,2019年启动建设的TOCC(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是成都推行智慧交通建设的有效实践,也是成都市智慧交通体系的核心和顶层平台。
 
具体说来,成都 TOCC 接入并汇集了城市全部的交通数据,对“大交通的大数据”进行汇聚管理、挖掘分析和共享交换,从而对全市交通进行运行监测、信息服务、辅助决策和应急协同。
 
在我们的惯常印象里,交通的事就该交通警察管,平时普通人所见最多的是交警在疏导交通。碰上堵车,人们往往也只会责难他们疏通不力。
 
实际上,公安交管只是负责管理汽车和道路秩序,堵车的“锅”不能只让一方来背。现代城市交通是一个典型的“涉众系统”,牵涉的点和面非常广:陆运、水运、空运,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规划局、住建局、城管局……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信息中心(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主任说:“长时间以来,我们的交通都是各自为政,停车场、道路等设施也是多头管理。公交不知道轨道的数据,轨道不知道出租的数据,出租不知道机场的数据。”
 
全量数据的汇集和共享,是成都 TOCC 建设的第一步。目前,成都 TOCC 的数据提供单位多达 39 家,涵盖航空、公路、客货运输、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公安交管、桥梁隧道等14 个大类的交通数据。
 
公交地铁的每一次刷卡,每辆出租车每笔订单的起始位置和金额,每辆共享单车的开关锁和骑行路线,长途客车的售检票和运行轨迹,机场飞出去多少人,有多少人乘坐列车到达成都……成都 TOCC 接入的数据,基本涵盖了城市交通的全貌,从而实现了对城市立体交通运行的监测,能够“看得清”。
 
同时,成都 TOCC 结合全市交通实际,研发推出了视频智能 AI 分析和时空融合分析模型,实现对城市人流、车流和事件的态势研判,设计了 6 项预警预测功能和 35 项辅助决策指标分析,辅助全市交通机构运行决策数字化、管理精准化。
 
设想一个场景。明天你要去成都,你从未去过这个城市,但面对陌生城市里的陌生出行,你完全不必担心,因为你可以“可视化”选择交通方式。
 
在成都东站的 LED 屏上,你可以看到正在候客的出租车空车数量、需要排队的时间,也可以看到周边公交的信息和到站时间。如果你不赶时间,也可以选择共享单车,这是一个提倡慢行的城市,周边有哪些品牌的共享单车,车辆停放位置和数量,全部一目了然。
 
这是 TOCC 的一项落地应用。为公众出行提供交通方式的“选优能力”,方便乘客选择。
 
当你正在浏览“智慧车站”屏幕的时候,在成都 TOCC 监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也实时显示着成都东站动态测算出的相关交通信息:此刻的出站客流数据,正有多少辆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共享单车在此等候,停车场的空位数量,等等。并且,系统可提前 30 分钟预测并智能调
 
度,精准实现“人+车+数据”的实时匹配。
 
比如说,成都出租车司机可以通过国内首推的司机小秘书 App,实时查看成都东站的车辆供求情况、候客时长、平均运距等信息,以决定是否要前往载客。司机小秘书提供交通枢纽、热门商圈和旅游景点的客流信息后,不仅出租车巡游效率得到了提升,出租车驾驶员的每日平均
 
营运收入也提高了 40 元以上。
 
各类运输服务主体“喊得应”,是成都 TOCC 的第二个目标。“通过数据的科学分析,在平日里把这个城市的运力资源科学地调度起来,维持交通的正常运转和平衡;在节庆和举行重大活动等特殊情况时,从政府层面能够动态地调度各类交通运输主体,要‘喊得应’。”
 
最近这几年有一个词特别火——流量。交通可以称得上真正的“自带流量”,人随交通走,所有的生产、生活、生意都要靠交通联系起来。
 
城市立体交通流量数据的价值远远被低估了。
 
通过 TOCC 的数据,不仅可以规划设立公交线路,建设城市轨道线路,根据出行流量来加密地铁和公交车次,根据出行需求来建设和加宽道路,还可以利用交通流量来进行产业和商业规划,对城市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对交通规划和重大决策“想得透”,是成都 TOCC 聚焦城市长远发展的目标。
 
2.“智慧公交”如何让民众“乐享其乘”
 
从第一辆有轨电车起步,北京城的道路上,先后驶过背着煤气包的公共汽车、马力十足的柴油车、常见的汽油车,一直到今天的新能源公交车……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汽车不断更新,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从公交月票,到人工售票、无人售票、刷公交卡乘车,再到如今的扫码支付……公共交通支付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化。
 
过去,出门乘坐公共汽车之前,“换零钱”是一个必需的准备工作。各城市的公交公司都配备了为数不少的“公交点钞员”。这是一个每天闻着金钱(硬币和零钞)的味道、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工种。公共汽车收款箱里一天的收入汇集一处,在点钞员的指间化零为整。
 
如今乘坐任何交通工具,一部手机足矣。移动支付的普及,不仅便利了乘客,公交公司票款管理的工作负荷也得到了减轻。
 
扫码乘车已经比较常见,其关键在于精准、稳定运行,尤其是对北京公交而言。因为这是国内规模最大、车辆最多、计费最复杂的城市公交系统。
 
北京公交体量大,是业内公认的“全球最大公交集团”。截至 2019年年底,北京公交拥有 23685 辆公共电汽车,1158 条运营线路,日均客运量超过了 800 万人次。在出行的早晚高峰,每秒支付超过了 1500 笔。
 
如此规模,对移动支付的承载能力要求极高。
 
由于长距离线路较多,北京公交采取的是分段计费,乘车必须刷两次卡,上下车各一次。首先,相比一票制而言,票价计算更复杂;其次,少刷一次的现象时常发生,给计价系统又增加了一层难度。
 
另外,身在首都,公交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一些公交线路途径管制路段或军事设施,通信信号会被屏蔽,导致车辆的定位“漂移”,数据时断时续,无法稳定传输到后端。从公交管理方的角度来说,如何实现运营和调度的精准高效,难度又增加了一层。
 
面对复杂局面,北京公交集团的解题思路是推进数字化建设,探索智慧公交。2018 年 6 月,北京公交联合清华启迪控股等四家公司,合资成立了启迪公交(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迪公交”)。启迪公交成立不久,便与阿里云携手,搭建了包括“北京公交”App在内的一套数字公交软硬件系统,帮助北京公交近 2.4 万台公共汽车互联上云。
 
除了地面公共汽车,北京公交 App 还可以用在地铁、远郊区县的刷码乘车场景中。通过将 9 个客运分公司、112 个运营车队、1158 条运营线路接入业务支撑平台,融合高德路况数据,北京公交 App 可提供出行方案规划、车辆到站预报、拥挤度查询等功能。
 
当乘客走到公交车站,打开北京公交 App,可以看到要乘坐的车多长时间可以到达;还可以直观显示这辆车拥挤度如何,上面有几个小人儿的标志,五个代表满载,依次递减则代表有空位,乘客可以判断,我是乘坐最近的这一辆,还是再等等。
 
交通工具的互联上云和数据化分析,可以提升乘客的感知度和舒适度。
 
此外,依托阿里云的数据中台能力,公交公司可以实时掌握车辆运营的各项关键性指标,为车辆调度、线路规划和票价制定等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撑及参考。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启迪公交辅助北京公交集团火速上线的“定制公交”,可以视作数字化的创新业务。
 
定制公交,是“身份特殊”的公共汽车,它不定点、不定时、不定线,采取线上预约乘坐、智能算法匹配,从家门口直达职场。“乘坐定制公交的人,过去大部分都是打车和自驾出行。现在根据出行需求来智能优化线路,价格不到打车的四分之一,同时还可以走公交车道,实现快捷直达。” 疫情下的这一应急举措,不仅受到乘客欢迎,成为北京市延续至今的“网红”出行方式,也因为助力复工复产,控制公交乘坐密度,改善通勤出行。
 
《云上的中国》
 
中信出版集团 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