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作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定了新时代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也为新时代开放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性战略指引。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紧密联系开放大学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基础和未来需要,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坚定不移地抓好对这一重大理论的理解把握和贯彻落实,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推动各项事业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行稳致远。
一、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开放大学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论述详尽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各项事业的根本遵循。
开放大学经过四十多年的历程,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探究其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未来的需求,无论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还是历史逻辑的维度,开放大学职责、使命都高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对开放大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基础要求开放大学立足国情、突出特色。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基础。追溯开放大学的历程,其本身就是基于基本国情的产物。1979年,国家为满足众多人口产生的巨大学习需求,创办了广播电视大学,并配置以先进的传播手段,组建了覆盖全国的一体化办学体系,走出一条发挥制度优势、扩大教育规模、降低教育成本的办学路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符合国情的成功之路。所以说,电大的创办虽然借鉴了英国经验,但是从落地伊始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未来的发展中,开放大学开展的是面向14亿人的教育,服务的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学习者群体,这是一项极为繁重、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要立足于基本国情来谋大局、作决策、定政策,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开放大学发展道路。
2.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要求开放大学牢记初心、服务全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开放大学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学,承担着服务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兜底保障全民素质提高的重任,这也就决定了开放大学开展的是面向全民,有教无类的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地坚守初心,一心一意地扎根基层,用情用力办好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让每一名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教育发展成果,以全体人民素质的提升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价值追求要求开放大学恪守根本、育才铸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开放大学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其应有之义。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统筹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和资源,不仅传授给学习者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教育引导学习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个人修养,砥砺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开大贡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要求开放大学尊重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未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开放大学的建设,同样强调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特别是开放远程教育规律,适应经济社会需求,防范办学风险,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考虑开放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从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变,为学习者提供优质、低成本、有竞争力的教育服务,实现规模、结构和质量协调共进,内部和外部办学生态的良性循环。
5. 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要求开放大学开放包容、走国际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最显著区别,就是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促进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开放大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开放、责任、质量、多元化、国际化的核心办学理念,凸显了合作包容、兼收并蓄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打造“四个平台”,其中就包括打造对外合作的平台。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对外开放的道路,以国际化的视野,吸引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同时积极推动开大教育“走出去”。
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开放大学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准确把握、正确处理好这些重大关系,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准确把握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胸怀国之大者和使命担当,统筹推进办学体系转型发展、提质升级
顶层设计以实践探索为基础,其作用在于把方向、管大局;实践探索以顶层设计为指导,其作用在于抓落实、出示范。开放大学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实践探索、以创新的实践探索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着眼全局划好“路线图”。开放大学作为由1个总部、44所省级分部、3700多个学习中心组成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体系,必须加强对整体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开放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些规律性认识:学校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重要特征是开放创新、基本主线是内涵发展、核心优势是办学体系和先进的传播手段,这些规律都是做好顶层设计的依据。要聚焦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的目标,对整个办学体系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制度建设、政策安排及各方面统一部署,确保全体系同心同向,步调一致。另一方面,立足实际鼓励先行先试。地方开放大学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性,当地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政策环境及自身基础等千差万别,要支持其结合当地实际,摸着石头过河,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先行先试。同时,聚焦转型发展中的焦点问题,有组织地开展探索实践。比如,如何发挥远程教育开放、灵活的特点,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和考试形式;如何在部分基层办学动力不足情况下,创新集团化办学机制;如何推进产教真融真合,使物理变化转化为化学反应等等。要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推进模式创新,努力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准确把握战略与策略的关系,积极应对和解决关键性难题,统筹推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战略是方向性的把握,策略则是具体的招法。战略是本,策略是纲。开放大学推进高质量发展,既要抓根本、管大事、谋长远,又要找准抓住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以“点”的突破,带动“线”上提升,实现“面”上联动。一方面,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开大的生命线”的理念,以“建设受人尊敬的大学”为目标,不断革新办学理念、深化办学模式、优化培养模式、完善内部管理、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制度化评估等,持续擦亮开放大学牌子。在今后的发展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保持定力和耐心,不折不扣落实创优提质战略,强化各项举措的衔接性、协调性,科学统筹开放教育的“质”与“量”的问题,持续用力巩固和发展创优提质成果。另一方面要致广大而尽精微,灵活机动解决现实问题。充分考虑到教育教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坚持因地制宜,从具体问题出发,出实招、用实策,下力气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和矛盾,比如教学过程的“严”与“活”,教学方式的“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的“好吃”与“有营养”、融入高等教育主流与保持开大特色、创新探索与防范风险等等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各项工作的关联性、耦合性,找准平衡点、寻求最优解,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推动创优提质战略落地生根。
3.准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破题,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守正是本源,创新是动力。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根基;只有不断创新,守正才能与时俱进。开放大学推进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正确方向和道路,又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胆进行制度、机制、文化和实践创新。一方面,坚守重大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不动摇。开放大学是党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开放大学的本和源,必须一以贯之。另一方面,坚持解放思想、推进创新不停步。开放大学有很多精神上的财富,但也积累了一些思想上的沉疴,需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坚决破除。要坚决破除“稳稳当当过小日子”的守成心理,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提高锐意进取、求新求变的思想自觉,提振开大人“精气神”;要坚决破除“靠政策吃饭”的路径依赖,树立市场为帅、需求为王的理念和“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意识;要坚决破除官风衙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坚决破除怕字当头、自我设限、畏首畏尾的“蜗牛”思维,树立以新应新、以新赢新的胆识和勇气,坚定敢打必胜信心;要坚决破除坐而论道、知行不一的不良习气,树立真抓实干、艰苦创业的务实态度。要突出开放育人、协同育人、融合育人理念,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办学形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4.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聚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持续的前提。开放大学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育优势,尽快把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蛋糕做大,又要发挥教育公平的实践主体作用,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依托数字化提高教育供给能力。要发挥好数字化平台、资源以及传播手段的功能优势,积极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于开放教育,汇聚海量、优质、易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积极发展高质量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实现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的独特优势。要不断强化“互联网+教育”服务功能,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教育资源的围墙,构建统一、开放、共享的学习平台和资源,推动个性化地学、差异化地教、科学化地评,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要注重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特别关注困难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学习需求,努力为全体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福利。
5.准确把握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构建系统、科学、可持续的内部机制,统筹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健康、良好的秩序是焕发活力的保障,而活力的充分迸发则会促进秩序的提升。开放大学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学校综合改革为抓手,加快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在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健康成长。一方面,要以制度化为重点,把该统的统起来。加强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以大学章程建设为龙头,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制度、文化制度等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积极争取国家要以立法或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对开放大学的设置标准、功能定位、经费投入、保障政策等予以明确。同时,对招生、教学、学习资源建设、考试、学籍、质量管理、学习支持服务、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尽可能地实施标准化管理,使每项教育教学行为都能够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以职能转变为重点,把该放的放下去。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管理部门向服务部门转变,在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基础上,强化对教育教学一线部门的服务功能。适当下放相关领域的办学自主权,支持鼓励二级学院和下级办学单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点。鼓励建设以项目为中心,以任务为目标,跨部门、跨体系、跨行业的新型业务组织,引进市场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6.准确把握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全方位建立开大自信,统筹推进开放合作与国际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充分激发内部动力,也需要充分融入外部发展环境。开放大学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一方面,要修好“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目前,省级及以下开放大学普遍存在着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力量不足、学科和专业建设薄弱,高水平科研和学术成果少,校园文化氛围不浓郁且缺乏特色等等。特别是教师问题,由于缺乏自己的学科和专业,再加上课程多、师资少,大多教师担负着多门课程辅导任务,甚至负责不同专业的课程,使教师很难集中精力聚焦一个领域有所建树,也难有动力开展科研活动。要把提高师资能力作为最为紧迫的任务,同时加强专业建设、科研建设和文化建设,全面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夯实开放大学的教育自信、学术自信、科研自信、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善借“外力”,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坚持走国际化道路,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拓展与国外开放大学、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的交流渠道,推动学术交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文化互鉴。积极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教育分工,利用海外学习中心等教育平台,有效开展对外教育培训,为学校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能。
三、系统谋划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推进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思想意识上的转变、业务格局上的重塑、内涵质量上的提升以及体制机制上的突破等,需要我们以战略的思维去谋划、以改革的办法去推动、以斗争的精神来实现。
1.坚持党建引领,坚定不移把牢正确的办学方向
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是开放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着力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抓学习、抓队伍、抓作风、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凝聚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合力,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结合远程教育开放、灵活的特点和服务全民的职能,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
一是要“双课”统筹,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齐抓并进。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把思政课程作为学校的第一课程,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特点,充分利用直播、面授、讲座、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不断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和形式。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第一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
二是要“双制”结合,探索校领导“思政课程负责制”和“课程思政指导制”。 校领导要率先垂范,亲自负责思政教育任务,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和副校长要直接参加思政课教学研究,承担讲授思政课任务。同时,每位校领导还要分工指导 “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作为教研团队一员,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全程把关。
三是“双教”联动,推动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思政教学互补互促。在社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积极推进主题思想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
四是“双堂”并举,把“网上云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教学紧密衔接。在做好线上思政教学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社会育人资源,组织一系列学生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2.坚持内涵强基,倾心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开放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事业发展之基。要舍得时间、舍得精力、舍得投入、紧紧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下实功夫、笨功夫,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开大教育“含金量”。
一是师资为本,着力完善教师成长机制。开放大学应当有自己的大师、名师,要有自己的师资品牌。要按照“扩规模、优结构、抓提升、促转型”的思路,完善师资引进、培养、交流、使用机制。聚焦教学和教研需求,加快引进急需、适用的专业教师,探索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建立专业学术带头人制度,围绕重点专业建设,完善带头人和建设团队机制,有针对性培养一批“高、精、尖”师资人才。以一专多能、学用相符为方向,积极引导、推动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业务转型。提高教师业绩考核科学化水平,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实现职称晋升与岗位贡献直接挂钩、绩效分配与工作成效紧密衔接,引导教师在教学上用心、在教改上用力、在育人上用情,努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适应开放教育特点、具有优质品牌效应的师资队伍。
二是专业为重,着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专业是开放大学内涵的重要支撑。要着眼于开放教育和全民终身服务对象的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长效机制,更加突出其“适应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要抓紧建设“下一站”专业,强化优质增量。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市民终身学习对人才培养需求的热点,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社会资源,重点打造一批结构优化、质量良好、竞争力强的精品专业群,形成自己的拳头,并积极创造条件申请硕士学位授权点。另一方面,要抓紧“特色化”改造,优化现有存量。根据远程教育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及时优化调整培养目标设定、课程结构安排和教学模式设计,配套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形成立体化、贯通式的专业体系。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和模块化改造,完善教学内容,提升资源质量,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实用性、创新性和趣味性,深受学习者欢迎的开大“金课”。
三是科研为要,着力加强高水平课题研究。科研是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抓手,一流的开放大学需要一流的科研成果。要加快推进教科研管理创新,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不断提升科研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从职称导向事业需求导向转变。按照“服务发展、适度超前、务实管用”的原则,完善教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坚决摒弃唯论文、唯获奖的倾向,把是否弥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研究空白、是否解决学校现实问题等作为主要指标,提高学校教科研的精准性、实用性,鼓励针对开展小而精、务实管用的科研活动。从单兵作战向大兵团作战转变。发挥学校在科研工作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科研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完善组织推动、项目选取、资源配置、考核奖励、成果应用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内部科研向产学研结合转变。发挥开放大学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和校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共同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水平课题研究,有效聚集优质资源,推动科研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互为支撑、良性互动。
3.坚持产教城融合,积极服务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全面对接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需求,着力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使学生在融合实践中得到锻炼,为社会培养更多“适时、适需、适用”的高质量人才。
一是实体学院搭台,提升融合的深度。坚持“以用立教、以用立学”,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方式,从项目制、任务制合作向实体化融合转变。支持有条件的开放大学和企业成立混合制产业学院,以就业输出和创业孵化为目标,开启校企合作“一体化”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师资队伍共同培养、教学资源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共同开展、实训基地共同建设、校企文化相互融通方面进行有益探索。通过产教融合实践,把学院建在园区里,把课程建在产业链上,实现“业务知识能力+职业情景+企业项目”全职场能力渗透、“校内实训+岗位见习+创业孵化”相结合,使大批学生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
二是优势专业唱戏,提升融合的精度。加强与普通院校、职业院校合作,紧密对接当地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以开放大学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本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资源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原则,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技能培训计划、课程内容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与企业发展的无缝链接。
三是社老安家联动,提升融合的温度。发挥在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中的骨干作用,着眼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要求,构建国家、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的六级终身学习服务网络,以此作为基础平台,推进“社、老、安、家”等教育形式融合互动。 “社”就是社区教育,“老”就是老年教育,“安”就是安全教育,“家”就是家庭教育。要注重普惠性、突出公益性、考虑特殊性、打造示范性,不断壮大专业队伍,丰富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把老百姓身边的大学办实、办好、办出特色和水平。
4.坚持数字化赋能,努力建设链接世界的数字化大学
发挥智能技术互联互通、高度精准、开放共享的优势,以数字化赋能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国家开放大学为龙头,各地方开放大学为支撑,全力建设数字化大学。
一是构建全纳、均等、优质的大资源体系。发挥国家开放大学统筹引领作用,实施资源建设“四个统一”,确保资源集得全、信息流得畅、学生用得好。统一规划设计,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资源建设的一体化顶层设计,将学习者需求作为出发点,坚持宽领域、广覆盖、优质化原则,实现资源的分类建设、分级管理、分期推进。统一资源建设,集合各地方开放大学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的力量,通过优选、汇聚、引进、共享、改造等方式,持续不断汇集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同时,加强对传统介质资源的数字化迭代转换,加大对融媒体教材、虚拟仿真实验、新形态课程资源的探索,使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化使用。统一资源标准。充分考虑知识性、应用型、易学性、效益性等方面因素,对各类学习资源的功能定位、内容规范、技术标准、表现形式、风格要求等予以明确,为资源建设提供统一的遵循。统一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保障机制,推动全社会资源共建共享。优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和管理,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评价体系。完善资源更新和退出机制,确保将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有效推送给学习者。
二是构建完善、智能、集成的大平台体系。建设以国家开放大学终身学习平台为核心,社会各类主体多元参与,涵盖各类教育和各类培训的新一代学习平台。完善数据从采集、存储、加工到分析的全过程能力支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学生学习行为,推送精准、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对教学资源和数据进行智能化管理和应用,实现覆盖教学全过程、全场景的伴随式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推进教学精准干预、资源智能推荐、学业自动评测。提升平台网络及移动端功能,解决好家庭学习、个人学习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打通政策和技术壁垒,确定统一标准和规则,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各地方、行业的学分银行数据的汇集和共享,实现数据跨地区、跨行业、跨平台进行转换。
三是构建灵活、便捷、高效的大服务体系。以数字化思维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的现代化,提升数字治理和服务能力。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重塑再造,以数字教务推动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以数字科研推动科研管理更加务实、高效,以数字师培推动师资培养更加精准、系统,以数字外联推动交流合作更加便捷、畅通。加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手段,帮助教师开展学情分析,方案设计,教学落实,学业评价等支持服务,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的指引、辅导、答疑、检测等支持服务。最大限度简化事务性操作流程,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作者:张宗旺 天津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