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界经常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和其他很多创新,但工业革命却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
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也许能找到其他方面的注解。
01
1215年6月,英国金雀花王朝国王约翰王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了《大宪章》。
其中的一个重要条款是“不经贵族会议同意,国王不能增加税收”。
自此以后,国王或者朝廷想干什么事情,不能随便征税,国王行使权力被设置了一道无形的枷锁。
这和中国大有不同。
在中国,皇帝要修长城,不需要发国债,一个指令下去,直接征用人力物力就行。在中国做大事情基本都是依靠政治力量推动,相对简单粗暴,但切实可行。
王室不傻,通过长期的实践,也许是受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启发,王室变通了,觉得办大事、成大事只能通过金融市场解决资金问题。
1694年,英国王室特许苏格兰人威廉·彼得森等创办英格兰银行,也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央行。
其建立的初衷既不是为了制定货币政策,也不是为了维持金融稳定,而是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应对战争开销。
英格兰银行超越了它唯一的前辈阿姆斯特丹银行,是金融与权力的完美联姻,成为银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一方面,它拥有一个实力强大、永远不会倒闭的新客户——英国的王室加政府。“光荣革命”之后,英格兰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实现了政治上的稳定,再没有发生过内战,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外部挑战,争夺世界霸权。
另一方面,这个客户有海量需求。十七世纪后,英国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与他国开战。与法国的“九年战争”“七年战争”打完,又与荷兰打、西班牙打,在东方与印度莫卧尔王朝打,1775年和争取独立的美国人打。
18世纪末叶,又和法国的拿破仑打得不可开交。政府越战越要依靠金融支持。史学家们认为,为何英国最终战胜法国,成就世界霸权,现代金融的支撑被视为重要基石之一。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看,《大宪章》直接推动了英国金融发展,为后来的日不落帝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随着蒸汽机的技术成熟,金融革命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资金,间接催生工业革命,推动先进技术转化成产业。这可以部分解释了李约瑟难题。
02
让我们把时光指针拨到21世纪,可以看到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差点开除“球籍”的中国在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的发展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和提高。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中国成功引起了头号霸主美国的关注。
敏感又霸道的美国担心强势崛起的中国抢夺其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开始了对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的全方位打压,妄图借此遏制中国的发展,保住美国的霸主地位。
虽然美国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打压中国,但现实却让美国很失望,中国不但没有因为打压被遏制,反而发展态势一片向好。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2021年,中国GDP突破11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这些年来,中国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据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具体来看,数据规模全球领先、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数据业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数据助力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在抗击疫情数字社会治理、第三方支付数字金融方面也遥遥领先。
这个优势地位来之不易,中国是弯道超车,抓住了一个新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还是说中国只是暂时领先,全球数据业发展即将迎头赶上?
抑或数据要素本身只是一个伪命题,这其中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03
以上这些,都在《第四产业》一书中详细展示和论述。
该书敏锐地捕捉到,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过去10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创新环境,发生着远超于人类历史上一切时代的裂变,唯有“变化”才是“永恒”、唯有“不确定性”方为“确定”。
农耕时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业时代的黑色金属、机器铁轨等传统记号,在这个时代都可能并逐步演变为数据业“0”和“1”的代码而存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中国农业、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也为数据业作为一、二、三产后的第四产业独立存在提供了强大支撑。这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新时代的李约瑟难题,数据业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并拥有光明未来?
答案很明显,庞大的用户基数、全体系工业的覆盖、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优势、新型举国体制的强大动员……都让中国可能会弯道超车,以及与全球列强坐在数据业谈判桌上平静交流。但是,这其中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数据要素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绝对不是伪命题。
从认识论视角,数据本身蕴含很多信息、知识、规律甚至价值;从方法论视角,数据要素具有获得的非竞争性、使用的非排他性和源头的非稀缺性等独有特征,对其他生产要素进行数据化,并为其他生产要素在数字空间进行“孪生”实现赋值、赋能。该书认真对数据本质进行探析,也对数据引致深刻变化的底层逻辑进行深入思考。
《第四产业》书中富含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头脑风暴,体现了诸多不落俗套的创意和化凡为奇的良机。阅读中,可以不断实现在传统产业思维框架下的冲突、颠覆、解构和重塑。处在这样的多元复合结构下,读者很容易做到“见字如面”“认知则喜”,也会产生很多“原来如此”的感概。
当然,《第四产业》也不是一味的捧场和谄媚数据业作为第四产业的光明未来。书中清醒的提出,数据业发展为现行国际治理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以及底层硬件“摩尔定律”失效危机、数据处理需求和能力之间的矛盾、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等问题,都不容忽视、不容回避,还需采取积极措施应对。
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数据业发展仍存隐忧。当然,在具体措施和应对方案方面,该书只是提出了方向指南,如何做得更好还需要从政府、企业到每个数据业从业者认真开展理论探析和实践探索。
在看似产业发展停滞的边界处,我们肯定不能踟蹰不前、扼腕叹息,而是迈开脚步、突破边界,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遇。
这方面,《第四产业》描绘出了新图景。
作者:曹裕,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十三届委员会社会科学界别副秘书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制造与工程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五、六届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