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和学者、诗人,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长期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他是一位有思想的书法家,不仅创作精妙,为时所重,而且著作宏富,影响颇大。介满盈先生,1944年生,系甘肃省知名书法家,书法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杂志,并在北京、兰州、江西、陕西、山西等地举办书法个展,现为天水书画院名誉院长。他本着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黄君先生书法言论的整理,颇具见识且针对现实,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而他用清和、雅致小草书写的黄君语录,也是当下书法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佳作。本刊特作专题刊发,以饗读者。
[序言]
当今书法,走进许多大型展览厅,看到的作品大都是些为适应评委口味而缺乏个性风格,千人一面的新馆阁体。而作品的内容几乎都是抄录古人的东西,所谓的现代书法家,无非是些文抄公。自从书法进入展厅时代,评委只关注怎么写,而不注重写什么,以至于全国所有的书法展从八九岁的孩子到八九十岁老人,都抄古人的东西,文不载道,脱离时代。自从2015年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五年来,书法界的这种现状仍然没有改变,我就想难道这么庞大的书法队伍,就没有一个清醒的人吗?当我读了黄君先生的著作,特别是他的《我心匪石/黄君诗书近作》(2018年人民出社出版),自觉眼前一亮:他的作品不仅大多是自作诗词,而且这些诗作内容紧随时代,格调清晰阳光,真有众人皆醉他独醒的感觉。于是我认真阅读他的著作,搜集他关于书法观的文章,发现他正是书法界贯彻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恭行者。他的书法观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书法上的反映。现将他反映书法观的语录整理于后,以供书友们赏析和学习。庚子之春,介满盈于天水。
(一)做什么样的书法家
此生无多能,只想做一个纯粹的书法家,一个对得起时代,又能与古代优秀书家沟通、对话的书法家。
书法家首先是文人,而文人不应该是闲人。文人的职志是精神的传承者、呵护者、滋养者、创造者和引领者。
文人不应该是闲人,而应该接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关注社会,主动参与对社会道德、文明礼仪的弘传与教化,做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文人肩负着传承文明、滋养民心、弘道弘德的重要使命。笔者对当今书法家文人意识的淡漠,在文人职志内的主体缺场现象深表忧郁。
我们不能不正视:当代书法家的人文意识,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我们的书法同行整体上还不明白,书法家首先应该是文人,因此应该强调文人的职志,树立文人的理想,担当起作为文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随着历史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不断变化,文人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当代社会文人已不再具有社会核心地位,但文人的性质及所承载的道德、教化功能依然不应改变。所以笔者认为,当代文人应该具文德、兴文艺、重文化。书法家作为文人的组成部分,理应具备这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为什么写?
我对书法创作的基本要求是:在自我得到精神满足的同时,更为接受者带来某种精神的愉悦和启迪,美化生活,提高品味。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书家需要始终职守中国传统文人的社会责任,不遗余力地运用手中之笔,关注社会,关注生命,题诗作赋,为大家服务,为社会的和谐美好贡献心力。
书法家千万不可忘记我们的前辈从来都以传道义,承教化为已任,我们正处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作为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具有优良传统的书法家,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浅层次的笔墨游戏上。
(三)写什么
写什么和怎么写对书法家是同等重要的两个问题。
如果以当代书法不具实用功能而置文字内容于不顾,简单地去做形式构成,那是中国书法的大倒退。
在这个以竞技为基本特色的场景下,书法家最容易思想浮躁,最容易忽视对自我精神的锻炼和传统文化的修养,迷失书法艺术的正确方向,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书法家。我希望当代书家走得更稳些,发展更好些。所以,我在2005年春曾倡议“我手写我口”的创作理念。
当代书法家要追求作品形式于内容的完美结合。很无奈许多书法家只能停留在抄录前人文字的水平上,因为他们不通晓文学,更谈不上体道、弘道。所以也就只能每天斤斤计较于笔墨技巧。
一位书法家一天到晚如果只能抄写唐诗宋词,而自己不能有些许的的文字创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甚至悲哀。
书法艺术的特殊性离不开汉字的精神内涵,书为心划,迹乃含情。所以必须强调书家主体对文字内涵(文学)的驾驭能力,否则书法家的文人地位将被空壳化。
一个书法家不能心存道义,不具文心,对传统文学尤其诗词歌赋等,没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常年只会抄写别人的文字,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付诸笔墨,以表达心性情感,既使字写得很漂亮,也不是合格的书法家。
当今书法家群体中,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诗词歌。
当今书法家群体中,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诗词歌赋创作书法,又有多少人在临池学书的同时,把自己的人生修养、精神操守自觉的置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之中,并为自己提出相应的人生目标及要求。
当今的书法家似乎只知道参加展览,比赛拿奖,然后以此为资本,获取名利。现在的书法展览,书法家已经整体退出文学的主体地位,沦为抄书匠。
更糟糕的是对书法家的这种沦落和倒退,似乎觉得理所当然。所以,近些年有些论者,刻意要将文字(文学)内容这一书法艺术原本不可分割的部门剔除到书法之外,以求得所谓“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其严重后果首先是把原本属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书法,蜕变为单纯的笔墨游戏。
(四)怎么写?
一个人用什么书体,采用怎样的笔墨风格进行创作,首先制约于笔墨训练的基本功。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停留在关注书法作品所反映的传统技法、功底以及风格渊源,并以此论定作品质量的高下,其实这里边还有一个更加深刻并带有本质性的问题是:书法家在特定的创作中,为什么选择篆书而不是草书,为什么取法颜鲁公的雄浑大气,而不是褚遂良的娟秀妩媚?这是一个迄今为止尚不为书法家普遍觉醒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直接关涉书法创作的心性表达与情感表现。
毛笔书写的日常生活化,对书法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广大同行中大力推广。
今天的书法家,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书写习惯,让毛笔进入生活的常态,便可以最大限度地追寻传统书法的生活信息并进而理解、激活与之相应的书写行为。
当代生活的信息化、科技化,已经消解了日常生活的书法行为,书法家如果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毛笔,就放弃了很多可以使用毛笔的机会,不仅对书写行为的训练是一种损失,更重要的是,由此也丧失了很多与古代文人书法生活对接的机会,丧失了理解前人书法艺术重要的生活基础。
所以,笔者要郑重向全国的书法同行发出倡议:坚持毛笔书写的日常生活化,养成用毛笔作日常记录的习惯,尽量少用和不直接用电脑打字,同时坚持用毛笔给同行写信,尽量多用自作诗文创作书法。
庚子春介满盈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