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不宜大幅度转向

  • 来源 证券时报网
  • 作者
  • 日期 2020-12-19 17:48

12月17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0 年12月)”举行。课题组发布了“密切关注维护稳定复苏,坚定不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实现了V型反转,但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显示复苏仍在路上,经济尚未驶入正常轨道,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课题组建议,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保持定力,扩张性政策定位不宜大幅度转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尹恒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报告。

尹恒表示,2020年我国经济在一季度的“深蹲”后,实际GDP增速实现V型反转,工业增长回归常态,近三个月单月同比增长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平均水平,企业信心和市场预期得到了有效恢复,外贸实现超预期增长,投资需求持续恢复。

尹恒也指出,需要看到,我国经济复苏距离正常化增长轨道仍有距离,主要表现在:复苏行业的分化仍然明显,服务业生产尚在恢复之中;投资复苏的内在动力并不稳固,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过高;消费复苏相对缓慢;各类物价指数持续低迷,通货紧缩风险犹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不高,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也尚不稳固。

尹恒进一步表示,虽然经济修复较好,但妨碍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原因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场扭曲导致资源的误配置,进而损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因此,报告建议,短期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千方百计维护稳定复苏。长期应解决市场扭曲的问题。

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期,不宜过早设立超常规积极财政政策向常规性积极财政转变的时间表,财政赤字率的调整、特别国债的退出、专项债规模的适度下调、对于特殊行业中小企业补贴的退减、中央财政直达资金的调整等政策措施变化都应该谨慎、尽量维持政策连续性。

同时,当前还应该重点关注财政政策效率不高问题。首先,近期对于四季度密集实施剩余预算,需要科学把握进度来保证效率。其次,对于前期抗击疫情的财政结构性投放,在一些方面可能需要做出调整。例如,很多资金下达到基层,在完成了“保基层运转”目标之后,一些资金可以适度往上进行调整,进行集中归拢,向一些大型项目、重点改革任务、战略调整领域进行靠拢。对于地方上一拥而上的广义的新基建投资,要进行审核,不仅要有积极性,同时还要保证科学性和技术的有效性。最后,配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财政结构上的安排应有重新审视,做出布局点和着力点的变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上的布局,在核心产业上进行国产替代的布局,以及在出口转内销层面等方面的一系列布局,需要未来财税改革的配合,需要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完成新战略与传统战略的对接。

货币政策方面,建议维持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报告认为,货币政策虽然在今年3季度开始做出边际调整,但总体看我国当前的复苏路径还需要政策支撑,未来政策取向和力度都需要继续保持稳定,在稳健的基础上控制节奏,注意防范经济下行风险。推动以消费为基础的大循环,需要进一步增加普惠性消费金融力度。在加强监管和信贷风险控制下,推动正规金融体系和金融科技的融合,提升普惠金融力度。

“总之,当前依然需要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组合,着力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复苏。”尹恒说,此外还需要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挖掘内需潜力。

长期来看,要解决市场扭曲问题,应加快产业政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产业政策转型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协调,提升产业政策质量。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CMF: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不宜大幅度转向

证券时报网2020-12-19 17:48

12月17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0 年12月)”举行。课题组发布了“密切关注维护稳定复苏,坚定不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实现了V型反转,但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显示复苏仍在路上,经济尚未驶入正常轨道,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课题组建议,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保持定力,扩张性政策定位不宜大幅度转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尹恒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报告。

尹恒表示,2020年我国经济在一季度的“深蹲”后,实际GDP增速实现V型反转,工业增长回归常态,近三个月单月同比增长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平均水平,企业信心和市场预期得到了有效恢复,外贸实现超预期增长,投资需求持续恢复。

尹恒也指出,需要看到,我国经济复苏距离正常化增长轨道仍有距离,主要表现在:复苏行业的分化仍然明显,服务业生产尚在恢复之中;投资复苏的内在动力并不稳固,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过高;消费复苏相对缓慢;各类物价指数持续低迷,通货紧缩风险犹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不高,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也尚不稳固。

尹恒进一步表示,虽然经济修复较好,但妨碍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原因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场扭曲导致资源的误配置,进而损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因此,报告建议,短期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千方百计维护稳定复苏。长期应解决市场扭曲的问题。

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期,不宜过早设立超常规积极财政政策向常规性积极财政转变的时间表,财政赤字率的调整、特别国债的退出、专项债规模的适度下调、对于特殊行业中小企业补贴的退减、中央财政直达资金的调整等政策措施变化都应该谨慎、尽量维持政策连续性。

同时,当前还应该重点关注财政政策效率不高问题。首先,近期对于四季度密集实施剩余预算,需要科学把握进度来保证效率。其次,对于前期抗击疫情的财政结构性投放,在一些方面可能需要做出调整。例如,很多资金下达到基层,在完成了“保基层运转”目标之后,一些资金可以适度往上进行调整,进行集中归拢,向一些大型项目、重点改革任务、战略调整领域进行靠拢。对于地方上一拥而上的广义的新基建投资,要进行审核,不仅要有积极性,同时还要保证科学性和技术的有效性。最后,配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财政结构上的安排应有重新审视,做出布局点和着力点的变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上的布局,在核心产业上进行国产替代的布局,以及在出口转内销层面等方面的一系列布局,需要未来财税改革的配合,需要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完成新战略与传统战略的对接。

货币政策方面,建议维持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报告认为,货币政策虽然在今年3季度开始做出边际调整,但总体看我国当前的复苏路径还需要政策支撑,未来政策取向和力度都需要继续保持稳定,在稳健的基础上控制节奏,注意防范经济下行风险。推动以消费为基础的大循环,需要进一步增加普惠性消费金融力度。在加强监管和信贷风险控制下,推动正规金融体系和金融科技的融合,提升普惠金融力度。

“总之,当前依然需要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组合,着力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复苏。”尹恒说,此外还需要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挖掘内需潜力。

长期来看,要解决市场扭曲问题,应加快产业政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产业政策转型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协调,提升产业政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