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0期)在线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本次会议聚焦“货币政策是否需要再定位?如何再定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代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课题组发表主报告。报告指出,在政策取向上,我国的货币政策不能进行过度放水,要更加积极发挥好货币政策作用,发挥货币政策的同时一定要强化与整个宏观政策的协调。比如,在发挥货币政策的同时能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在政策目标上,未来的货币政策需要在价格基础上更加关注就业和经济增长,在未来、在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上要更加关注就业效应和增长效应。在政策工具上,进一步发挥好市场化红利,非常规货币政策未来可能在整个货币政策体系中会逐渐常规化,要做好相应储备,要重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对于明年,报告建议,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进一步考虑适度降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发挥好货币政策稳增长的作用。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创造机制在发生改变,原来更大的货币政策机制是外汇占款,但2015年后,实际上外汇占款的增速在大幅度下行,所以,当前实际上整个货币政策创造更多依靠公开市场投放,在以后几年公开市场净投放的操作频繁程度。因为整个货币政策创造机制的改变,可以说公开市场投放的成本天然高于外汇占款,产生的结果:一方面是经济内生动能不足,下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货币投放成本上升,将进一步增加了经济中的风险。
根据IMF的判断,今年我国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健,但在稳健过程中实际偏紧,在目前整个环境下,我国政策相对偏紧。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我国面对的大量的结构性问题,因为中美经济周期错位,欧美国家明后年在面对通货膨胀,他们就需要货币政策常态化。所以,这种情况下肯定不能过度放水,但是在不能过度放水的同时,还是要货币政策更加积极,为了避免后遗症效应,也就是将短时需求冲击变成长期的潜在增长下滑,要把握好目前的发展机遇,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环境。
报告提出,在通货膨胀问题上需要一个综合治理方式,而不是简单说通货膨胀了货币政策就要紧,就要去防止通货膨胀。在这个过程中要更加积极的把货币政策从简单的价格目标解放到就业和经济增长,更加关注能够将中国增速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如果给定这样一个目标,意味着在工具上要更加关注未来货币政策带来的风险分布,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加多样化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一,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不是不要谨慎,而是更加关注货币政策带来的风险分担问题。现在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大量的风险执行在商业银行的机构,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过多的系统性风险,这给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货币政策要更多的从风险分担维度进一步考量。
第二,需要进一步以改革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把目前构建的利率体系能够构建为一个更加市场化的体系。同时因为目前整个货币政策更加依赖公开市场操作,依赖这种操作的过程中,必然导致市场对央行意图的猜测,其透明度目前还有待提升。
第三,在货币政策上要准备或储备更多的政策工具,尤其是结构性工具,报告有两点建议:一是现在会提到一些非常规政策工具,这些非常规政策工具,随着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工具是不是非常规,未来是不是就需要考虑他们的常规化,是不是需要做好准备是需要考量的;二是发挥好中国的结构性工具,在欧美这次疫情中采用了大量的结构性工具,还是要更多加大中国结构性尤其是绿色货币政策工具的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