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报告:中国宏观经济有望加快完成常态化进程

  • 来源 中国发展网
  • 作者
  • 日期 2021-06-28 18:55

6月26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1年中期)在京举行,本期论坛聚焦“开启常态化进程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晓光代表课题组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 年中期),报告指出,2021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并走向常态化的一年,中国宏观经济常态化进程中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为下半年精准施策、确保常态化进程全面完成提供了指引。展望下半年,随着中国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常规性扩张政策效应的延后显化、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布局和项目落地、全球疫情及经济形势的逐渐明朗,中国宏观经济有望加快完成常态化进程。

报告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开启常态化进程的特征表现、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以及政策性支撑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前瞻性探讨了常态化后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中长期挑战。

报告称,在低基数效应、内生动力增强和趋势性回归力量的作用下,2021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呈现“总体增速偏高”“表面上逐季回落”“实际上逐季回升”的显著特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开启常态化进程。一是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实际产出水平已基本回到长期增长趋势线。二是生产供给持续高速增长,产业复苏的短板领域加快补齐缺口。三是外贸外资延续强劲增长态势,为内需复苏争取宝贵时间窗口。四是消费和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并不断强化内需增长动力。五是企业绩效、居民就业、政府收入全面改善,微观基础得到深度修复。六是宏观经济景气程度显著回升,市场预期和信心明显改善。

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当前经济复苏还没有完全达到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有赖一定的政策支持,且具有强烈的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

针对中国经济常态化进程中面临的短期内外部压力,报告提出以下几点具体的政策建议。

第一,在总体政策定位上,2021年依然需要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组合。扩大内需战略需要向消费促进倾斜、向收入分配改革领域延伸,以改善中期预期和市场信心,完成与疫情救助政策的对接。

第二,财政政策需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超常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先逐步向常规性积极财政政策转变,然后才是逐步回归中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在关键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上的布局,在核心产业上进行国产替代的布局,以及在出口转内销等方面的一系列布局,都需要未来财税改革的配合,需要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实现新战略与传统战略的对接。

第三,货币政策需要做好应对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调以及美联储“加息缩表”风波的准备。美国下半年释放“加息缩表”信号将是大概率事件,相关市场预期和反向操作将会相应展开。届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被迫加入加息阵营,中国目前已经偏紧的货币政策是否具有相应的加息空间,很可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常态化进程。

第四,高度重视经济复苏时政策退出带来的风险问题。把“稳杠杆”作为短期宏观监管目标,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考虑金融成本持续下降与货币数量收缩相组合的模式进行定位。对于特殊行业和特殊群体的一些纾困政策可以采取逐步退坡的方式,防止政策悬崖带来的新风险。

第五,加快十四五规划项目实施和布局,发挥预期引领和跨周期调节作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通过及实施的第一年,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统领下,通过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布局、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布局、国内大循环畅通与短板的补足、扩大内需战略具体举措的启动,不仅有望改善市场主体预期,也有利于替代非常规刺激政策成为短期需求扩张的基础性。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承办。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CMF报告:中国宏观经济有望加快完成常态化进程

中国发展网2021-06-28 18:55

6月26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1年中期)在京举行,本期论坛聚焦“开启常态化进程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晓光代表课题组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 年中期),报告指出,2021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并走向常态化的一年,中国宏观经济常态化进程中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为下半年精准施策、确保常态化进程全面完成提供了指引。展望下半年,随着中国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常规性扩张政策效应的延后显化、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布局和项目落地、全球疫情及经济形势的逐渐明朗,中国宏观经济有望加快完成常态化进程。

报告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开启常态化进程的特征表现、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以及政策性支撑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前瞻性探讨了常态化后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中长期挑战。

报告称,在低基数效应、内生动力增强和趋势性回归力量的作用下,2021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呈现“总体增速偏高”“表面上逐季回落”“实际上逐季回升”的显著特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开启常态化进程。一是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实际产出水平已基本回到长期增长趋势线。二是生产供给持续高速增长,产业复苏的短板领域加快补齐缺口。三是外贸外资延续强劲增长态势,为内需复苏争取宝贵时间窗口。四是消费和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并不断强化内需增长动力。五是企业绩效、居民就业、政府收入全面改善,微观基础得到深度修复。六是宏观经济景气程度显著回升,市场预期和信心明显改善。

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当前经济复苏还没有完全达到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有赖一定的政策支持,且具有强烈的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

针对中国经济常态化进程中面临的短期内外部压力,报告提出以下几点具体的政策建议。

第一,在总体政策定位上,2021年依然需要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组合。扩大内需战略需要向消费促进倾斜、向收入分配改革领域延伸,以改善中期预期和市场信心,完成与疫情救助政策的对接。

第二,财政政策需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超常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先逐步向常规性积极财政政策转变,然后才是逐步回归中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在关键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上的布局,在核心产业上进行国产替代的布局,以及在出口转内销等方面的一系列布局,都需要未来财税改革的配合,需要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实现新战略与传统战略的对接。

第三,货币政策需要做好应对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调以及美联储“加息缩表”风波的准备。美国下半年释放“加息缩表”信号将是大概率事件,相关市场预期和反向操作将会相应展开。届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被迫加入加息阵营,中国目前已经偏紧的货币政策是否具有相应的加息空间,很可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常态化进程。

第四,高度重视经济复苏时政策退出带来的风险问题。把“稳杠杆”作为短期宏观监管目标,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考虑金融成本持续下降与货币数量收缩相组合的模式进行定位。对于特殊行业和特殊群体的一些纾困政策可以采取逐步退坡的方式,防止政策悬崖带来的新风险。

第五,加快十四五规划项目实施和布局,发挥预期引领和跨周期调节作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通过及实施的第一年,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统领下,通过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布局、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布局、国内大循环畅通与短板的补足、扩大内需战略具体举措的启动,不仅有望改善市场主体预期,也有利于替代非常规刺激政策成为短期需求扩张的基础性。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