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报告:统筹城乡缩小差距才能缓解相对贫困

  • 来源 中国发展网
  • 作者
  • 日期 2021-05-13 18:30

日前,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5期),本期论坛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相对贫困问题”,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的院长汪三贵做主题报告。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从长远来看未来的减贫就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的本质是差距问题,只有缩小差距才能缓解相对贫困。

报告提到,要制定相对贫困标准的原则:一是顺应贫困性质的转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现在主要的矛盾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考虑到这种需求的变化,特别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快速增长。

二是统筹城乡贫困治理:解决绝对贫困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农村,因为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所以长期绝对贫困扶贫主要在农村。但相对贫困就不光是农村了,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人口进入城镇,所以未来城市的相对贫困问题也需要统筹考虑。

三是有利于实现国家反贫困目标,要建立长效机制,并且明确提出要健全“幼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四是逐步接轨国际贫困标准,和国际既要考虑到差别也要考虑到接轨,因为发达国家的城乡没有差距,所以不分城乡的,而我国还在城市化过程中,所以城乡差距较大,这样的相对贫困问题怎么考虑,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分城乡制定相对贫困的标准是适用的。

报告认为,我国还是应该采取多维的方式更合适,还是要延续精准扶贫阶段“一维划线,多维识贫”的做法,要考虑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要以收入作为基本的维度,同时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为收入维度的多维相对贫困的识别标准。

报告考虑到在相对贫困初期阶段,我国不能完全套用国际标准,建议城乡分开并且把比例设在40%比较好,这样设置与现行的贫困标准过度较为平稳,相当于绝对贫困人口的1.69倍,不会高出太多,并且能够与农村低保标准衔接有效。

报告建议,相对贫困治理分三个方面:

一是区域和个体瞄准相结合。区域特征比较明显,山区、中西部地区更加突出,所以要解决相对贫困需要解决这些地方的发展问题。除此之外残疾人和个体层面明显更高,要采取差异的方式,脱贫攻坚中已经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未来要延续这种方式。

二是城镇与农村瞄准相统筹。城镇和农村要统一考虑,基本公共服务,涉及到人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公共服务非常重要,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均等化非常重要,这是下一步的方向。还有现在的流动人口,现在我们统计是按照常住人口看,流动人口放在城市里,把他放在城市统计,但他事实上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些人是有问题的,今后更多的流动人口市民化,享受到城镇的各种公共服务基本保障,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三是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并重。重点领域就业是很重要的一块,医疗、健康、养老是很重要的一块,老年人相对贫困更严重,要针对一些重点领域,同时重点人群并重。老年人、不健康的人群和残疾人这些有明显贫困特征的群体需要在救助方面要重点倾斜,分类救助,目标就是要在各个方面缩小差距,把差距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因为相对贫困的本质是差距问题,只有缩小差距才能缓解相对贫困。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CMF报告:统筹城乡缩小差距才能缓解相对贫困

中国发展网2021-05-13 18:30

日前,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5期),本期论坛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相对贫困问题”,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的院长汪三贵做主题报告。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从长远来看未来的减贫就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的本质是差距问题,只有缩小差距才能缓解相对贫困。

报告提到,要制定相对贫困标准的原则:一是顺应贫困性质的转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现在主要的矛盾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考虑到这种需求的变化,特别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快速增长。

二是统筹城乡贫困治理:解决绝对贫困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农村,因为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所以长期绝对贫困扶贫主要在农村。但相对贫困就不光是农村了,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人口进入城镇,所以未来城市的相对贫困问题也需要统筹考虑。

三是有利于实现国家反贫困目标,要建立长效机制,并且明确提出要健全“幼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四是逐步接轨国际贫困标准,和国际既要考虑到差别也要考虑到接轨,因为发达国家的城乡没有差距,所以不分城乡的,而我国还在城市化过程中,所以城乡差距较大,这样的相对贫困问题怎么考虑,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分城乡制定相对贫困的标准是适用的。

报告认为,我国还是应该采取多维的方式更合适,还是要延续精准扶贫阶段“一维划线,多维识贫”的做法,要考虑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要以收入作为基本的维度,同时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为收入维度的多维相对贫困的识别标准。

报告考虑到在相对贫困初期阶段,我国不能完全套用国际标准,建议城乡分开并且把比例设在40%比较好,这样设置与现行的贫困标准过度较为平稳,相当于绝对贫困人口的1.69倍,不会高出太多,并且能够与农村低保标准衔接有效。

报告建议,相对贫困治理分三个方面:

一是区域和个体瞄准相结合。区域特征比较明显,山区、中西部地区更加突出,所以要解决相对贫困需要解决这些地方的发展问题。除此之外残疾人和个体层面明显更高,要采取差异的方式,脱贫攻坚中已经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未来要延续这种方式。

二是城镇与农村瞄准相统筹。城镇和农村要统一考虑,基本公共服务,涉及到人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公共服务非常重要,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均等化非常重要,这是下一步的方向。还有现在的流动人口,现在我们统计是按照常住人口看,流动人口放在城市里,把他放在城市统计,但他事实上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些人是有问题的,今后更多的流动人口市民化,享受到城镇的各种公共服务基本保障,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三是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并重。重点领域就业是很重要的一块,医疗、健康、养老是很重要的一块,老年人相对贫困更严重,要针对一些重点领域,同时重点人群并重。老年人、不健康的人群和残疾人这些有明显贫困特征的群体需要在救助方面要重点倾斜,分类救助,目标就是要在各个方面缩小差距,把差距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因为相对贫困的本质是差距问题,只有缩小差距才能缓解相对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