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天宫遨游、蛟龙入海……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项项重大科技成就与党和政府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密不可分。而《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这份凝聚众多科技工作者智慧心血,激发了无数一线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潜力的文件,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下一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紧锣密鼓研究制定的当下,回望来路意义重大。
2019年11月13日,由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科米直播主办,清华大学科研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承办的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四期活动在清华大学召开,主题为“腾飞之翼: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新科技革命”。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等7位演讲嘉宾共同分享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起草和实施背后精彩的故事,阐述了《规划纲要》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介绍了部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以来取得的诸多成就。
徐冠华院士在演讲中指出,《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国家目标、战略重点、指导方针、激励政策、重大专项都陆续得到了落实,它所提出的各项指标已经基本实现,“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绩,我们可以有信心地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把中国的经济、科技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在徐冠华担任科技部部长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3000多位著名科技专家历时三年时间编制完成《规划纲要》)。这份纲要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域,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同时还首次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科技发展目标,这些指导方针至今仍然在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
徐冠华回忆说,自主创新16字方针是在制定《规划纲要》时提出来的。当时众多科学家开展了长时间的战略研究,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未来发展战略上的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最后在三个最突出的薄弱环节取得共识:一是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二是集成创新能力薄弱;三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薄弱,“这三个薄弱环节的问题怎么解决?必须靠自主创新。”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说明,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徐冠华在演讲中表示,“我们坚信,有了这种精神,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我们一定能够组织起浩浩荡荡的创新大军,形成自主创新万马奔腾、蓬勃发展的局面。”
此外,徐冠华还在演讲中着重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当前科技创新这一翼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全民行动,而另一翼科学普及,无论是观念上、政策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科学普及不仅仅是普及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更重要是弘扬科学精神。一个国家没有关注科技、热爱科学、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宏大公众群体,就不可能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原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梅永红 吕钟/摄
曾担任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的梅永红在演讲中回顾了《规划纲要》的编制历程。梅永红认为,《规划纲要》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自主创新”。在他看来,技术贸易永远不能代替自主研发,引进技术可以理解为只是一种技术贸易,但是要获得技术能力必须经过自主开发的过程。“以国际空间站为例,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要参与国际空间站,当时根本没有话语权。当我们自己做了努力取得了进展以后,别人就主动向我们摇起橄榄枝。我们希望有更多底气、有更多能力跟别人进行对话,就需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他也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意味着自我封闭,因为科技发展内在要求必须是开放和交流。
目前,我国下一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正在谋划中。作为规划纲要编制过程的亲历者之一,原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在演讲中认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全局性的影响,自主创新这个原则和道路意义已经毋庸置疑,从全球看正是由于中国创新能力迅速提升,正在改变着世界创新版图和发展格局。
原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调研室主任胥和平 吕钟/摄
胥和平还谈了对举国体制的一些深入思考。“举国体制探索从规划纲要确定的十六个重大专项就开始了,十六个重大专项体现了决策者、战略科学家和整个中国科技界的远见卓识和超前部署的魄力。”
他回忆说,当时十六个重大专项确定了要在信息、生物、资源环境、人民健康、国家安全等重大领域给予关注,要特别关注事关全局和长远攻关,要通过局部突破带动整体能力跃升,通过重大专项实施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重大专项几乎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前沿都有部署,所以才取得今天创新能力全面突破、全面提升的成就,十六个重大专项实际上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它与国家重大工程直接相关,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企业的牵头作用,加强产学研的合作,这些在新时代非常有价值。”
在当天的讲座活动上,ARJ21—700飞机原总设计师吴兴世、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分项总师张作义教授、国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首席专家欧阳明高院士、国际ITER项目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建刚院士等四位专家分共同回顾了《规划纲要》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分别介绍了大飞机、第四代核电、新能源汽车、ITER能源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科技专项和重要科技创新成果。
ARJ21—700飞机原总设计师吴兴世 吕钟/摄
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分项总师张作义教授 吕钟/摄
国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首席专家欧阳明高院士 吕钟/摄
国际ITER项目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建刚院士 吕钟/摄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科技部二级专技、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中心秘书长赵新力,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网总编辑尹宏群,科技部遥感中心总工程师张松梅,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方红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风等社会各界200余名嘉宾共同出席了此次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活动
据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网总编辑尹宏群介绍,举办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是科普时报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让广大公众更好地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技创新服务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社会基础。同时也希望支持更多的科技大家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满足公众对优质科普内容和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