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论坛暨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年度论坛顺利举办

  • 来源
  • 作者 管理员
  • 日期 2023-11-26 20:02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中华民族血脉力量的根源。为了更好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首都实践经验。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举办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实践方略”为主题的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论坛。

会议由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教授主持,来自文化领域和城市发展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和接续发展等问题,为激发首都北京文化创新活力,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教育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汪明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表示通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作用,创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北师大建设了在文化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端智库。汪明校长肯定了首都文化创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核心领域的成果贡献。此次论坛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实践方略,在首都文化教育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际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表示此次论坛的举办恰逢全国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成功召开之际,意义非凡。并代表北京市委宣传部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和各方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张际强调了对文化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并呼吁更好地把握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以及关注北京实际,担负起全国文化建设中心的任务。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在本次论坛上进行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应用》的主报告。于丹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且驳杂,选择哪些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如何找到传统价值与时代价值的平衡点,如何将传统内容表达与当代生活需求相适应,决定着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的力度、深度、广度。并以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消费者之间“更好的对话方式”为引,给出了三个层面的路径。第一,要进行资源活化,构建文化新场景;第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要共协力,打造文明新生态;第三,要利用科技赋能,进行内容、传播、体验多层面的创新,推动文化新业态。最后,于丹教授再次强调,迈向文化强国的征程,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原国家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 郭振有

原国家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发表了《“双减”与“双创”》的讲话,就“双减”的意义、“双创”和“双减”有什么关系、造就有“双创”能力的老师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了传统文化创新创造与“双减”政策的关系。他表示,“双减”政策关乎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具有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当前人类教育面临儿童知识学习和累积过度和儿童生活实践和感悟贫乏两个挑战。郭振有强调,要实现“双减”政策的目标,需要回归传统教育,重视成“人”教育,培养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在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具备“双创”能力,包括培养对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和践行的能力,以及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次、更大的智慧处理“双减”中的各种关系,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以《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与创新思路》为题进行了发言。陈丽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作为全国改革的领头羊,北京应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陈丽教授指出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个重大命题分别是:教育高质量均衡、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解决基础教育的“卷”。陈丽教授认为,传统标准化办学模式难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破解教育瓶颈提供了新途径。她通过案例阐述,强调创新思想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推动均衡发展,需要探索创新教学组织形态;满足个性化需求,需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整合全社会资源,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改革评价方法,提升评价能力,以解决社会“卷”的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就“遵循教育与文化相互生成与转化逻辑推进创新”主题发表《教育与文化相互生成与转化的逻辑》的演讲。他从历史文化角度谈创新应遵循的五个逻辑:共生逻辑、促进与限制逻辑、供求逻辑、不全等关系逻辑和包容逻辑。储朝晖认为,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共生关系,需共建共享资源;同时,文化与教育的进步与落后相互影响,需不断改进求新。他还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关注供求关系,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培养学生包容品格。教育与文化各有创新领域,相互联系,以开放、理性、包容的心态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教授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教授魏鹏举以《全国文化中心的人文经济学观察》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魏鹏举教授以今年提出的人文经济学这个重要命题为切入点,分别从“北京在全国的人文和经济地位”“文化强国格局下的文化中心建设”和“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与大家共同探讨了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联问题。魏鹏举教授认为文化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会带动文化更好地传承创新,并且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魏鹏举教授指出,总体来看从人文经济学的视角,看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会给我们新的启发,也为全国文化中心下一步的建设提出了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如何通过文化的发展真正的带动现代科技的进一步繁荣,尤其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创新、带动民生,全面的保障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向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发表《审美智能:人工智能文创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讲话。向勇教授就科技赋能与数字文创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和文化创意方面的实践和思考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关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向勇教授指出,在当今时代文化新业态中,数字文化产业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关键在于如何发挥生命感知和个人情感,以调动人工智能的潜力。此外,向勇教授还提到,虚拟现实技术正逐渐普及,通过链接技术转换空间已变得日益常见,包括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其次,向勇教授概括了生成人工智能的经济特质。他介绍了文化与经济发展历史演进过程,并指出人工智能背后的创意经济主要分为创意者经济和认同者经济。最后,他还分析了UGC、PGC和AIGC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联合实验室,强调要构建面向未来文化生产的创意领导力,并探索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新范式。

圆桌论坛

在圆桌会议环节,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和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宇琛、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岳凌、怀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郭顺才、海淀区文促中心主任曹劲松、延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郎丰杰、东城区委宣传部代表张志刚、石景山区委宣传部代表李旭明等领导,根据各区文化“双创”进展情况,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转化的创新实践”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讨论与交流。

杜宇琛表示,西城历来注重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兴区”的三区战略,以文化强区建设为五大主攻方向,提炼出独特的城市IP“城之源,都之始,河之根”。未来,西城区期待与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紧密合作,打造出文化兴区的西城模式。

杨岳凌介绍了朝阳区在价值转化创新实践中的特色和发展历程。朝阳区以其时尚、国际化和烟火气的文化特点著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产业生态。朝阳区希望通过与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的合作,将文化赋能于国际消费城市的建设,提升了老百姓的文化幸福感。

郭顺才介绍了怀柔区在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怀柔区从地区功能定位、生态文明发展和乡村治理三个方面阐述了怀柔推动中华文化双创和地区转化的举措。此外郭顺才表示箭扣长城文化发展将是未来工作重点,希望得到研究院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曹劲松强调,介绍了海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全国文化中心承载区,在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方面的发展实践。并从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发展实践、文脉保护和研究、空间资源的梳理和推动文化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括。

郎丰杰将延庆区的三张名片定为长城、世园、冬奥,并概括延庆文化为“高大尚”,即海拔高、面积大和时尚。延庆空间大资源足,围绕“智力、智库、智造”方面,文化资源如何实现“小而精”的发展仍有待加强。

张志刚分享了东城的三个理念:文在城中是自然禀赋、以文化城是坚信努力、是愿景。他希望探索城市未来发展道路,实现文化与城市的共生。

李旭明介绍了石景山区积极推动文化数字转化、重点打造模式口项目、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与改造等情况。他还表示,石景山区开展文旅融合,未来将传统元素潮流化,打造IP。此次交流展示了北京市各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果,为全市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与会嘉宾合照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此次论坛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实践发展战略而打造的交流盛会,既展现了首都北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中的责任担当,又彰显了科技赋能,智慧发展下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延续。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中汲取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力量不断助力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新发展。

论坛结束后,开展了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院2023年度理事会会议,旨在探讨研究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策略,聚焦核心任务,通过完善供需对接机制、联合调研机制、成果共享机制,提升智库管理水平、成果转化能力、智库文化影响力。程建平理事长、梅松副理事长、陈丽理事、向德春理事、刘梅英理事、孔建华理事、马文理事、徐洪理事、于丹理事等,针对首都高端智库年度任务的执行提出了建议,并就近期其他工作进行了讨论沟通。(宣红彦)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论坛暨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年度论坛顺利举办

2023-11-26 20:02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中华民族血脉力量的根源。为了更好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首都实践经验。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举办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实践方略”为主题的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论坛。

会议由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教授主持,来自文化领域和城市发展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和接续发展等问题,为激发首都北京文化创新活力,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教育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汪明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表示通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作用,创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北师大建设了在文化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端智库。汪明校长肯定了首都文化创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核心领域的成果贡献。此次论坛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实践方略,在首都文化教育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际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表示此次论坛的举办恰逢全国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成功召开之际,意义非凡。并代表北京市委宣传部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和各方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张际强调了对文化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并呼吁更好地把握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以及关注北京实际,担负起全国文化建设中心的任务。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在本次论坛上进行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应用》的主报告。于丹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且驳杂,选择哪些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如何找到传统价值与时代价值的平衡点,如何将传统内容表达与当代生活需求相适应,决定着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的力度、深度、广度。并以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消费者之间“更好的对话方式”为引,给出了三个层面的路径。第一,要进行资源活化,构建文化新场景;第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要共协力,打造文明新生态;第三,要利用科技赋能,进行内容、传播、体验多层面的创新,推动文化新业态。最后,于丹教授再次强调,迈向文化强国的征程,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原国家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 郭振有

原国家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发表了《“双减”与“双创”》的讲话,就“双减”的意义、“双创”和“双减”有什么关系、造就有“双创”能力的老师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了传统文化创新创造与“双减”政策的关系。他表示,“双减”政策关乎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具有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当前人类教育面临儿童知识学习和累积过度和儿童生活实践和感悟贫乏两个挑战。郭振有强调,要实现“双减”政策的目标,需要回归传统教育,重视成“人”教育,培养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在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具备“双创”能力,包括培养对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和践行的能力,以及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次、更大的智慧处理“双减”中的各种关系,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以《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与创新思路》为题进行了发言。陈丽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作为全国改革的领头羊,北京应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陈丽教授指出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个重大命题分别是:教育高质量均衡、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解决基础教育的“卷”。陈丽教授认为,传统标准化办学模式难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破解教育瓶颈提供了新途径。她通过案例阐述,强调创新思想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推动均衡发展,需要探索创新教学组织形态;满足个性化需求,需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整合全社会资源,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改革评价方法,提升评价能力,以解决社会“卷”的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就“遵循教育与文化相互生成与转化逻辑推进创新”主题发表《教育与文化相互生成与转化的逻辑》的演讲。他从历史文化角度谈创新应遵循的五个逻辑:共生逻辑、促进与限制逻辑、供求逻辑、不全等关系逻辑和包容逻辑。储朝晖认为,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共生关系,需共建共享资源;同时,文化与教育的进步与落后相互影响,需不断改进求新。他还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关注供求关系,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培养学生包容品格。教育与文化各有创新领域,相互联系,以开放、理性、包容的心态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教授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教授魏鹏举以《全国文化中心的人文经济学观察》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魏鹏举教授以今年提出的人文经济学这个重要命题为切入点,分别从“北京在全国的人文和经济地位”“文化强国格局下的文化中心建设”和“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与大家共同探讨了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联问题。魏鹏举教授认为文化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会带动文化更好地传承创新,并且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魏鹏举教授指出,总体来看从人文经济学的视角,看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会给我们新的启发,也为全国文化中心下一步的建设提出了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如何通过文化的发展真正的带动现代科技的进一步繁荣,尤其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创新、带动民生,全面的保障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向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发表《审美智能:人工智能文创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讲话。向勇教授就科技赋能与数字文创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和文化创意方面的实践和思考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关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向勇教授指出,在当今时代文化新业态中,数字文化产业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关键在于如何发挥生命感知和个人情感,以调动人工智能的潜力。此外,向勇教授还提到,虚拟现实技术正逐渐普及,通过链接技术转换空间已变得日益常见,包括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其次,向勇教授概括了生成人工智能的经济特质。他介绍了文化与经济发展历史演进过程,并指出人工智能背后的创意经济主要分为创意者经济和认同者经济。最后,他还分析了UGC、PGC和AIGC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联合实验室,强调要构建面向未来文化生产的创意领导力,并探索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新范式。

圆桌论坛

在圆桌会议环节,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和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宇琛、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岳凌、怀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郭顺才、海淀区文促中心主任曹劲松、延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郎丰杰、东城区委宣传部代表张志刚、石景山区委宣传部代表李旭明等领导,根据各区文化“双创”进展情况,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转化的创新实践”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讨论与交流。

杜宇琛表示,西城历来注重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兴区”的三区战略,以文化强区建设为五大主攻方向,提炼出独特的城市IP“城之源,都之始,河之根”。未来,西城区期待与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紧密合作,打造出文化兴区的西城模式。

杨岳凌介绍了朝阳区在价值转化创新实践中的特色和发展历程。朝阳区以其时尚、国际化和烟火气的文化特点著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产业生态。朝阳区希望通过与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的合作,将文化赋能于国际消费城市的建设,提升了老百姓的文化幸福感。

郭顺才介绍了怀柔区在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怀柔区从地区功能定位、生态文明发展和乡村治理三个方面阐述了怀柔推动中华文化双创和地区转化的举措。此外郭顺才表示箭扣长城文化发展将是未来工作重点,希望得到研究院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曹劲松强调,介绍了海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全国文化中心承载区,在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方面的发展实践。并从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发展实践、文脉保护和研究、空间资源的梳理和推动文化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括。

郎丰杰将延庆区的三张名片定为长城、世园、冬奥,并概括延庆文化为“高大尚”,即海拔高、面积大和时尚。延庆空间大资源足,围绕“智力、智库、智造”方面,文化资源如何实现“小而精”的发展仍有待加强。

张志刚分享了东城的三个理念:文在城中是自然禀赋、以文化城是坚信努力、是愿景。他希望探索城市未来发展道路,实现文化与城市的共生。

李旭明介绍了石景山区积极推动文化数字转化、重点打造模式口项目、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与改造等情况。他还表示,石景山区开展文旅融合,未来将传统元素潮流化,打造IP。此次交流展示了北京市各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果,为全市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与会嘉宾合照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此次论坛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实践发展战略而打造的交流盛会,既展现了首都北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中的责任担当,又彰显了科技赋能,智慧发展下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延续。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中汲取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力量不断助力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新发展。

论坛结束后,开展了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院2023年度理事会会议,旨在探讨研究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策略,聚焦核心任务,通过完善供需对接机制、联合调研机制、成果共享机制,提升智库管理水平、成果转化能力、智库文化影响力。程建平理事长、梅松副理事长、陈丽理事、向德春理事、刘梅英理事、孔建华理事、马文理事、徐洪理事、于丹理事等,针对首都高端智库年度任务的执行提出了建议,并就近期其他工作进行了讨论沟通。(宣红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