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工具 破解结核病“发现难”

  • 来源 一点资讯
  • 作者 管理员
  • 日期 2024-03-23 07:05

在第29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到来之际,3月21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举办的“技术升级,加速我国终结结核流行进程”主题沙龙暨第七届结核病防控报道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本次主题沙龙邀请多位在结核病防控一线的专家和长期关注结核病领域的媒体记者,就中国终结结核病目标如何实现、健康传播如何助力终结结核病等话题展开研讨。活动上,第七届结核病防控报道奖颁奖典礼同步举行,多个媒体机构和多位记者获得表彰。

40%病例未能被诊断 结核病“发现难”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直至今天,结核病仍然是困扰全球的顽疾。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4.8万(2021年78.0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2/10万(2021年55/10万)。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估算结核病发病数排第3位,占全球发病数的7.1%。

在多年的努力下,我国结核病防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唯一一个提前五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结核病防控目标的国家。每年,中国有70-80%的新发病例得到确诊,对药物敏感的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挑战依然严峻——每年仍有新发病例约74.8万,发病率下降缓慢,虽然我国结核病发病率年递降3.4%,是全球平均降幅的2倍,然而,距离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目标(2030年发病率下降80%)还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显示下降率缓慢的原因:当前全球结核病防控的主要策略是发现、诊断和治疗已经有症状的患者,进而控制疾病传播。然而这一策略的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感染结核杆菌的病人往往在出现症状前就具备了传播力,且可持续数月之久。此外,很多结核病患者症状并不明显,不会主动求医。国际数据显示,全球至少有40%的病例未能被诊断。

与许多国家一样,“因症就诊”是当前我国结核病患者发现的主要方式。“目前结核病防治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早期发现,结核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约20%的疑似病例没有症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说。从结核病发病和传播规律来看,他认为,亚临床期结核病患者(体内有病变但临床没有表现,用现在的医学手段可以检测到)和活动性结核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群体,如果能够关口前移,尽早发现这两种结核病人并加以干预阻断传染,便能够减少其在社区中的传播。而要阻断这两个群体的传播,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从技术层面升级防治策略的核心措施。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首席代表顾问杨建悦也表示,最新的研究表明,未就诊的病人导致的结核病传播占结核病社区传播的70%,因此主动筛查以及预防性治疗的策略对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作用。“几天前,世卫发出紧急呼吁,要求各国加大对结核病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投入和推广,实际上能否下定决心制定全新的防治策略,也是中国终止结核的关键所在。”

技术创新或为结核病防治带来新机遇

虽然距离终结结核病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但今天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目标。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表示,“今天,我们拥有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知识和工具。我们有政治承诺,我们有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会: 有机会书写结核病故事的最后一章。”

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我国结核病防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杨建悦指出,一方面,我国进行主动筛查的诊断技术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成熟,包括舌拭子快速检测技术、AI辅助阅读胸片等技术也日渐完善。另一方面,基于现有公共卫生常规工作辅以对中高疫情地区进行重点筛查的策略可以提高筛查效率,控制检测成本。“如果可以抓住契机、下定决心,制定全新的防治策略,在早期主动筛查和有效治疗方面取得切实的突破,中国将有望成为首个在2030年实现发病率下降80%的高负担国家,并给全球终止结核带来希望。”杨建悦表示。

分享环节,多位嘉宾也就不同地区实际,介绍了技术创新在结核病防治方面的作用。作为全国结核病疫情最低的省份之一,江苏省是如何利用新技术助力结核早发现,进一步提高结核病发现率的呢?江苏省疾控中心慢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竺丽梅介绍,早在2021年,江苏省就建立了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江苏所有公立医院和部分民营医院的所有影像资料都上传到这个平台,从而实现了影像资料的统一存储、统一质控和统一调阅。江苏省于去年年底将AI人工智能阅片系统装在该云影像平台上,未来有望在全省范围内通过人工智能辅助阅片实现包括肺结核在内的肺部疾病的早期发现。

新技术的应用也让耐药结核患者更早被发现。竺丽梅介绍,2014年,江苏省就为全省所有13个市级耐药定点医院配备了耐药分子生物学的快速检测设备。2019年,又对所有市级县级定点医院都配备了耐药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2023年,为13家市级耐药定点医院配备了快速二线分子药敏检测设备。2024年,江苏省将防控关口进一步前移,试点为20个社区配备了耐药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所有到结核门诊的疑似结核病患者都可以免费获得这一快速而准确的检测。

在云南省,信息化手段则让患者免去了奔波于各个医疗机构之苦,大大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所长许琳介绍,依托基本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云南省将患者筛查路径和筛查结果联通起来,各个医疗机构都能通过该系统看到患者的情况。发现只是第一步,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云南省还通过省级资金支持,将快速诊断技术下沉到基层医疗结构,至2020年,云南省实现了全省县(市、区)级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全覆盖。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介绍,诊断工具的创新可以助力实现病例发现方面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主动筛查的可操作性。例如,快速分子诊断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升耐药结核病的诊断率,从而使更多的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传统的痰液样本很难采集,在筛查时大约一半以上的病人采集不到痰液。而舌拭子作为一种采集更为简便、快捷且生物安全风险较小的方法,可成为理想的替代方案。在结核病舌拭子检测技术领域,中国已具备独立研究和开发与生产的能力,预计2025年会有多个产品上市。这既可解决患者无痰可测的难题,也让大规模结核病筛查成为可能。

多措并举 实现结核早发现、早治疗

有了新技术手段的帮助,我们该如何实现终结结核病的目标?赵雁林主任指出,结核病患者关爱行动、无结核社区行动和全社会动员行动是目前我国结核防治领域这些年来推行的三大行动。其中“无结核社区”是指常住人口的结核发病率低于十万分之十,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主动筛查、预防性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现在已经在全国400个区县开展无结核社区行动,在主动筛查加预防性治疗综合措施情况下,预计可以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可以使结核病发病率降低50-90%”他表示,“未来,希望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逐步扩展,从无结核社区到无结核区县、无结核地市、无结核省,乃至我国实现终结结核流行的目标。”

来自各地结核病防控一线的嘉宾,也各自分享了所在地区在加强结核病筛查和防控方面的实践经验。

在浙江,无结核社区是加强主动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主要工作抓手。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制所所长陈彬表示,浙江省在全国首先提出建设“无结核社区”省域全覆盖,从政府层面自上而下推动无结核社区在浙江落地。政策和机制保障、多渠道的筹资方式,浙江省在无结核社区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非常良性的联动,湖州市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无结核城市目标,7个地市提出市级无结核社区全覆盖,全面落实主动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等关口前移的工作。。

无结核社区的建设,让重点高危特殊人群的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等关口前移的防治措施更容易推进。陈彬介绍,在衢州市常山县,多项无结核社区建设措施的推进,使得当地65岁以上老年人筛查覆盖率达92%,高危人群筛查率达97%。而在预防性治疗方面,浙江省湖州市也以社区为基础,开设了23家结核病预防治疗门诊,已开展了近1000人的预防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较于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云南省的结核病负担更重,且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在云南省,80%的结核病贫困患者集中在仅占全省人口40%的57个乡村振兴帮扶县里。如何尽早发现这些患者、让他们尽快得到治疗,避免因结核返贫?云南省走了一条将乡村振兴和健康扶贫密切结合的路子。许琳介绍,瞄准重点人群是最经济有效的结核病筛查方法。

云南省还将结核筛查纳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中,2023年,又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胸片检查纳入年度体检内容,同时明确激励措施,给予将可疑结核病患者推荐到定点医疗医院的基层医疗机构以补助。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云南省重点人群结核病筛查率达到80%,规范管理率和成功治疗率均达到90%。

而在江苏省,不仅要更早地发现耐药结核患者,更重要的是尽快治好他们。“耐药结核被称为长了翅膀的癌症,不仅难以治愈,还会传染。”竺丽梅说。江苏省对所有耐药病人免费提供含贝达喹啉在内的所有A组和B组二线药,耐药成功治疗率达到85.6%,位全国之首,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3%。

健康传播助力终结结核病目标

结核病防控离不开专业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在致辞中表示,专业媒体机构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了结核病的危害,提高了社会对结核防治工作的关注度,使得我们在终结结核病进程中,汇聚了更多力量,从而能够推动变革的发生。

活动上,第七届结核病防控报道奖颁奖典礼同步举行。结核病防控报道奖自2018年首次设立,至今已走过7年,期间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结核报道作品,也推动了公众对结核病议题的关注。

活动现场,多位长期参与结核病报道媒体从业者也就健康传播如何助力终结结核病话题展开讨论。财新传媒副主编任波表示,认知鸿沟仍然是一个突出难点,如何通过专家和记者的共同努力,发现我国终结结核过程中面临的真实的机遇和挑战、并通过新闻报道呈现出来,撬动传播的力量凝聚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投入是媒体人的责任所在。《健康报》记者张磊从传播策略的角度谈了结核病防控报道所面临的问题。多年的采访报道中,张磊发现,很多结核病患者治愈后回归职场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他也建议,对于结核病报道的策略应更加关注其对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影响。新华通讯社记者沐铁城则认为,应该加强对各地创新结核防治措施的报道。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创新技术工具 破解结核病“发现难”

一点资讯2024-03-23 07:05

在第29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到来之际,3月21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举办的“技术升级,加速我国终结结核流行进程”主题沙龙暨第七届结核病防控报道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本次主题沙龙邀请多位在结核病防控一线的专家和长期关注结核病领域的媒体记者,就中国终结结核病目标如何实现、健康传播如何助力终结结核病等话题展开研讨。活动上,第七届结核病防控报道奖颁奖典礼同步举行,多个媒体机构和多位记者获得表彰。

40%病例未能被诊断 结核病“发现难”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直至今天,结核病仍然是困扰全球的顽疾。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4.8万(2021年78.0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2/10万(2021年55/10万)。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估算结核病发病数排第3位,占全球发病数的7.1%。

在多年的努力下,我国结核病防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唯一一个提前五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结核病防控目标的国家。每年,中国有70-80%的新发病例得到确诊,对药物敏感的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挑战依然严峻——每年仍有新发病例约74.8万,发病率下降缓慢,虽然我国结核病发病率年递降3.4%,是全球平均降幅的2倍,然而,距离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目标(2030年发病率下降80%)还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显示下降率缓慢的原因:当前全球结核病防控的主要策略是发现、诊断和治疗已经有症状的患者,进而控制疾病传播。然而这一策略的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感染结核杆菌的病人往往在出现症状前就具备了传播力,且可持续数月之久。此外,很多结核病患者症状并不明显,不会主动求医。国际数据显示,全球至少有40%的病例未能被诊断。

与许多国家一样,“因症就诊”是当前我国结核病患者发现的主要方式。“目前结核病防治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早期发现,结核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约20%的疑似病例没有症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说。从结核病发病和传播规律来看,他认为,亚临床期结核病患者(体内有病变但临床没有表现,用现在的医学手段可以检测到)和活动性结核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群体,如果能够关口前移,尽早发现这两种结核病人并加以干预阻断传染,便能够减少其在社区中的传播。而要阻断这两个群体的传播,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从技术层面升级防治策略的核心措施。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首席代表顾问杨建悦也表示,最新的研究表明,未就诊的病人导致的结核病传播占结核病社区传播的70%,因此主动筛查以及预防性治疗的策略对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作用。“几天前,世卫发出紧急呼吁,要求各国加大对结核病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投入和推广,实际上能否下定决心制定全新的防治策略,也是中国终止结核的关键所在。”

技术创新或为结核病防治带来新机遇

虽然距离终结结核病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但今天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目标。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表示,“今天,我们拥有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知识和工具。我们有政治承诺,我们有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会: 有机会书写结核病故事的最后一章。”

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我国结核病防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杨建悦指出,一方面,我国进行主动筛查的诊断技术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成熟,包括舌拭子快速检测技术、AI辅助阅读胸片等技术也日渐完善。另一方面,基于现有公共卫生常规工作辅以对中高疫情地区进行重点筛查的策略可以提高筛查效率,控制检测成本。“如果可以抓住契机、下定决心,制定全新的防治策略,在早期主动筛查和有效治疗方面取得切实的突破,中国将有望成为首个在2030年实现发病率下降80%的高负担国家,并给全球终止结核带来希望。”杨建悦表示。

分享环节,多位嘉宾也就不同地区实际,介绍了技术创新在结核病防治方面的作用。作为全国结核病疫情最低的省份之一,江苏省是如何利用新技术助力结核早发现,进一步提高结核病发现率的呢?江苏省疾控中心慢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竺丽梅介绍,早在2021年,江苏省就建立了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江苏所有公立医院和部分民营医院的所有影像资料都上传到这个平台,从而实现了影像资料的统一存储、统一质控和统一调阅。江苏省于去年年底将AI人工智能阅片系统装在该云影像平台上,未来有望在全省范围内通过人工智能辅助阅片实现包括肺结核在内的肺部疾病的早期发现。

新技术的应用也让耐药结核患者更早被发现。竺丽梅介绍,2014年,江苏省就为全省所有13个市级耐药定点医院配备了耐药分子生物学的快速检测设备。2019年,又对所有市级县级定点医院都配备了耐药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2023年,为13家市级耐药定点医院配备了快速二线分子药敏检测设备。2024年,江苏省将防控关口进一步前移,试点为20个社区配备了耐药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所有到结核门诊的疑似结核病患者都可以免费获得这一快速而准确的检测。

在云南省,信息化手段则让患者免去了奔波于各个医疗机构之苦,大大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所长许琳介绍,依托基本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云南省将患者筛查路径和筛查结果联通起来,各个医疗机构都能通过该系统看到患者的情况。发现只是第一步,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云南省还通过省级资金支持,将快速诊断技术下沉到基层医疗结构,至2020年,云南省实现了全省县(市、区)级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全覆盖。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介绍,诊断工具的创新可以助力实现病例发现方面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主动筛查的可操作性。例如,快速分子诊断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升耐药结核病的诊断率,从而使更多的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传统的痰液样本很难采集,在筛查时大约一半以上的病人采集不到痰液。而舌拭子作为一种采集更为简便、快捷且生物安全风险较小的方法,可成为理想的替代方案。在结核病舌拭子检测技术领域,中国已具备独立研究和开发与生产的能力,预计2025年会有多个产品上市。这既可解决患者无痰可测的难题,也让大规模结核病筛查成为可能。

多措并举 实现结核早发现、早治疗

有了新技术手段的帮助,我们该如何实现终结结核病的目标?赵雁林主任指出,结核病患者关爱行动、无结核社区行动和全社会动员行动是目前我国结核防治领域这些年来推行的三大行动。其中“无结核社区”是指常住人口的结核发病率低于十万分之十,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主动筛查、预防性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现在已经在全国400个区县开展无结核社区行动,在主动筛查加预防性治疗综合措施情况下,预计可以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可以使结核病发病率降低50-90%”他表示,“未来,希望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逐步扩展,从无结核社区到无结核区县、无结核地市、无结核省,乃至我国实现终结结核流行的目标。”

来自各地结核病防控一线的嘉宾,也各自分享了所在地区在加强结核病筛查和防控方面的实践经验。

在浙江,无结核社区是加强主动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主要工作抓手。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制所所长陈彬表示,浙江省在全国首先提出建设“无结核社区”省域全覆盖,从政府层面自上而下推动无结核社区在浙江落地。政策和机制保障、多渠道的筹资方式,浙江省在无结核社区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非常良性的联动,湖州市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无结核城市目标,7个地市提出市级无结核社区全覆盖,全面落实主动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等关口前移的工作。。

无结核社区的建设,让重点高危特殊人群的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等关口前移的防治措施更容易推进。陈彬介绍,在衢州市常山县,多项无结核社区建设措施的推进,使得当地65岁以上老年人筛查覆盖率达92%,高危人群筛查率达97%。而在预防性治疗方面,浙江省湖州市也以社区为基础,开设了23家结核病预防治疗门诊,已开展了近1000人的预防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较于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云南省的结核病负担更重,且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在云南省,80%的结核病贫困患者集中在仅占全省人口40%的57个乡村振兴帮扶县里。如何尽早发现这些患者、让他们尽快得到治疗,避免因结核返贫?云南省走了一条将乡村振兴和健康扶贫密切结合的路子。许琳介绍,瞄准重点人群是最经济有效的结核病筛查方法。

云南省还将结核筛查纳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中,2023年,又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胸片检查纳入年度体检内容,同时明确激励措施,给予将可疑结核病患者推荐到定点医疗医院的基层医疗机构以补助。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云南省重点人群结核病筛查率达到80%,规范管理率和成功治疗率均达到90%。

而在江苏省,不仅要更早地发现耐药结核患者,更重要的是尽快治好他们。“耐药结核被称为长了翅膀的癌症,不仅难以治愈,还会传染。”竺丽梅说。江苏省对所有耐药病人免费提供含贝达喹啉在内的所有A组和B组二线药,耐药成功治疗率达到85.6%,位全国之首,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3%。

健康传播助力终结结核病目标

结核病防控离不开专业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在致辞中表示,专业媒体机构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了结核病的危害,提高了社会对结核防治工作的关注度,使得我们在终结结核病进程中,汇聚了更多力量,从而能够推动变革的发生。

活动上,第七届结核病防控报道奖颁奖典礼同步举行。结核病防控报道奖自2018年首次设立,至今已走过7年,期间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结核报道作品,也推动了公众对结核病议题的关注。

活动现场,多位长期参与结核病报道媒体从业者也就健康传播如何助力终结结核病话题展开讨论。财新传媒副主编任波表示,认知鸿沟仍然是一个突出难点,如何通过专家和记者的共同努力,发现我国终结结核过程中面临的真实的机遇和挑战、并通过新闻报道呈现出来,撬动传播的力量凝聚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投入是媒体人的责任所在。《健康报》记者张磊从传播策略的角度谈了结核病防控报道所面临的问题。多年的采访报道中,张磊发现,很多结核病患者治愈后回归职场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他也建议,对于结核病报道的策略应更加关注其对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影响。新华通讯社记者沐铁城则认为,应该加强对各地创新结核防治措施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