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铂医药(股票代码:02142.HK)于日前成功举办首届研发日活动。活动围绕和铂创新实力,与线上线下行业伙伴、投资人及其他嘉宾交流分享和铂创新生物疗法的前沿进展,探索构建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和铂医药SAB成员田志刚院士对和铂医药港交所上市一周年表示了祝贺,并围绕合成免疫学主题,探讨肿瘤免疫治疗、NK细胞免疫治疗等细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 “合成免疫学极大推动了重大疾病免疫治疗现代理论、技术途径和产品研发的飞速发展。和铂医药全人源小鼠平台在包括NK细胞在内的合成免疫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前瞻性地参与到早期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我们期待未来看到和铂更进一步的发展,以全球创新能力赋能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和铂医药SAB成员田志刚院士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博士站在全球高度,对中国创新药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待:“中国的医药创新正在惠及更广大的患者,以‘患者获益’为核心的创新药物可及性进一步提升,真正体现创新价值。但中国的医药创新与全球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尚需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人民健康与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共建共治、共生共享是中国医药创新的要素,期待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加速参与全球创新。”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博士
科技引擎
当前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化的风口,经过十余年厚积,中国原创新药早已不是星星之火,而是未来医药市场的主角。根据相关统计,在创新的下一代生物疗法领域,创新药企在早期和晚期管线都占据了超过80%的份额。
谈及创新之道,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劲松博士指出:“和铂医药作为一家具有国际视野、占领技术高地的创新医药公司,担当使命、展现作为,前瞻性地进行管线布局和药物开发。目前和铂抗体平台已获得超过45个生物医药行业及学术界合作伙伴的认可,产生超过200个项目,已有9个项目进入临床阶段。如果说过去的五年是和铂医药由创立到基础构建的时期,接下来的2-3年将见证和铂快速的创新成果转化——超过3个产品进入上市准备,多个下一代疗法进入临床阶段,真正推动全球生物治疗药物源头创新。”
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劲松博士
创新需要具有世界级别的竞争力,真正有差异化的创新药。和铂医药的全球专利核心技术平台赋能持续创新,支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加速实现产业价值。同为和铂医药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和铂小鼠平台之父Frank Grosveld博士,药王“修美乐”的发明人Robert Kamen博士,围绕“全球领先的创新研发引擎,开启新一代抗体发现之旅”为大家展示了和铂小鼠平台的无限可能及和铂差异化创新的能力。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和铂医药SAB成员Frank Grosveld博士
Third Rock基金合伙人、和铂医药SAB成员Robert Kamen博士
在下一代疗法的激烈竞争中,和铂医药展现出全球性的前沿研发能力。和铂医药副总裁、药物发现负责人戎一平博士就公司研发思路介绍道:“和铂医药侧重于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调节性T细胞清除,以及新的免疫逃逸通路的靶点三个方向,因其依赖和铂的技术平台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多个代表性的项目已经进入临床或即将进入临床,进一步验证了和铂的研发策略和技术平台,并显著增加了公司的整体价值。”
和铂医药副总裁、药物发现负责人戎一平博士
创新实现
市场的巨大需求给创新药企带来了机遇,推动着研发者们更加注重创新的质量,产品最终需要依靠临床获益来赢得市场的青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陆舜教授结合肺癌的临床表现,与参会者分享了突破性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清除机制的广阔前景:“Treg细胞是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并且瘤内Treg细胞的高度浸润与多种癌症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在后PD-1时代,针对Treg细胞进行新一代的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有望对更广泛的患者人群,尤其是对抗PD-1治疗缺乏反应的人群,带来更佳的抗肿瘤疗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陆舜教授
基于Treg清除机制,和铂医药运用自有抗体研发平台,开发了下一代靶向CTLA-4的肿瘤免疫治疗HBM4003,是翌今为止进入临床开发的首个全人源仅重链单抗,临床数据显示出令人振奋的疗效和良好安全性。 和铂医药首席产品开发官陈小祥医师表示:“HBM4003在今年的ESMO上公布了在澳洲完成的首个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在经过以往多线标准治疗、40%患者甚至是已耐受PD-1治疗的多种实体瘤患者上,HBM4003单药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以及令人欣喜的初步临床疗效,60%患者获得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两个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同时,更令人激动是,临床肿瘤活检组织检查显示,HBM4003治疗可降低瘤内Treg 达80%以上,并显著提升T细胞的活性达440% 以上,而同时的外周血检查显示仅有轻微的、短暂的Treg的减少,充分证实了我们的设计目标以及临床前的研究证据。”
和铂医药首席产品开发官陈小祥医师
除了肿瘤免疫新药研发的如火如荼,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全年龄段发病、致残性高特性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在中国研发、由中国医师主导、基于中国重症肌无力患者现状设计的巴托利单抗2期临床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副组长赵重波教授认为:“作为First-in-China的巴托利单抗具有独特的作用靶点,将为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升级换代的改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副组长赵重波教授
全球创新
医药创新需要政策端、企业端以及广大医师和科学家团队共同努力,建立创新生态、加速原创新药研发。
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医药咨询师徐佳熹博士主持了题为“共建全球创新生态,全力加速新药研发”的圆桌讨论,与来自各界的专家伙伴共话新药研发前景与未来。
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医药咨询师徐佳熹博士
王劲松博士指出:“和铂医药旨在携手各方力量,打造全球创新生态,最大化平台价值,共同推进免疫治疗和肿瘤创新疗法的探索,全面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圆桌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徐佳熹博士、陆舜教授、赵重波教授、周希博士、王劲松博士
“医改催化了中国生物制药的国际化发展,从‘引进来’往‘走出去’迈进,从‘赶潮儿’向‘弄潮儿’再向‘领潮儿’转变。中国从来不缺少人才、资金、患者,但依然缺少基础研究、缺少源头创新。在制度和能力都具备的前提下,我们应保持耐心、直面挑战,不断探索差异化的创新之路。” 陆舜教授表示。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患者对健康质量的要求大幅提高,对药物选择有更高的主观意愿,呼唤更好的用药体验和更少的副作用,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创新也一样具有发展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我们要在保有充分信心的同时,给予创新足够的时间与耐心,在沉淀后收获开花结果。”赵重波教授表示。
“我们看到中国生物医药的全球地位正日益提升,但具有引领性的前端研究数量仍然较少,工业化转化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差距,需要大量人才,资金和底层建设的布局和投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需要吸纳更多全球化人才,在研发、运营和文化等多方面全方位打造全球视野。”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医疗创新联席负责人周希博士指出。
“我们持续加码和铂医药,是因为看好和铂持续创新的能力。企业在生物医药创新生态链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科学家们善于临床的研发,也必将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 和铂医药董事、尚珹资本合伙人、新天域资本合伙人裘育敏先生表示。
和铂医药董事、尚珹资本合伙人、新天域资本合伙人裘育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