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线看如何完善基层应急预案

  • 来源 今日头条
  • 作者
  • 日期 2021-02-26 10:18

2021年1月末,新冠疫情在我们多个地区出现散发现象,部分地区进入应急状态。作者作为北京市高风险地区附近、某封闭小区内普通居民的一员,亲见一线抗疫行动的坚决推进和逐步落实。基层抗疫行动总体是成功的,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计划的公布与实施、人力配给、物资保障、舆情沟通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足。本文将就笔者亲身经历的疫情防控事件进行梳理,提出可改进之处和建议,以期完善基层应急预案,提升我国基层抗疫工作的整体效率,改善疫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在北京某小区亲历疫情防控及发现问题

小区封闭及第一次核酸检测:通知滞后和管理混乱。本次疫情防控工作由1月18日开始。18日凌晨,某小区正式封闭,上午十点左右,小区全体居民进行第一次核酸检测;次日,社区居委会发布小区封闭通知,并继续进行第一次核酸检测。期间主要有两大问题:第一,小区封闭通知晚于具体封闭措施,期间还有19日上午短期解除封闭的情况;其二,第一次核酸检测队序混乱、居民意见大。依照社区微信公众号通知,核酸检测应当按楼号顺序进行,然而由于社区人员缺乏通知手段、未按楼号单元建立联络群,居民自发下楼参检使得通知安排适得其反,序号靠前的楼宇居民无法提前检测,加上基层应急队伍中,由物业、片警等组成的协助人员人手不足且大多不了解社区安排、无法回答在场群众的问题,使得一些群众意见很大。

第二次核酸检测:医疗物资不到位。1月20日晚九点左右,小区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并发布慢性病常用药、生活必需品采买通知;次日,未检完居民继续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半夜进行小区街道全面消杀。在20日,楼宇通知群基本建立,通知手段得到了极大优化。但由于检测物资迟迟不到位,实际检测时间滞后于通知时间4小时。即使如此,在实际检测中居民仍积极配合,依照通知、顺序下楼,在寒风中列队等待。

第三次核酸检测:社区工作有待加强。1月24日凌晨1点,小区进行第三次核酸检测。本次采用上门检测方式,但由于社区人员与医护人员沟通不畅,医护人员就位时社区人员已经离岗休息,没能及时为医护人员核酸检测工作提供便利,导致工作在凌晨才由医护人员主动开展,在医护人员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其他问题一:生活必需品采买困难。在生活必需品采买方面,小区采用推荐平台+志愿者配送的方式迎合居民需求,这也是我国各地抗疫的通行做法。但在具体实施后,发生了以下情况:一是该措施在小区封闭后三天才推出,部分群众甚至出现三天没进食的情况(目前已解决);二是推荐平台发货迟缓、难以预期;三是推荐平台物资有限,目前已出现了面粉等关键物资缺货的情况;四是群众在疫情前订购的生鲜快递等物资迟迟无法进入小区,面临变质危险和财产损失,亲友也无法向小区内寄送物资;五是志愿者数量少、在晚八点半后才能上岗。

其他问题二:舆情沟通平台不适合应急处置。在舆情沟通方面,小区将微信群作为主要沟通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以下问题:一是微信群成员数量有上限,小区封闭前期,主要通知群人满为患;二是微信群成员过多时需要审核进入,大大增加工作人员工作量;三是微信群聊天记录无法云端储存,后进群的群众无法收到前期通知;四是微信群统计功能与聊天功能不兼容,利用接龙形式统计居民信息造成了刷屏现象,为居民反映突发情况(如家中亟需胰岛素等)带来了严重阻碍。

二、抗疫一线细化落实应急预案建议

总结、宣传抗疫经验,优化应急预案势在必行。本次地方疫情尚未结束,基层社区抗疫组织工作水平的快速提升是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但疫情初期社区经验不足的问题仍值得关注。疫情应对工作需要面对大量群众,量变会引起质变,其工作模式、组织方式是社区人员难以预计、难以预演的。《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上级文件或预案通观全局,为了给社区临阵发挥留下充足的行为空间,不会制定的过于细致死板;而社区自己拟定的应急预案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案例指导,往往难以满足这种规模的应急需求。为此建议,梳理基层典型抗疫经验,总结经验教训;制作可供基层人员参考、而非要求逐条强制执行的操作手册;协助基层细化优化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基层安全应急培训,增强基层组织的应急能力。前期早准备、及时少受罪,最终实现通知与举措同步、群众问题少、等候时间短的目标。

完善优化基层应急队伍联络机制,将志愿者队伍建设纳入应急预案中。《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了基层应急队伍的组成和总体职责,但任务如何分解分工,自然需要基层自行协调。在本小区第一次核酸检测过程中,除通知手段不完善外,基层应急队伍人员职责不明、人员数量不足以维持秩序,是导致队序混乱、部分群众有意见的直接原因;应急预案不完备、基层应急队伍人员缺乏、常态化沟通渠道不畅通,则是根本原因。而在中期生活必需品采买过程中,一位志愿者需要负责一整个单元、一百余户、三四百人采买物资的运送,工作量极大。为此建议,在大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以市、区为单位,维持一只具有一定规模的、有一定运输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发生疫情的第一时间,指导社区开展应急防控、协助社区完成社区外部生活必需品运输和分类任务,减轻社区人员负担,便于将精力和人员集中到居民协调、组织检测和社区内部运输任务上。

强化采买平台监管,针对性开发封闭管理软件,保障预案有效执行。我国新冠疫情已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不定时、小范围封闭管理已成为国家的常态化需求。为此建议,一方面要完善生活必需品采买平台运营监督管理机制,不能让群众在封闭期间缺食少药,导致免疫力降低、增加健康风险;另一方面要借助微信、QQ等实名制平台,开发专门用于封闭期间的APP、微信小程序等,以满足基层应急队伍对居民的分组式管理和信息精确化推送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信息透明度、缓解舆情压力,增强居民对平安渡过疫情的信心。(赛迪智库安全产业研究所 程明睿 高宏)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疫情一线看如何完善基层应急预案

今日头条2021-02-26 10:18

2021年1月末,新冠疫情在我们多个地区出现散发现象,部分地区进入应急状态。作者作为北京市高风险地区附近、某封闭小区内普通居民的一员,亲见一线抗疫行动的坚决推进和逐步落实。基层抗疫行动总体是成功的,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计划的公布与实施、人力配给、物资保障、舆情沟通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足。本文将就笔者亲身经历的疫情防控事件进行梳理,提出可改进之处和建议,以期完善基层应急预案,提升我国基层抗疫工作的整体效率,改善疫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在北京某小区亲历疫情防控及发现问题

小区封闭及第一次核酸检测:通知滞后和管理混乱。本次疫情防控工作由1月18日开始。18日凌晨,某小区正式封闭,上午十点左右,小区全体居民进行第一次核酸检测;次日,社区居委会发布小区封闭通知,并继续进行第一次核酸检测。期间主要有两大问题:第一,小区封闭通知晚于具体封闭措施,期间还有19日上午短期解除封闭的情况;其二,第一次核酸检测队序混乱、居民意见大。依照社区微信公众号通知,核酸检测应当按楼号顺序进行,然而由于社区人员缺乏通知手段、未按楼号单元建立联络群,居民自发下楼参检使得通知安排适得其反,序号靠前的楼宇居民无法提前检测,加上基层应急队伍中,由物业、片警等组成的协助人员人手不足且大多不了解社区安排、无法回答在场群众的问题,使得一些群众意见很大。

第二次核酸检测:医疗物资不到位。1月20日晚九点左右,小区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并发布慢性病常用药、生活必需品采买通知;次日,未检完居民继续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半夜进行小区街道全面消杀。在20日,楼宇通知群基本建立,通知手段得到了极大优化。但由于检测物资迟迟不到位,实际检测时间滞后于通知时间4小时。即使如此,在实际检测中居民仍积极配合,依照通知、顺序下楼,在寒风中列队等待。

第三次核酸检测:社区工作有待加强。1月24日凌晨1点,小区进行第三次核酸检测。本次采用上门检测方式,但由于社区人员与医护人员沟通不畅,医护人员就位时社区人员已经离岗休息,没能及时为医护人员核酸检测工作提供便利,导致工作在凌晨才由医护人员主动开展,在医护人员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其他问题一:生活必需品采买困难。在生活必需品采买方面,小区采用推荐平台+志愿者配送的方式迎合居民需求,这也是我国各地抗疫的通行做法。但在具体实施后,发生了以下情况:一是该措施在小区封闭后三天才推出,部分群众甚至出现三天没进食的情况(目前已解决);二是推荐平台发货迟缓、难以预期;三是推荐平台物资有限,目前已出现了面粉等关键物资缺货的情况;四是群众在疫情前订购的生鲜快递等物资迟迟无法进入小区,面临变质危险和财产损失,亲友也无法向小区内寄送物资;五是志愿者数量少、在晚八点半后才能上岗。

其他问题二:舆情沟通平台不适合应急处置。在舆情沟通方面,小区将微信群作为主要沟通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以下问题:一是微信群成员数量有上限,小区封闭前期,主要通知群人满为患;二是微信群成员过多时需要审核进入,大大增加工作人员工作量;三是微信群聊天记录无法云端储存,后进群的群众无法收到前期通知;四是微信群统计功能与聊天功能不兼容,利用接龙形式统计居民信息造成了刷屏现象,为居民反映突发情况(如家中亟需胰岛素等)带来了严重阻碍。

二、抗疫一线细化落实应急预案建议

总结、宣传抗疫经验,优化应急预案势在必行。本次地方疫情尚未结束,基层社区抗疫组织工作水平的快速提升是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但疫情初期社区经验不足的问题仍值得关注。疫情应对工作需要面对大量群众,量变会引起质变,其工作模式、组织方式是社区人员难以预计、难以预演的。《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上级文件或预案通观全局,为了给社区临阵发挥留下充足的行为空间,不会制定的过于细致死板;而社区自己拟定的应急预案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案例指导,往往难以满足这种规模的应急需求。为此建议,梳理基层典型抗疫经验,总结经验教训;制作可供基层人员参考、而非要求逐条强制执行的操作手册;协助基层细化优化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基层安全应急培训,增强基层组织的应急能力。前期早准备、及时少受罪,最终实现通知与举措同步、群众问题少、等候时间短的目标。

完善优化基层应急队伍联络机制,将志愿者队伍建设纳入应急预案中。《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了基层应急队伍的组成和总体职责,但任务如何分解分工,自然需要基层自行协调。在本小区第一次核酸检测过程中,除通知手段不完善外,基层应急队伍人员职责不明、人员数量不足以维持秩序,是导致队序混乱、部分群众有意见的直接原因;应急预案不完备、基层应急队伍人员缺乏、常态化沟通渠道不畅通,则是根本原因。而在中期生活必需品采买过程中,一位志愿者需要负责一整个单元、一百余户、三四百人采买物资的运送,工作量极大。为此建议,在大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以市、区为单位,维持一只具有一定规模的、有一定运输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发生疫情的第一时间,指导社区开展应急防控、协助社区完成社区外部生活必需品运输和分类任务,减轻社区人员负担,便于将精力和人员集中到居民协调、组织检测和社区内部运输任务上。

强化采买平台监管,针对性开发封闭管理软件,保障预案有效执行。我国新冠疫情已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不定时、小范围封闭管理已成为国家的常态化需求。为此建议,一方面要完善生活必需品采买平台运营监督管理机制,不能让群众在封闭期间缺食少药,导致免疫力降低、增加健康风险;另一方面要借助微信、QQ等实名制平台,开发专门用于封闭期间的APP、微信小程序等,以满足基层应急队伍对居民的分组式管理和信息精确化推送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信息透明度、缓解舆情压力,增强居民对平安渡过疫情的信心。(赛迪智库安全产业研究所 程明睿 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