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在京发布

  • 来源 产业经济在线
  • 作者
  • 日期 2018-12-25 14:58
     食品安全事关基本民生,是关乎国家根本的“民心工程”。日前,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曲阜师范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在京联合发布《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及相关系列报告。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朱长学代表会议举办方致辞。报告会由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团队总负责人吴林海教授主持。
     报告指出,2017年以来,全国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要求,全国主要食用农产品与食品市场供应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的基本态势,质量安全水平继续呈现“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陈秀娟副研究员代表研究团队介绍了2017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报告分析认为,2017年,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食品的生产与市场供应基本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2017年,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6%,比2016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2014-2017年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抽检合格率稳中有升,均保持在高于96%的高位水平上。2017年,全国食用农产品质量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8%,比2016年上升0.3个百分点。全国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自2012年首次公布该项统计以来已连续六年在96%以上的高位波动,虽然不同品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所差异,但总体水平继续呈现并保持“波动上升”的基本态势。报告同时指出,现阶段我国食用安全风险隐患仍然较为突出,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凸显出持久性、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治理的难度仍然十分艰巨。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尹世久教授代表研究团队介绍了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状况。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初步构建了新时代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梁柱,擘画了新征程上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改革最为绚烂的蓝图。一是基本完成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就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制度安排,创造性地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成果,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在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的基本定位,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顶层设计,为新时代有效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食品安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奠定了最为关键的制度基础;二是有效推进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职能转变为核心,进行了两次全局性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2013年3月启动的监管体制改革,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形成了主要由农业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集中统一监管的格局,基本实现了由“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向相对集中监管模式的转变。2018年3月启动了新一轮的食品安全体制改革,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省级党政机构改革已分别于2018年3月、11月基本完成,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预计在2019年3月底之前基本完成。三是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治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推进依法治国。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领域,以新的《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规,逐步构建起以《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法律体系。

     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教授代表研究团队报告了2017年主流网络舆情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大数据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采用大数据挖掘工具而进行的专项研究,重点研究了2017年国内主流网络舆情所报道的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研究表明,2017年,全国共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数量达19603起,平均每天发生约53.7起,相比于2016年小幅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2008-2017 年的十年间全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数量达408000起,平均全国每天发生约111.8起。由此可见,2017年每天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大大低于近十年间的平均数。2017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集中于食品生产与加工环节,发生量占总量的45.16%,其次分别是消费环节、流通环节和种养殖环节,事件发生量分别占总量的32.06%、14.05%、8.42%。2017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量最多的食品种类依次分别为食用农产品(4031起,20.56%)、淀粉及淀粉制品(1 820起,9.28%)、饮料(1 517起,7.74%)、调味品(1 268起,6.47%)、肉制品(1 197起,6.11%)、食糖(1 137起,5.80%)、粮食加工品(1 103起,5.63%)、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1 065起,5.43%)。在2017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由于造假或欺诈、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超范围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工艺问题、添加使用非食用物质等人为特征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占发生事件总数的51.21%。相对而言,自然特征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对较少,占发生事件总数的48.79%。
  
     据悉,此次发布会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由尹世久、吴林海等撰写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的部分观点与内容,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报告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资助,为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与食品行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重要参考。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在京发布

产业经济在线2018-12-25 14:58

     食品安全事关基本民生,是关乎国家根本的“民心工程”。日前,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曲阜师范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在京联合发布《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及相关系列报告。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朱长学代表会议举办方致辞。报告会由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团队总负责人吴林海教授主持。
     报告指出,2017年以来,全国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要求,全国主要食用农产品与食品市场供应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的基本态势,质量安全水平继续呈现“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陈秀娟副研究员代表研究团队介绍了2017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报告分析认为,2017年,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食品的生产与市场供应基本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2017年,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6%,比2016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2014-2017年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抽检合格率稳中有升,均保持在高于96%的高位水平上。2017年,全国食用农产品质量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8%,比2016年上升0.3个百分点。全国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自2012年首次公布该项统计以来已连续六年在96%以上的高位波动,虽然不同品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所差异,但总体水平继续呈现并保持“波动上升”的基本态势。报告同时指出,现阶段我国食用安全风险隐患仍然较为突出,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凸显出持久性、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治理的难度仍然十分艰巨。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尹世久教授代表研究团队介绍了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状况。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初步构建了新时代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梁柱,擘画了新征程上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改革最为绚烂的蓝图。一是基本完成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就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制度安排,创造性地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成果,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在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的基本定位,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顶层设计,为新时代有效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食品安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奠定了最为关键的制度基础;二是有效推进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职能转变为核心,进行了两次全局性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2013年3月启动的监管体制改革,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形成了主要由农业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集中统一监管的格局,基本实现了由“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向相对集中监管模式的转变。2018年3月启动了新一轮的食品安全体制改革,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省级党政机构改革已分别于2018年3月、11月基本完成,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预计在2019年3月底之前基本完成。三是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治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推进依法治国。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领域,以新的《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规,逐步构建起以《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法律体系。

     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教授代表研究团队报告了2017年主流网络舆情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大数据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采用大数据挖掘工具而进行的专项研究,重点研究了2017年国内主流网络舆情所报道的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研究表明,2017年,全国共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数量达19603起,平均每天发生约53.7起,相比于2016年小幅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2008-2017 年的十年间全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数量达408000起,平均全国每天发生约111.8起。由此可见,2017年每天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大大低于近十年间的平均数。2017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集中于食品生产与加工环节,发生量占总量的45.16%,其次分别是消费环节、流通环节和种养殖环节,事件发生量分别占总量的32.06%、14.05%、8.42%。2017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量最多的食品种类依次分别为食用农产品(4031起,20.56%)、淀粉及淀粉制品(1 820起,9.28%)、饮料(1 517起,7.74%)、调味品(1 268起,6.47%)、肉制品(1 197起,6.11%)、食糖(1 137起,5.80%)、粮食加工品(1 103起,5.63%)、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1 065起,5.43%)。在2017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由于造假或欺诈、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超范围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工艺问题、添加使用非食用物质等人为特征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占发生事件总数的51.21%。相对而言,自然特征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对较少,占发生事件总数的48.79%。
  
     据悉,此次发布会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由尹世久、吴林海等撰写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的部分观点与内容,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报告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资助,为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与食品行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