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辉煌未来 勇攀科研高峰——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于文吉

  • 来源 今日头条
  • 作者 管理员
  • 日期 2023-09-05 21:23

迎接着每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他废寝忘食地进行着科研。沉迷于科研的同时,他积极投身创新。在蜿蜒曲折的科研道路上,他坚定着自己对科研事业的信仰,百折不挠地拼搏着自己的人生。心底燃烧的理想,时时刻刻警醒着他要奋勇向前。

他,就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于文吉。30多年来,他一直耕耘于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重组材料方向,牵头创新了重组材料应用基础理论,突破了高性能重组材料制造关键技术,创制了以连续化疏解机为代表的成套制造装备,开发了以“竹钢”和“木钢”为代表的绿色产品,构建了重组材料技术和标准体系,引领我国在重组材料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木质重组材料产业与技术理论体系的创建者。

t013a0bb2fd1f3052f1.jpg?size=501x332

仰望科研 踏实奋斗

1982—1989年,于文吉先后就读于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他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他被分配到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工作,后来成为二级研究员。他矢志不渝,笃行不怠,于2004年到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南方林产品研究院做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9月,他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早在20世纪80年代,于文吉就开始从事人造板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热爱这项科研事业,就坚持不懈地进行深入的探索。

t01dd91dab335f0201b.jpg?size=1493x803

我国木材工业奠基人王恺先生考察麦秸板生产线

t01d5e07cbad8dd96d1.jpg?size=1212x661

于文吉在工厂为工人讲解竹材的特性与疏解工艺

仰望科研的星空,于文吉脚踏实地地奋斗着。他以速生林木材、竹材和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生物质重组与复合材料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拼搏不息,击破各种难关,不断地推陈出新,提升了我国木质重组材料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了我国人造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得以竹材为主的生物质材料大规模进入建材领域成为现实,并使我国在重组材料领域从技术装备到产品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于文吉秉承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科研宗旨,面向行业需求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使创新技术成果完成后快速得到了推广应用。他签订了30余个技术转让合同,总额近3000万元,重组材料核心专利在20余家企业进行推广,已经建成50余条生产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重组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相关成果技术装备和产品已出口到欧美日等44个国家和地区,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累计新增销售额近百亿元,林农增加收入近30亿元,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于文吉也因此成为木材工业领域的杰出专家。

精益求精 锐意创新

“先进技术开发出来,如何能够真正地为生产所用?如何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于文吉经常向团队成员提到的问题,他认为一项好的技术成果,如果技术服务和成果推广工作做得不好,就可能胎死腹中。因此,他经常牺牲休假时间,平均每年有150多天深入企业一线,在重组材料技术推广初期,他更是带领团队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精心指导,直至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因为他深知科研人员只有在成果转化的第一线,才能够发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和企业交流,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是生产中的卡脖子技术,把企业的技术难题凝练成科研课题进行攻关,从而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为生产进步服务,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中国工程院李坚院士指出,林业工程及相关领域人员要学习于文吉坚持创新、勇闯无人区的科研精神;重组材料的发展速度、规模令人点赞,做到了把实验室研究和企业的真正融合,是充分体现服务社会的典型;实现了工艺和装备的有机融合。产业界的企业家常将于文吉称为“竹钢、木钢之父”。

t017c7b3c7550f770c0.jpg?size=1159x799

于文吉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考察重组竹户外地板应用情况

t0176d41b1dc0d94d26.png?size=1171x840

于文吉与大庄集团董事长林海探讨重组竹技术难题

在研究中,于文吉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在竹材加工领域,他建立了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发明了竹材精细疏解技术,使竹材利用率从50%以下提高到90%以上。针对我国速生林木材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难题,攻克了速生林木材制备过程中的超厚单元连续制备、纤维可控分离和高效定向成型重组等关键技术,创制了纤维定向分离重型疏解装备和重组木连续模压成型装备,开发出性能优于优质硬阔叶材的超级木材——“木钢”系列产品,实现了低质木材的高效、高质化利用。重组材料制造技术是我国木(竹)加工产业近10年来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追逐着自己的科研梦想,感受着科研无限的魅力,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于文吉扬帆起航。他在木竹材工业化利用领域全力以赴地跋涉着,他想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价值。

获得成功 把握航向

科研之路,永不止步。于文吉在生物质重组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阐明了纤维定向分离与单元调控重组机制,构建了多尺度木质重组材料理论体系,为速生林木竹材制备高性能重组材料奠定了应用理论基础。

t0132ab900fce6fd2a6.jpg?size=816x1224

于文吉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现场

于文吉和团队发明了竹材点裂微创和精细疏解技术,创制了多功能竹材专用疏解机等新装备,成功解决了我国竹材资源大规模工业化利用的技术瓶颈。

2016年1月8日,于文吉牵头申报的《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彰显了于文吉在竹产业研究中的卓越成就。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了助力竹产业的发展,2022年8月,于文吉还到云南省盐津县开展竹产业调研指导,进行讲授培训,为当地竹资源的开发利用出谋划策。

t018896c96be920bd6a.png?size=1080x720

于文吉在云南盐津县讲授培训

科研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有失败。科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稳稳把握住自己航向的于文吉,勇敢地面对着科研中的风风雨雨,迎接着一次又一次新的挑战。

成就非凡 砥砺前行

于文吉多年来致力于高性能重组材料、秸秆人造板和无醛木质材料等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

t01abd004f63aa3a022.png?size=1128x828

于文吉在临沂费县木材工业园区调研

在漫长的科研征程中,于文吉主持了“十四五”、“十三五”、“973”和“863”等国家、省部级项目40 余项。在重组材料领域发表学术论文286 篇;获得授权专利109件,其中发明专利42件,国际专利1件;牵头制定重组材料领域12项标准。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培养科研人才,建立了一支团结高效的学习型团队,他领导的创新团队201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他牵头组建了“国家竹产业研究院”、“国家林草局重组材料工程技术中心”、“重组材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和“全国重组材料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与省部级平台,并担任井冈山市、南平市等9市(县)重点木竹产区政府顾问,为我国木竹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t01129a8e22b8a2eb68.jpg?size=481x321

于文吉作为院长在国家竹产业研究院专家智库启动仪式上发布“以竹代塑行动方案”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30多年的勤奋进取和潜心钻研,于文吉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3 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5 项。

成果显赫,荣誉相随。于文吉被评为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并获得了“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的获得,激励着于文吉砥砺前行,勇攀高峰。白驹过隙,岁月匆匆。未来,他将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年轻的科研人员,让木材工业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推动木材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相信在他的努力下,我国的木材工业必将迎来新的辉煌和腾飞。

于文吉深刻明晰木材工业的发展方向,勇敢面对行业发展的挑战,不断推动我国木材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他取得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业界的肯定,体现了他崇高的人生价值。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美好的,推进重组材料的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推动木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木材产业的重要作用,是未来新的努力方向,也是他美好的人生理想。

人物简介:于文吉,男,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家竹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林草局重组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组材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和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竹木重组材及制品分会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林业生物质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林产品可持续发展创新联盟秘书长。“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技术总师,山东省特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林业科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编委。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铸就辉煌未来 勇攀科研高峰——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于文吉

今日头条2023-09-05 21:23

迎接着每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他废寝忘食地进行着科研。沉迷于科研的同时,他积极投身创新。在蜿蜒曲折的科研道路上,他坚定着自己对科研事业的信仰,百折不挠地拼搏着自己的人生。心底燃烧的理想,时时刻刻警醒着他要奋勇向前。

他,就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于文吉。30多年来,他一直耕耘于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重组材料方向,牵头创新了重组材料应用基础理论,突破了高性能重组材料制造关键技术,创制了以连续化疏解机为代表的成套制造装备,开发了以“竹钢”和“木钢”为代表的绿色产品,构建了重组材料技术和标准体系,引领我国在重组材料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木质重组材料产业与技术理论体系的创建者。

t013a0bb2fd1f3052f1.jpg?size=501x332

仰望科研 踏实奋斗

1982—1989年,于文吉先后就读于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他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他被分配到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工作,后来成为二级研究员。他矢志不渝,笃行不怠,于2004年到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南方林产品研究院做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9月,他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早在20世纪80年代,于文吉就开始从事人造板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热爱这项科研事业,就坚持不懈地进行深入的探索。

t01dd91dab335f0201b.jpg?size=1493x803

我国木材工业奠基人王恺先生考察麦秸板生产线

t01d5e07cbad8dd96d1.jpg?size=1212x661

于文吉在工厂为工人讲解竹材的特性与疏解工艺

仰望科研的星空,于文吉脚踏实地地奋斗着。他以速生林木材、竹材和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生物质重组与复合材料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拼搏不息,击破各种难关,不断地推陈出新,提升了我国木质重组材料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了我国人造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得以竹材为主的生物质材料大规模进入建材领域成为现实,并使我国在重组材料领域从技术装备到产品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于文吉秉承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科研宗旨,面向行业需求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使创新技术成果完成后快速得到了推广应用。他签订了30余个技术转让合同,总额近3000万元,重组材料核心专利在20余家企业进行推广,已经建成50余条生产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重组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相关成果技术装备和产品已出口到欧美日等44个国家和地区,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累计新增销售额近百亿元,林农增加收入近30亿元,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于文吉也因此成为木材工业领域的杰出专家。

精益求精 锐意创新

“先进技术开发出来,如何能够真正地为生产所用?如何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于文吉经常向团队成员提到的问题,他认为一项好的技术成果,如果技术服务和成果推广工作做得不好,就可能胎死腹中。因此,他经常牺牲休假时间,平均每年有150多天深入企业一线,在重组材料技术推广初期,他更是带领团队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精心指导,直至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因为他深知科研人员只有在成果转化的第一线,才能够发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和企业交流,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是生产中的卡脖子技术,把企业的技术难题凝练成科研课题进行攻关,从而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为生产进步服务,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中国工程院李坚院士指出,林业工程及相关领域人员要学习于文吉坚持创新、勇闯无人区的科研精神;重组材料的发展速度、规模令人点赞,做到了把实验室研究和企业的真正融合,是充分体现服务社会的典型;实现了工艺和装备的有机融合。产业界的企业家常将于文吉称为“竹钢、木钢之父”。

t017c7b3c7550f770c0.jpg?size=1159x799

于文吉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考察重组竹户外地板应用情况

t0176d41b1dc0d94d26.png?size=1171x840

于文吉与大庄集团董事长林海探讨重组竹技术难题

在研究中,于文吉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在竹材加工领域,他建立了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发明了竹材精细疏解技术,使竹材利用率从50%以下提高到90%以上。针对我国速生林木材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难题,攻克了速生林木材制备过程中的超厚单元连续制备、纤维可控分离和高效定向成型重组等关键技术,创制了纤维定向分离重型疏解装备和重组木连续模压成型装备,开发出性能优于优质硬阔叶材的超级木材——“木钢”系列产品,实现了低质木材的高效、高质化利用。重组材料制造技术是我国木(竹)加工产业近10年来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追逐着自己的科研梦想,感受着科研无限的魅力,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于文吉扬帆起航。他在木竹材工业化利用领域全力以赴地跋涉着,他想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价值。

获得成功 把握航向

科研之路,永不止步。于文吉在生物质重组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阐明了纤维定向分离与单元调控重组机制,构建了多尺度木质重组材料理论体系,为速生林木竹材制备高性能重组材料奠定了应用理论基础。

t0132ab900fce6fd2a6.jpg?size=816x1224

于文吉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现场

于文吉和团队发明了竹材点裂微创和精细疏解技术,创制了多功能竹材专用疏解机等新装备,成功解决了我国竹材资源大规模工业化利用的技术瓶颈。

2016年1月8日,于文吉牵头申报的《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彰显了于文吉在竹产业研究中的卓越成就。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了助力竹产业的发展,2022年8月,于文吉还到云南省盐津县开展竹产业调研指导,进行讲授培训,为当地竹资源的开发利用出谋划策。

t018896c96be920bd6a.png?size=1080x720

于文吉在云南盐津县讲授培训

科研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有失败。科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稳稳把握住自己航向的于文吉,勇敢地面对着科研中的风风雨雨,迎接着一次又一次新的挑战。

成就非凡 砥砺前行

于文吉多年来致力于高性能重组材料、秸秆人造板和无醛木质材料等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

t01abd004f63aa3a022.png?size=1128x828

于文吉在临沂费县木材工业园区调研

在漫长的科研征程中,于文吉主持了“十四五”、“十三五”、“973”和“863”等国家、省部级项目40 余项。在重组材料领域发表学术论文286 篇;获得授权专利109件,其中发明专利42件,国际专利1件;牵头制定重组材料领域12项标准。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培养科研人才,建立了一支团结高效的学习型团队,他领导的创新团队201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他牵头组建了“国家竹产业研究院”、“国家林草局重组材料工程技术中心”、“重组材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和“全国重组材料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与省部级平台,并担任井冈山市、南平市等9市(县)重点木竹产区政府顾问,为我国木竹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t01129a8e22b8a2eb68.jpg?size=481x321

于文吉作为院长在国家竹产业研究院专家智库启动仪式上发布“以竹代塑行动方案”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30多年的勤奋进取和潜心钻研,于文吉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3 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5 项。

成果显赫,荣誉相随。于文吉被评为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并获得了“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的获得,激励着于文吉砥砺前行,勇攀高峰。白驹过隙,岁月匆匆。未来,他将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年轻的科研人员,让木材工业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推动木材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相信在他的努力下,我国的木材工业必将迎来新的辉煌和腾飞。

于文吉深刻明晰木材工业的发展方向,勇敢面对行业发展的挑战,不断推动我国木材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他取得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业界的肯定,体现了他崇高的人生价值。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美好的,推进重组材料的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推动木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木材产业的重要作用,是未来新的努力方向,也是他美好的人生理想。

人物简介:于文吉,男,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家竹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林草局重组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组材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和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竹木重组材及制品分会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林业生物质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林产品可持续发展创新联盟秘书长。“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技术总师,山东省特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林业科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