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忠正在介绍“数控真空吸盘”的应用场景。 李玉素 摄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石家庄10月26日电(李玉素)从中专毕业生到高级技师,从普通铣床操作工到数控组班组长,从业21年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以下简称“十三所”)数控组班组长张志忠经得起反复,耐得住寂寞,用工匠精神在毫厘间不断打磨着“中国精度”。
2022年4月,张志忠被授予“2022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采访中,张志忠用三个“心”来形容他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既要有“进取心”,更要“安心”,也要“静心”。
2001年,从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后,21岁的张志忠进入十三所,成为一名铣床操作工。
图为生产车间内“五轴柔性自动化生产线”。 李玉素 摄
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骨子里的执着,多年来,张志忠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顺利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其中,数控真空吸盘的设计及应用让张志忠记忆犹新。“大概是2015年,当时薄板类的零件特别难装夹,精度不高,而且非常容易变形,市场上的吸盘不太适用于具体的生产场景,通用性不强。”张志忠说。
于是,他开始研究设计吸盘。经过反复试验,张志忠研究出了“数控真空吸盘”,不仅解决了困扰单位多年的薄板加工问题,还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
不断打磨和提升精度其实并不简单。张志忠表示,所有精度的提高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进,这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除了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工艺方法,也要对原材料、机床、工具、量具甚至于周围的环境都要特别了解,要把它们当成身体的一部分”。
张志忠正在和徒弟们一起测量产品精度。 李玉素 摄
他举例,比如在零部件上划出一个0.08毫米的“凹槽”,需要直径0.06毫米的铣刀来进行加工,0.06毫米相当于人一根头发的三分之二。“因为它非常细,有时候人眼都不一定能观察到,甚至在装夹时不小心就会断裂。而在刻划的过程中,铣刀会受到震动、速度、受力等多方面的影响。”
张志忠表示,每一个零部件都是一次次反复试验,一次次优化方案,然后对每件产品逐一测量,才能达到最佳精度。
截至目前,张志忠参与完成技术创新50多项,解决了数控加工、电子装配、微波组件组装及产品高效检验等方面的多项难题。
2016年,为了让技术创新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张志忠带头成立了十三所微波机械创新工作室,囊括了数控加工技术、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钳工工艺技术、自动编程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人才,以此实现全方位的团队创新。
作为班组长,张志忠主动承担起“传帮带”责任,依托创新工作室的平台做好技能人才的梯队建设工作。他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将自身掌握的技术倾囊相授,并时常教导徒弟们,要像打磨工艺品一样打磨自己手中的产品。
在十三所第九专业部的生产车间内,一台自动化机械臂正在装夹、取料。据张志忠介绍,“五轴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是创新工作室参与人数最多、历时最长、创新点最多的一个项目,已于2022年初完成二期全面升级扩建工程。 这条自动化产线让生产车间朝着实现“熄灯工厂”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从取料、加工再到装夹产品,均由机械手臂24小时不停产的全自动作业,单条线路年产能效益可达千万元。
近三年来,创新工作室每年产生各类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20余项,为部门所创实际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同时,还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拥有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名、“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8名。
针对目前行业内人员短缺问题,张志忠表示,下一步,创新工作室将进一步升级扩产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无人值守”,减少人员干预,让人更多地参与到生产创新工作中。(完)(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