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 来源 光明网
  • 作者 管理员
  • 日期 2022-10-26 11:24

近日,2022年AMP(Architecture MasterPrize)美国建筑大师奖公布获奖名单,设计大师杨瑛主创作品《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与《和平·签证主题馆》从全球数千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是当前全球最具权威的世界级建筑奖项之一。

这不是杨瑛第一次斩获殊荣。埋首行业三十余年,在文化、博览、教育、体育等众多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广泛耕作,杨瑛已完成建筑作品超400项,获得了多项荣誉。他的学生对他充满了崇拜。

正是秋高时节,浅煮一壶清茶,在碎金般的阳光下,杨瑛将他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哲思娓娓道来。

“建筑是最具有社会性的艺术。我们要在建筑中不断去寻找那个最大的公约数,即个人与建筑空间发生链接的着力点,去构建一个可以唤起记忆、触动情感、触发灵性的空间情境,激发参与者去想象、去思考、去反思。”杨瑛说。

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在获奖作品《和平·签证主题馆》中,杨瑛延续了这一表达与探索。“我的老家在湖南益阳,这里在二战时出了一个国际名人叫何凤山,他是当时中国驻维也纳原总领事。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他通过签证救了很多犹太人,据说发了四千多张签证。”杨瑛回忆道,“当时在构思这个旨在纪念何凤山先生正义之举的主题馆时,我就在想能否找到一个让所有人都能感动、都能体会、都能认同的基本元素作为集约平台。”

“签证”最终成为杨瑛找寻的那个最大公约数。他将一张小小的签证建筑化,以此来构成建筑所需要的形态、空间以及使用功能。主题馆落成后,参差排列的“签证”屋顶依山而下,形成了空间“蒙太奇”的表达方式,给访客以错落中不失稳定、和谐的视觉美感,让人叹服。“整个建筑是探索性的,但探索的不仅仅是视知觉上的位置关系、确定性与客观性,而更注重探索的是观念上的空间感和秩序性的深度联想。”

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获奖作品:《和平·签证主题馆》

大抵是因为年少时期在农村的野蛮生长,也受惠于求学时代母校自由开明的教风学风,大师杨瑛常常流露出他率真自由的性格与行为风范,而这种自由本真的创作状态,也被一以贯之地注入到了他形态极其多元的建筑作品中。“就像是太极推手,我讲求顺势而为,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共生和整合,对文脉的契合和崇敬,一致而不尖锐,融合而不突兀。”

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获奖作品:《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

仿佛是从山体中破土而出,又有机地与周遭的环境融为一体,获奖作品《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即很好地呈现了这一建筑哲思。杨瑛介绍说,纪念馆的构思灵感来源于开天辟地的革命起义之精神,从多元而自由的角度经营空间,建立建筑和环境的动态关联,整个建筑体外观上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力量感。而置身室内,从底层黑暗的视觉感受,到地下一层采光来源给空间注入希望的色彩,直至到达一层主体空间,光线从屋顶裂缝四面八方射入馆内,杨瑛充分借助光和影的变化和空间的调动,引导游客在观赏的同时渐次展开对工人运动艰难前行、照见曙光、光明前景的情绪体验。

在杨瑛看来,建筑既是理性的表达,更是一种诗性的空间叙事,“你看中国的水墨画,讲究气场,意境,氛围。中国画中讲究留白,水也是留白,不着任何笔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意的解读。建筑也是一样,在这个空间场域中,你要把情和景统一起来,与人对话,与自然对话,剩下的交给到访者。”

“建筑学本质上就是基于不稳定学科的、经验性的、界境模糊的、非精确性的知识事件与思想集合,是唯一将人文科学和人文学科完美结合的专业。”虽身兼数职,杨瑛始终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神圣的使命。他经常叮嘱建筑学子,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先学会普适性语言,才能有个性化表达;多读书、广泛的涉猎,在无间的知识中去厚积素养;加强锻炼,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力,以此解放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不应是一种功利的表达,”杨瑛直言,“要有情怀,只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热爱,才能真正坚守建筑设计这片沃土。”(叶正芳)

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人物简介:杨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首席大师,中建五局总建筑师兼设计研究总院院长,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院长。建筑学工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APEC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建国七十周年杰出人物,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品先后荣获国际建筑奖3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5项、铜奖2项,建国七十周年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2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湖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6项。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光明网2022-10-26 11:24

近日,2022年AMP(Architecture MasterPrize)美国建筑大师奖公布获奖名单,设计大师杨瑛主创作品《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与《和平·签证主题馆》从全球数千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是当前全球最具权威的世界级建筑奖项之一。

这不是杨瑛第一次斩获殊荣。埋首行业三十余年,在文化、博览、教育、体育等众多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广泛耕作,杨瑛已完成建筑作品超400项,获得了多项荣誉。他的学生对他充满了崇拜。

正是秋高时节,浅煮一壶清茶,在碎金般的阳光下,杨瑛将他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哲思娓娓道来。

“建筑是最具有社会性的艺术。我们要在建筑中不断去寻找那个最大的公约数,即个人与建筑空间发生链接的着力点,去构建一个可以唤起记忆、触动情感、触发灵性的空间情境,激发参与者去想象、去思考、去反思。”杨瑛说。

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在获奖作品《和平·签证主题馆》中,杨瑛延续了这一表达与探索。“我的老家在湖南益阳,这里在二战时出了一个国际名人叫何凤山,他是当时中国驻维也纳原总领事。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他通过签证救了很多犹太人,据说发了四千多张签证。”杨瑛回忆道,“当时在构思这个旨在纪念何凤山先生正义之举的主题馆时,我就在想能否找到一个让所有人都能感动、都能体会、都能认同的基本元素作为集约平台。”

“签证”最终成为杨瑛找寻的那个最大公约数。他将一张小小的签证建筑化,以此来构成建筑所需要的形态、空间以及使用功能。主题馆落成后,参差排列的“签证”屋顶依山而下,形成了空间“蒙太奇”的表达方式,给访客以错落中不失稳定、和谐的视觉美感,让人叹服。“整个建筑是探索性的,但探索的不仅仅是视知觉上的位置关系、确定性与客观性,而更注重探索的是观念上的空间感和秩序性的深度联想。”

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获奖作品:《和平·签证主题馆》

大抵是因为年少时期在农村的野蛮生长,也受惠于求学时代母校自由开明的教风学风,大师杨瑛常常流露出他率真自由的性格与行为风范,而这种自由本真的创作状态,也被一以贯之地注入到了他形态极其多元的建筑作品中。“就像是太极推手,我讲求顺势而为,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共生和整合,对文脉的契合和崇敬,一致而不尖锐,融合而不突兀。”

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获奖作品:《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

仿佛是从山体中破土而出,又有机地与周遭的环境融为一体,获奖作品《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即很好地呈现了这一建筑哲思。杨瑛介绍说,纪念馆的构思灵感来源于开天辟地的革命起义之精神,从多元而自由的角度经营空间,建立建筑和环境的动态关联,整个建筑体外观上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力量感。而置身室内,从底层黑暗的视觉感受,到地下一层采光来源给空间注入希望的色彩,直至到达一层主体空间,光线从屋顶裂缝四面八方射入馆内,杨瑛充分借助光和影的变化和空间的调动,引导游客在观赏的同时渐次展开对工人运动艰难前行、照见曙光、光明前景的情绪体验。

在杨瑛看来,建筑既是理性的表达,更是一种诗性的空间叙事,“你看中国的水墨画,讲究气场,意境,氛围。中国画中讲究留白,水也是留白,不着任何笔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意的解读。建筑也是一样,在这个空间场域中,你要把情和景统一起来,与人对话,与自然对话,剩下的交给到访者。”

“建筑学本质上就是基于不稳定学科的、经验性的、界境模糊的、非精确性的知识事件与思想集合,是唯一将人文科学和人文学科完美结合的专业。”虽身兼数职,杨瑛始终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神圣的使命。他经常叮嘱建筑学子,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先学会普适性语言,才能有个性化表达;多读书、广泛的涉猎,在无间的知识中去厚积素养;加强锻炼,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力,以此解放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不应是一种功利的表达,”杨瑛直言,“要有情怀,只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热爱,才能真正坚守建筑设计这片沃土。”(叶正芳)

杨瑛:在建筑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人物简介:杨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首席大师,中建五局总建筑师兼设计研究总院院长,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院长。建筑学工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APEC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建国七十周年杰出人物,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品先后荣获国际建筑奖3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5项、铜奖2项,建国七十周年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2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湖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