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雪花梨之乡走出来的梨业大王——李志辉

  • 来源 网易
  • 作者
  • 日期 2022-04-04 19:13

在石家庄东南方向,有一座桥,叫赵州桥,始建于隋朝,因在小学课本上频频曝光,可谓老少妇孺皆知,知名度或许超过了省会石家庄。这里如今更名为赵县,是著名的中国雪花梨之乡,史载赵州御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早在秦汉时期,便入贡朝廷,与“赵州桥”齐名天下。1973年,李志辉在梨乡出生,一切如故,波澜不惊,谁也未曾想到,几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由南往北,吹遍神州大地。李志辉生逢其时,敢闯敢干,勇于拼搏,他不仅把家乡的雪花梨销往全国各地,还对中国梨文化进行了系统性梳理,投资建立中国梨文化博物馆,传承传播优秀文化。另外,通过产业整合优化,他探索出一种精准产供销模式,实现全链条价值最大化,树立了梨果产业发展的典范,是当之无愧的梨业之王。

李志辉的父亲是产业工人,母亲在家务农,种粮种菜,除了祖传的8亩梨园外,他还有一个精通梨树管理、技术全面的舅舅,方圆几十里的梨园,都找他舅舅做指导。舅舅上了年龄后,技术和经验被李志辉的表哥继承下来。他与表哥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表哥也把李志辉的梨园当成自己家的,照看的无微不至,何时蔬花蔬果,何时用药,表哥都会如期而至。李志辉从不用为技术管理上的事分心。他回忆说,由于管理技术上的人才优势,打记事儿起,他家的梨就比别人家每斤多卖5分钱,并长期以此为傲。

家中还有一个比他大6岁的大哥,李志辉还在上小学时,大哥便开始收梨,在周边各县辗转奔波。他也时常跟着大哥去“体验生活”,积累下一些朦胧的销售经验。大哥的生意慢慢做大,挣的钱也越来越多,李志辉的内心不再平静,他也渴望像大哥那样做生意、闯世界,便在高二结束后,开始了卖梨生涯。赵县千年梨乡的美名绝非虚传,他第一次将家乡特产的雪花梨销往南宁和福州等地,深受欢迎,但是行情不稳定,价格跳动太大,一时赚,一时赔,总算账白干不说,还时常生发出一种漂泊异乡的感觉。直到他把主战场放到北京后,生意和生活才算真正的稳定了下来。

1996年,李志辉来到新发地市场,通过脚力三轮车,将货物在岳各庄和新发地之间周转腾挪,每天要花费很多力气,忙完一天的生意后,往往筋疲力尽,这种状况持续了五六年。2002年,四环内的很多市场因城市整体规划而拆迁,以此为契机,李志辉把全部业务都放到了新发地市场。2005年,他看到水果交易规模快速扩大的趋势后,决定大干一场,因手头资金有限,他想卖掉家里的宅基地,增加生意本钱,家人亲戚朋友都不支持,认为李志辉头脑发热,要“败家了”,经过反复与家人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到关键处,还不忘画个“大饼”,最终获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因急于用钱和买方压价的双重因素,原本价值5万元的宅基地,被他以38000元卖出去。办大事,没有破釜沉舟的精神不行。他没敢在家中耽误,拿了钱直奔产地开始收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出货效率就提升到每天销售一辆9米6的货车(大约20吨)。那时候正值华年,年轻力胜,卖货卸货全凭一己之力,买主一到,就开始卸,弄一身臭汗,汗还未干,下一个买主又到,继续卸。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他那时候沉浸于货物的快进快出,根本顾不上别的。一年后,略感疲惫的他开始雇人,一天给工人开支不到20元钱,花的钱不多,但他可以腾出手来办更重要的事。

销售市场基本稳定后,就要溯源而上,加强与产地的联系了。早期收梨,就在当地村里找一个容易聚集之所,各家果农把梨子送往集中收货点,再花钱找村里富裕的劳动力纯手工分拣,收足一整车的货,就立即发往北京新发地。根据行情,有时候也会把梨果就近存入地窖,待行情转好时,按需出货,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不再用地窖,而是转为冷库储存。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不再进行零散收购,逐步形成产业合作社,业务上实现了化零为整,效率更高,标准化程度也大大提升了。经过多年的精心布局,现在李志辉的核心产地主要分为4块:首先是自己的家乡赵县有1680亩的雪花梨和皇冠梨,山东冠县、莘县、阳谷有3000亩的丰水梨,河北阜城县有2200亩的红香酥梨,甘肃张掖有5000亩的青酥梨。通过基地建设,上游货源稳定可控,品质更有保障,品种也相对多样,符合消费者诉求。在行业内有一种现象,只要甫一听闻何处产了好梨,很快各路大神便蜂拥而至,剪几个树枝子,回到各自基地去嫁接,试种成功后,就可以新增一个盈利点,第二年你再看,简直是遍地开花、一夜成名,风风火火两三年。在李志辉的诸多产地中,有一个地方被他视作生命之源。

都说情感的尽头是故乡,赵县是李志辉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近几年,他投资900万在家乡建了雪花梨生态种植园,他将桔杆、蚯蚓粪、油菜花混成有机肥,提升土地肥力,严格限制每棵树的产量,在树下养了土鸡和孔雀。这个生态园种出的有机雪花梨十块钱一斤,供不应求,方圆几十里慕名而来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李志辉的生态园已在县文旅局挂名,与赵州桥、柏林寺形成一条优质旅游线路。四月赏花,九月采摘,每逢周末,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2021年9月,丰收在即,一阵大雨,持续了五六天。眼睁睁看着投入巨大心血精心管理的雪花梨,哗啦啦的掉在地上,李志辉心如刀绞,太可惜了,怎么办呢?他想到村里的一些老人掌握着熬制秋梨膏的绝活,便找来八个老人用传统手艺熬了一个月,做了1000多瓶秋梨膏,送给亲朋好友品尝,也有很多采购商从他档口上订购,反响特别好。在熬制过程中,有一个控制粘稠度的环节,火候掌握上时差就只有三分钟,稍不留神,就会失败。这个“绝招”在村里以类似“师徒制”的方式传承了几百年。如果这批老人消失后,这项手艺将会失传,李志辉为此陷入了沉思,一直以来,他就在思考如何将梨园的价值最大化。阳光雨露,开花结果,梨是所有人精心管理的产物,不该产生浪费。他希望把10%的极品好果做于礼盒,75%的标准果、商品果用于批发,剩下的品相不佳、采摘中有损伤的,全部用于制作秋梨膏,一旦形成产业链,那家乡的传统工艺便能有效传承,同时又可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赵县是雪花梨之乡,但是近些年由于果农盲目追逐产量和利益,出现了很多弊端,李志辉记得10年前,当地在9月份才开始采收梨果,现在刚到9月,树上已经“一丝不挂”了。这个问题不解决,产品质量很难再提升,他决定自己搞生态种植园,做出标准,形成一系列种植、采收、储存的指标,杜绝“未成熟,就采摘”的怪现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业平均糖度为10~12.5度,但李志辉的生态梨园,他坚持到10月份才采摘,梨子糖度均在15度以上。有一次,参加赵县举办的“梨王争霸赛”,他把树冠顶部摘下来的一只梨送上擂台,以17.5的糖度及上好的品相获得“霸主”。

生于斯,长于斯,赵县给了李志辉充足的养分,近水楼台先得月,延续了几千年的种梨传统,是他梨业大厦的基石。有的人,事业成功后,去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有的人,在外发达后,回馈家乡报效社会;而李志辉不一样,他的家乡就是支撑他事业成功的最重要部分,他早已和家乡以及赵县梨融为一体,他现在所有的事就是一件事——把梨做好。他不需要去思考扶贫助农和乡村振兴,因为这些早已蕴含其中。很多乡村最大的困境是乡土文化的流逝,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也是产业发展的最高形式,赵县梨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加上在全国收购、种植、销售的经历,又让他熟知各种梨的“前世今生”:中国梨的主要大类、种植历史、产地分布、消费趋势及发展方向,包括种植管理技术、储存办法、品牌塑造、产品深加工、各种梨的功能特征等等,怎样在他这代人手中,把中国梨文化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并传承下去呢?他决定投资建设一个“中国梨文化博物馆”,赵县政府大力支持,目前已经立项并着手规划,梨业大王李志辉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大家拭目以待。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从中国雪花梨之乡走出来的梨业大王——李志辉

网易2022-04-04 19:13

在石家庄东南方向,有一座桥,叫赵州桥,始建于隋朝,因在小学课本上频频曝光,可谓老少妇孺皆知,知名度或许超过了省会石家庄。这里如今更名为赵县,是著名的中国雪花梨之乡,史载赵州御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早在秦汉时期,便入贡朝廷,与“赵州桥”齐名天下。1973年,李志辉在梨乡出生,一切如故,波澜不惊,谁也未曾想到,几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由南往北,吹遍神州大地。李志辉生逢其时,敢闯敢干,勇于拼搏,他不仅把家乡的雪花梨销往全国各地,还对中国梨文化进行了系统性梳理,投资建立中国梨文化博物馆,传承传播优秀文化。另外,通过产业整合优化,他探索出一种精准产供销模式,实现全链条价值最大化,树立了梨果产业发展的典范,是当之无愧的梨业之王。

李志辉的父亲是产业工人,母亲在家务农,种粮种菜,除了祖传的8亩梨园外,他还有一个精通梨树管理、技术全面的舅舅,方圆几十里的梨园,都找他舅舅做指导。舅舅上了年龄后,技术和经验被李志辉的表哥继承下来。他与表哥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表哥也把李志辉的梨园当成自己家的,照看的无微不至,何时蔬花蔬果,何时用药,表哥都会如期而至。李志辉从不用为技术管理上的事分心。他回忆说,由于管理技术上的人才优势,打记事儿起,他家的梨就比别人家每斤多卖5分钱,并长期以此为傲。

家中还有一个比他大6岁的大哥,李志辉还在上小学时,大哥便开始收梨,在周边各县辗转奔波。他也时常跟着大哥去“体验生活”,积累下一些朦胧的销售经验。大哥的生意慢慢做大,挣的钱也越来越多,李志辉的内心不再平静,他也渴望像大哥那样做生意、闯世界,便在高二结束后,开始了卖梨生涯。赵县千年梨乡的美名绝非虚传,他第一次将家乡特产的雪花梨销往南宁和福州等地,深受欢迎,但是行情不稳定,价格跳动太大,一时赚,一时赔,总算账白干不说,还时常生发出一种漂泊异乡的感觉。直到他把主战场放到北京后,生意和生活才算真正的稳定了下来。

1996年,李志辉来到新发地市场,通过脚力三轮车,将货物在岳各庄和新发地之间周转腾挪,每天要花费很多力气,忙完一天的生意后,往往筋疲力尽,这种状况持续了五六年。2002年,四环内的很多市场因城市整体规划而拆迁,以此为契机,李志辉把全部业务都放到了新发地市场。2005年,他看到水果交易规模快速扩大的趋势后,决定大干一场,因手头资金有限,他想卖掉家里的宅基地,增加生意本钱,家人亲戚朋友都不支持,认为李志辉头脑发热,要“败家了”,经过反复与家人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到关键处,还不忘画个“大饼”,最终获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因急于用钱和买方压价的双重因素,原本价值5万元的宅基地,被他以38000元卖出去。办大事,没有破釜沉舟的精神不行。他没敢在家中耽误,拿了钱直奔产地开始收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出货效率就提升到每天销售一辆9米6的货车(大约20吨)。那时候正值华年,年轻力胜,卖货卸货全凭一己之力,买主一到,就开始卸,弄一身臭汗,汗还未干,下一个买主又到,继续卸。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他那时候沉浸于货物的快进快出,根本顾不上别的。一年后,略感疲惫的他开始雇人,一天给工人开支不到20元钱,花的钱不多,但他可以腾出手来办更重要的事。

销售市场基本稳定后,就要溯源而上,加强与产地的联系了。早期收梨,就在当地村里找一个容易聚集之所,各家果农把梨子送往集中收货点,再花钱找村里富裕的劳动力纯手工分拣,收足一整车的货,就立即发往北京新发地。根据行情,有时候也会把梨果就近存入地窖,待行情转好时,按需出货,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不再用地窖,而是转为冷库储存。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不再进行零散收购,逐步形成产业合作社,业务上实现了化零为整,效率更高,标准化程度也大大提升了。经过多年的精心布局,现在李志辉的核心产地主要分为4块:首先是自己的家乡赵县有1680亩的雪花梨和皇冠梨,山东冠县、莘县、阳谷有3000亩的丰水梨,河北阜城县有2200亩的红香酥梨,甘肃张掖有5000亩的青酥梨。通过基地建设,上游货源稳定可控,品质更有保障,品种也相对多样,符合消费者诉求。在行业内有一种现象,只要甫一听闻何处产了好梨,很快各路大神便蜂拥而至,剪几个树枝子,回到各自基地去嫁接,试种成功后,就可以新增一个盈利点,第二年你再看,简直是遍地开花、一夜成名,风风火火两三年。在李志辉的诸多产地中,有一个地方被他视作生命之源。

都说情感的尽头是故乡,赵县是李志辉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近几年,他投资900万在家乡建了雪花梨生态种植园,他将桔杆、蚯蚓粪、油菜花混成有机肥,提升土地肥力,严格限制每棵树的产量,在树下养了土鸡和孔雀。这个生态园种出的有机雪花梨十块钱一斤,供不应求,方圆几十里慕名而来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李志辉的生态园已在县文旅局挂名,与赵州桥、柏林寺形成一条优质旅游线路。四月赏花,九月采摘,每逢周末,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2021年9月,丰收在即,一阵大雨,持续了五六天。眼睁睁看着投入巨大心血精心管理的雪花梨,哗啦啦的掉在地上,李志辉心如刀绞,太可惜了,怎么办呢?他想到村里的一些老人掌握着熬制秋梨膏的绝活,便找来八个老人用传统手艺熬了一个月,做了1000多瓶秋梨膏,送给亲朋好友品尝,也有很多采购商从他档口上订购,反响特别好。在熬制过程中,有一个控制粘稠度的环节,火候掌握上时差就只有三分钟,稍不留神,就会失败。这个“绝招”在村里以类似“师徒制”的方式传承了几百年。如果这批老人消失后,这项手艺将会失传,李志辉为此陷入了沉思,一直以来,他就在思考如何将梨园的价值最大化。阳光雨露,开花结果,梨是所有人精心管理的产物,不该产生浪费。他希望把10%的极品好果做于礼盒,75%的标准果、商品果用于批发,剩下的品相不佳、采摘中有损伤的,全部用于制作秋梨膏,一旦形成产业链,那家乡的传统工艺便能有效传承,同时又可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赵县是雪花梨之乡,但是近些年由于果农盲目追逐产量和利益,出现了很多弊端,李志辉记得10年前,当地在9月份才开始采收梨果,现在刚到9月,树上已经“一丝不挂”了。这个问题不解决,产品质量很难再提升,他决定自己搞生态种植园,做出标准,形成一系列种植、采收、储存的指标,杜绝“未成熟,就采摘”的怪现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业平均糖度为10~12.5度,但李志辉的生态梨园,他坚持到10月份才采摘,梨子糖度均在15度以上。有一次,参加赵县举办的“梨王争霸赛”,他把树冠顶部摘下来的一只梨送上擂台,以17.5的糖度及上好的品相获得“霸主”。

生于斯,长于斯,赵县给了李志辉充足的养分,近水楼台先得月,延续了几千年的种梨传统,是他梨业大厦的基石。有的人,事业成功后,去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有的人,在外发达后,回馈家乡报效社会;而李志辉不一样,他的家乡就是支撑他事业成功的最重要部分,他早已和家乡以及赵县梨融为一体,他现在所有的事就是一件事——把梨做好。他不需要去思考扶贫助农和乡村振兴,因为这些早已蕴含其中。很多乡村最大的困境是乡土文化的流逝,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也是产业发展的最高形式,赵县梨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加上在全国收购、种植、销售的经历,又让他熟知各种梨的“前世今生”:中国梨的主要大类、种植历史、产地分布、消费趋势及发展方向,包括种植管理技术、储存办法、品牌塑造、产品深加工、各种梨的功能特征等等,怎样在他这代人手中,把中国梨文化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并传承下去呢?他决定投资建设一个“中国梨文化博物馆”,赵县政府大力支持,目前已经立项并着手规划,梨业大王李志辉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