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来到武汉的第10天,进驻病区的第8天,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栋7楼西病区。
突破关卡进入阵地:
3个缓冲间,4道门,13件防护用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病区就是前线阵地,每天进入病区之前,医护人员们都要突破层层关卡:
第一层关卡是穿戴防护服。穿戴过程还算容易,难点在于防护服的帽子、双层口罩(防护口罩加外科口罩)、护目镜三者的组合能否将面部严密防护,对于和患者直接近距离接触或进行相关操作的医护人员来讲,每一寸的暴露都可能是飞沫或气溶胶等的温床。所以每次对面部用品的调试,至少要5~10分钟,团队配合在这个时候往往发挥到极致。但如果几名队友已收拾妥当等待着你,不经意间的着急会让自己内穿衣第一次被汗水打湿以及护目镜瞬间“雾化”,着急、慌乱是穿防护服的大忌。
穿戴整齐后就可以进入下一道关卡——4道防护门。进入每一道防护门都雷打不动的三步曲,手消毒、门把手消毒、手消毒,一步都不能少,每少一步就削弱了一道防线。几名队员鱼贯而入,一刻不敢耽搁。
坚守阵地:在模糊中探寻希望之光
因各个时间点工作量的差异,参与排班人员数量并不固定。今天的下午班,我们医院医疗队的4名队员1组,加上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2位老师共6人,分管50位重症或危重症患者。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工作和平时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相差不大,只是在操作难度和医护人员负重方面压力倍增。
进入隔离病区的前半个小时,防护口罩与护目镜的束缚会让人有明显的憋闷感,这个时候一般需要我们自我适应。不过憋闷感还只是个人的感受,如果护目镜“雾化”,就会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如果视力好,护目镜可以选择泳镜,虽然会因为勒得太紧有头痛感,但很少会起雾,而一般护目镜则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雾化”成白茫茫的一片,即便用尽了网络上流传的各种方法,也很难保持1个小时的清明。多数时候眼前是白茫茫的,需要左右转头,调整视野找到一束光源,然后完成各项操作。而转动的过程中,可以真切地看到汗水在护目镜的内缘左右流动。
下午班的工作包括当天下午的常规治疗和临时治疗、吸氧管的更换、口服药的发放、体温监测,晚餐发放以及因为患者不能下床所需要进行的各种照护等。有时一个班次要收治10余名患者,评估、处置、医嘱执行、宣教等一系列项目忙下来,会让大家忘记还穿着防护服,也忘记了憋闷。只是汗水顺着脸颊、颈部往下流的感觉还提醒着自己身着防护服。
最难的事要数静脉穿刺,两层外科手套的触感下,好像手背、手臂每一处都是有弹性触感的血管,努力找到的血管还要被护目镜的视野过滤掉大半。大家往往是凭着多年执业的丰富经验,模糊锁定这一条印迹。多数时候一个班次穿刺五六名患者。
但是,这些我们都不怕,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精湛的护理技术加上反复摸索、慎之又慎的认真,我们尽力克服每一项困难。虽然不敢说目前的操作已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但我们可以拍着胸脯说,我们的护理质量完全没有削弱,也没有因为困难额外增加患者的痛苦。
虽然入驻病区还不到十天,但是“山东医疗队真棒”的赞美已是在病房随处可闻:
“咱俩都姓李,都是好人,都要好好的。”
“你先别过来,我咳嗽完再过来。”
“谢谢你,我病情重,可能要多让你跑几次。”
……
一天的战斗结束,收拾装备,明日再战
完成了当班的战斗,我们需要小心地整理装备才能暂时退出阵地。此刻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要做到一步一消毒,步步不留痕。因为防护物资的稀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舍得换掉轻微的破损的装备,因此脱防护服的流程越发需要小心。
墙上的流程很清晰,但远没有穿的时候的那种流畅感。一步一消毒,才能做到步步不留痕,脱每一层防护都好像人生的一次大考。我们粗略计算过,从隔离病区回到清洁区,大概要进行22次手消毒。摘下护目镜的一刹那,视野清晰的不太真实。这一刻的舒适感受,瞬间让大家感觉一切的辛苦都不算什么,只有湿透的内穿衣还记录着工作的痕迹。
回到酒店,再对着自己出门穿的外衣来一次酒精浴,洗澡半小时,自此一天的工作彻底完成。
每位队员,每一天都是在重复着这个流程,唯一的变化是患者的病情一天天减轻,15床孕妈妈的氧气停了、11床老爷子能摘下无创面罩吃饭了,25床阿姨的呼吸机撤掉了……
现在,同济医院医护人员逐渐撤离病房,医疗队逐步掌握当地工作程序、操作系统等,在李敏敏护士长的带领下病房各项流程基本改造完成,整体管理越发流畅、安全……战斗胜利的曙光已经近在眼前,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