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武爱斌)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中更好的立足?有着十九年大数据核心技术研发经验的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爱斌表示,当前,无论对于政府、企业,还是现在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数据孤岛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也是不同行业用户共同的痛点。这种孤岛现象是由于我国大数据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不少基础性、关键性数据被束之高阁,少数大型互联网垄断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安全和企业机密等原因拒绝向社会提供关键数据,全社会数据共享开放程度并不高。同时,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布局也还是局部的、相对的、短期的和示范性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缺乏整体规划。有鉴于此,武爱斌建议,在互联网+时代,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打破数据孤岛、建立一个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在这个平台上自由流动、相互支持,这是必然趋势,这也恰恰是信息化国家战略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武爱斌还指出,当前,大数据建设中有三大难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老大难”,专业人才缺失,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所谓“老大难”,意即“老大一抓就不难”,许多政府领导和企业的老大不是大数据行业出身,或者对大数据没有太多了解,因此对大数据建设重视不够;大数据专业人才缺失,是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许多人才都是业务高手,但没有信息化总工和CIO(首席信息官)来做大数据的顶层设计;各个部门的数据各自为营,行政部做一套数据系统,销售部做另外一套数据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企数据没有实现共享,更无法挖掘数据本身蕴藏的巨大价值。
他还举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一个孩子感冒了,如果缺失两个关键数据,病就很难治好。第一个关键数据是病因,比如引起孩子感冒的原因是因为衣服穿的太少受凉了,还是小孩自身体质弱?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第二个关键的数据是治病的过程数据。比如孩子感冒在服药的过程中,关于药的品种、药的剂量、服药的时间等等对比孩子的身体恢复情况,都需要有数据。这个数据一旦缺失,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但药的功能得不到最大发挥,还有可能伤了身体,得不偿失。企业也是如此,当企业的数据无法贯通,就会产生梗阻,自然也无法溯源,准确率就会大大降低。
事实上,创立于1999年的朗坤智慧一直在致力于用数字化手段改善城市、园区及工厂的管理绩效,为企业大数据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一系列整体解决方案。在成立之初就清晰地提出了“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企业绩效”的价值理念,今天来看,这就是大数据的另外一种诠释,与智能制造和“中国制造2025”的精髓也是内在一致。19年来,他们累积了非常厚实的工业大数据资源和技术沉淀。特别是作为大数据的“仓库”—实时数据库方向,朗坤的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实际上,在实时数据库领域,国内市场曾长期被国外品牌占领。2008年,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娄勤俭(现任江苏省委书记)为此事曾专门来到朗坤调研,并希望朗坤早日实现进口替代。2009年,在娄勤俭的亲自推动下,朗坤作为国家大型通用实时数据库核心技术提供方,参与了省部合作,承担了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一举打破了“洋品牌”垄断格局,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
报告还指出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在智能制造时代,数据是核心,不夸张地讲,大数据是提高制造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朗坤认为,用户与企业之间不能是简单的甲乙方关系,而应该在一个平台上交换数据,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方案,如此一来,才能把管理和IT高度融合一起,帮助用户真正提升效率,往行业最优方向做引导。
从帮助企业转型的角度而言,大数据的存在是使得企业在转型中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减轻管理者的压力,能够帮助该企业建立数据平台。假设现在你要做一个化工厂,想要增加员工人数、提高产能、提高产品价格、降低成本。朗坤的做法是把行业内的样板工程,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提供给该企业,让它经历一个模仿学习和创新的过程。而当它自己的工厂发展起来,数据平台建立后,它可以将这个数据平台与同行共享,事实上它就获得了更多的数据。这也使它从一个单纯的生产化工原料厂商变成一个与同行“共建、共享、共赢”人才、物流、管理、客户的行业资源整合者。 “大数据的建设要大,汇聚的数据要全,才会实现平台共享的概念,有了这样的一些大数据以后,用户才能发现规律,让这个平台真正发挥价值。”武爱斌说。
“推动智能制造的并不是大数据本身,而是大数据的分析技术,未来朗坤要从建设者转型为运营商,运用大数据为智能制造赋能”。武爱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