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成功举办 聚焦“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 来源 腾讯网
  • 作者 管理员
  • 日期 2024-12-19 16:52

12月19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的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升级 协同发力”为主题,论坛邀请权威专家及主流媒体,围绕中国清洁空气行动实施的成效、进展、挑战与未来方向等重要议题展开了探讨与交流。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项目总监万薇担任论坛主持,另有来自环保科研院所、伙伴机构的代表现场参会,约50万人次通过线上直播观看和参与。

在致辞中,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表示,当前距离第三个“大气十条”《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发布实施,整整过去一年时间,保卫蓝天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距“十四五”收官也仅剩大约一年,现阶段正值承上启下的重要关卡,大气污染防治仍不可松懈。

目标升级,如何协同发力?现场发布了四份研究成果——《2013-2020年中国清洁空气行动应对成效》、《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和《攻坚: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实践》,分别围绕进展成效、健康收益、重点行业和典型城市的攻坚行动,以及难题挑战、未来展望等关键问题,从不同研究视角给出了回答。

减排“深水区”治理成本增加,空气质量改善“红利期”健康收益更大

回顾历程,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取得的治理成绩有目共睹。在此背后,科学评估清洁空气行动成效,成为科学界与决策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带领团队,构建了大气污染浓度变化多驱动因素解耦方法,系统评估了气象条件变化、新冠疫情管控以及清洁空气行动减排措施对PM2.5和O3浓度变化的贡献。“2013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排放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证实了清洁空气行动的有效性。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是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大气十条’阶段,可以说空气质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而气象条件也起到了一点‘天帮忙’的作用。”贺克斌表示,从贡献来看,“大气十条”期间,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部门清洁取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有效的四项措施;《三年行动计划》期间,民用部门清洁取暖、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以及移动源排放管控是最有效的四项措施,占全部措施贡献的82%。

该研究还揭示了两阶段清洁空气行动的治理成本变化。2013-2017年间全国人均PM2.5暴露水平每降低1μg/m3,治理成本约为490亿元人民币;随着减排逐渐进入深水区,2018-2020年间PM2.5单位治理成本增加到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各项减排措施中,燃煤锅炉整治和民用部门清洁取暖治理费效比相对更高,而移动源排放管控的治理费效比相对较低。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不止带来蓝天白云,还造福了老百姓的健康。基于此,科学认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对于既往政策评估和未来治理规划十分关键。由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AiR-Climate-Health, ARCH)研究团队编制、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提供支持的报告《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评估了2013-2023年清洁空气行动的健康效应,并对2025年达到《行动计划》目标带来的健康收益进行展望,重点关注生命早期阶段空气污染暴露对健康的影响,为以健康保护为核心的清洁空气政策提供启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介绍,在前两个行动计划期间,PM2.5暴露浓度显著下降带来可观健康效益,前两个阶段的行动计划期间人群预期寿命损失减少了0.6年。因为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效应在低浓度区间更大,因此空气治理后期对应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第三个行动计划期间有望进入健康改善幅度超过暴露改善幅度的“红利期”,也可以惠及更大区域、更多人群,实现更普惠的社会福祉。

“值得关注的是,空气污染对早期生命健康的影响,可从受精卵形成前后持续到儿童发育。PM2.5暴露导致的婴儿死亡风险高于成人,故而关注生命早期暴露可避免更大人群健康风险。”薛涛表示,2013-2023年,PM2.5导致的妊娠期缩短有所减轻,并且新生儿健康状况也随之改善。清洁空气行动使PM2.5暴露相关婴儿疾病负担减少了83%,显著高于成人的33%。可以说,加强婴儿期的PM2.5暴露风险防范和健康管理势在必行。

2023年空气质量较2019年整体改善,城市引领柴油货车减排模式创新

面对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持续守护好蓝天,城市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单元”。那么,它们的表现如何?

《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记录并分析了2023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回顾了2023年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际进展情况。在解读中,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表示,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整体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继续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部分指标相比疫情期间的2022年有小幅反弹,但相比疫情前处于同等社会活动水平的2019年则显著改善。2019-2023年,空气质量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仅有部分指标在某一两年出现小幅波动。

为了更全面评价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通过排名激励城市持续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大气中国2024》采取综合评估方法,考虑空气质量改善和政策措施两大指数,对168个重点城市进行了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张伟豪介绍,本评估期内,综合评分超过100分的城市共有26个,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郑州五个城市“双优”入榜,是政策措施完备并落实到位从而使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典范。呼和浩特综合得分位列第一,其PM2.5年均浓度已连续三年低于30μg/m3,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达12%。

聚焦城市在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方面的规划目标、进展、管理模式和措施体系,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还进一步展开了专题研究,并形成报告《攻坚: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实践》。“细看《行动计划》不难发现,第三阶段对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措施更加深入。而货车作为道路运输的主力,目前也是减污降碳的攻坚阵地。”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交通项目主任成慧慧介绍,通过总结城市采取的有效经验,分析货车减排面临的挑战,该报告希望能够为城市提升货车排放管控水平提供更多参考。

“我们注意到,量化目标配套多环节激励,结合补能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动货运车队零排放转型驶入‘快车道’。多个城市针对重点货运场景,明确制定货运车辆零排放转型的具体目标,并配套实施覆盖生产、购车、用车等环节的激励措施。”成慧慧表示,研究报告还总结得出多条管理经验,包括“天地车人”多源数据融合监管模式发展,“车-油-路”互联互通的车用成品油监管机制创新,多策略推进运输结构优化,低排区措施多样化发展,货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等,这些管理措施加速了货车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进一步推动空气质量改善的任务艰巨,减污降碳协同仍不可松懈

问题形成并非一日之寒,大气污染防治亦不可一蹴而就。治理尚处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当前仍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未来如何升级空气质量管理目标,进一步保护人群健康?货运作为重点行业如何深化协同治理、挖掘减排潜力?论坛现场,上述问题引发了高度关注,发言嘉宾也提出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随着我国污染减排进入深水期,减排难度日益增加,浓度下降幅度放缓,进一步空气质量改善的任务艰巨。”贺克斌建议,未来应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主要抓手,充分释放通过结构调整减排大气污染的巨大潜力,针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制定精细化碳污协同治理策略;同时在排放-浓度非线性响应关系科学认知基础上,平衡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力度,持续强化NOX、VOC和NH3减排措施,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薛涛表示,根据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相关研究,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效应在低浓度区间更大,空气治理后期对应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如果第三个行动计划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实现,预计健康改善的幅度将超过暴露改善的幅度。“对此,建议未来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精准施策、深度治理,在管住重点区域的同时也严防非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的污染反弹问题,并对西部内陆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佳予以更大关注。只有全面达到并站稳第三个行动计划目标,并在未来持续迈向更具雄心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才能迎来清洁空气行动的健康效益‘红利期’。”

考虑到对于空气质量较好的已达标城市,现行空气质量标准已不能对其空气质量改善起到有力的引领和约束作用。张伟豪表示:“《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的研究工作。建议加快推进相关研究,积极应用积累的大量本土健康效应和环境基准的研究成果,作为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的基础。同时,可借鉴国际上的标准制修订方法和经验,探索形成我国制度化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方法,从而适时启动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

围绕货运行业,成慧慧表示,各城市在治理需求、减排难点、实施进展以及管理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仍需在深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挖掘货运减排潜力方面持续发力。“我们的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提出展望,包括科学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支撑货车能源转型需求;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进重型货车清洁化转型;持续加严传统燃料车排放监管,动态评估排放监管效力;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清洁运输;企业加强车辆排放管理,积极承担减排主体责任。”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成功举办 聚焦“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腾讯网2024-12-19 16:52

12月19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的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升级 协同发力”为主题,论坛邀请权威专家及主流媒体,围绕中国清洁空气行动实施的成效、进展、挑战与未来方向等重要议题展开了探讨与交流。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项目总监万薇担任论坛主持,另有来自环保科研院所、伙伴机构的代表现场参会,约50万人次通过线上直播观看和参与。

在致辞中,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表示,当前距离第三个“大气十条”《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发布实施,整整过去一年时间,保卫蓝天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距“十四五”收官也仅剩大约一年,现阶段正值承上启下的重要关卡,大气污染防治仍不可松懈。

目标升级,如何协同发力?现场发布了四份研究成果——《2013-2020年中国清洁空气行动应对成效》、《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和《攻坚: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实践》,分别围绕进展成效、健康收益、重点行业和典型城市的攻坚行动,以及难题挑战、未来展望等关键问题,从不同研究视角给出了回答。

减排“深水区”治理成本增加,空气质量改善“红利期”健康收益更大

回顾历程,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取得的治理成绩有目共睹。在此背后,科学评估清洁空气行动成效,成为科学界与决策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带领团队,构建了大气污染浓度变化多驱动因素解耦方法,系统评估了气象条件变化、新冠疫情管控以及清洁空气行动减排措施对PM2.5和O3浓度变化的贡献。“2013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排放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证实了清洁空气行动的有效性。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是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大气十条’阶段,可以说空气质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而气象条件也起到了一点‘天帮忙’的作用。”贺克斌表示,从贡献来看,“大气十条”期间,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部门清洁取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有效的四项措施;《三年行动计划》期间,民用部门清洁取暖、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以及移动源排放管控是最有效的四项措施,占全部措施贡献的82%。

该研究还揭示了两阶段清洁空气行动的治理成本变化。2013-2017年间全国人均PM2.5暴露水平每降低1μg/m3,治理成本约为490亿元人民币;随着减排逐渐进入深水区,2018-2020年间PM2.5单位治理成本增加到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各项减排措施中,燃煤锅炉整治和民用部门清洁取暖治理费效比相对更高,而移动源排放管控的治理费效比相对较低。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不止带来蓝天白云,还造福了老百姓的健康。基于此,科学认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对于既往政策评估和未来治理规划十分关键。由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AiR-Climate-Health, ARCH)研究团队编制、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提供支持的报告《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评估了2013-2023年清洁空气行动的健康效应,并对2025年达到《行动计划》目标带来的健康收益进行展望,重点关注生命早期阶段空气污染暴露对健康的影响,为以健康保护为核心的清洁空气政策提供启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介绍,在前两个行动计划期间,PM2.5暴露浓度显著下降带来可观健康效益,前两个阶段的行动计划期间人群预期寿命损失减少了0.6年。因为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效应在低浓度区间更大,因此空气治理后期对应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第三个行动计划期间有望进入健康改善幅度超过暴露改善幅度的“红利期”,也可以惠及更大区域、更多人群,实现更普惠的社会福祉。

“值得关注的是,空气污染对早期生命健康的影响,可从受精卵形成前后持续到儿童发育。PM2.5暴露导致的婴儿死亡风险高于成人,故而关注生命早期暴露可避免更大人群健康风险。”薛涛表示,2013-2023年,PM2.5导致的妊娠期缩短有所减轻,并且新生儿健康状况也随之改善。清洁空气行动使PM2.5暴露相关婴儿疾病负担减少了83%,显著高于成人的33%。可以说,加强婴儿期的PM2.5暴露风险防范和健康管理势在必行。

2023年空气质量较2019年整体改善,城市引领柴油货车减排模式创新

面对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持续守护好蓝天,城市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单元”。那么,它们的表现如何?

《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记录并分析了2023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回顾了2023年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际进展情况。在解读中,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表示,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整体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继续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部分指标相比疫情期间的2022年有小幅反弹,但相比疫情前处于同等社会活动水平的2019年则显著改善。2019-2023年,空气质量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仅有部分指标在某一两年出现小幅波动。

为了更全面评价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通过排名激励城市持续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大气中国2024》采取综合评估方法,考虑空气质量改善和政策措施两大指数,对168个重点城市进行了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张伟豪介绍,本评估期内,综合评分超过100分的城市共有26个,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郑州五个城市“双优”入榜,是政策措施完备并落实到位从而使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典范。呼和浩特综合得分位列第一,其PM2.5年均浓度已连续三年低于30μg/m3,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达12%。

聚焦城市在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方面的规划目标、进展、管理模式和措施体系,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还进一步展开了专题研究,并形成报告《攻坚: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实践》。“细看《行动计划》不难发现,第三阶段对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措施更加深入。而货车作为道路运输的主力,目前也是减污降碳的攻坚阵地。”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交通项目主任成慧慧介绍,通过总结城市采取的有效经验,分析货车减排面临的挑战,该报告希望能够为城市提升货车排放管控水平提供更多参考。

“我们注意到,量化目标配套多环节激励,结合补能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动货运车队零排放转型驶入‘快车道’。多个城市针对重点货运场景,明确制定货运车辆零排放转型的具体目标,并配套实施覆盖生产、购车、用车等环节的激励措施。”成慧慧表示,研究报告还总结得出多条管理经验,包括“天地车人”多源数据融合监管模式发展,“车-油-路”互联互通的车用成品油监管机制创新,多策略推进运输结构优化,低排区措施多样化发展,货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等,这些管理措施加速了货车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进一步推动空气质量改善的任务艰巨,减污降碳协同仍不可松懈

问题形成并非一日之寒,大气污染防治亦不可一蹴而就。治理尚处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当前仍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未来如何升级空气质量管理目标,进一步保护人群健康?货运作为重点行业如何深化协同治理、挖掘减排潜力?论坛现场,上述问题引发了高度关注,发言嘉宾也提出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随着我国污染减排进入深水期,减排难度日益增加,浓度下降幅度放缓,进一步空气质量改善的任务艰巨。”贺克斌建议,未来应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主要抓手,充分释放通过结构调整减排大气污染的巨大潜力,针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制定精细化碳污协同治理策略;同时在排放-浓度非线性响应关系科学认知基础上,平衡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力度,持续强化NOX、VOC和NH3减排措施,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薛涛表示,根据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相关研究,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效应在低浓度区间更大,空气治理后期对应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如果第三个行动计划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实现,预计健康改善的幅度将超过暴露改善的幅度。“对此,建议未来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精准施策、深度治理,在管住重点区域的同时也严防非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的污染反弹问题,并对西部内陆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佳予以更大关注。只有全面达到并站稳第三个行动计划目标,并在未来持续迈向更具雄心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才能迎来清洁空气行动的健康效益‘红利期’。”

考虑到对于空气质量较好的已达标城市,现行空气质量标准已不能对其空气质量改善起到有力的引领和约束作用。张伟豪表示:“《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的研究工作。建议加快推进相关研究,积极应用积累的大量本土健康效应和环境基准的研究成果,作为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的基础。同时,可借鉴国际上的标准制修订方法和经验,探索形成我国制度化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方法,从而适时启动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

围绕货运行业,成慧慧表示,各城市在治理需求、减排难点、实施进展以及管理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仍需在深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挖掘货运减排潜力方面持续发力。“我们的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提出展望,包括科学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支撑货车能源转型需求;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进重型货车清洁化转型;持续加严传统燃料车排放监管,动态评估排放监管效力;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清洁运输;企业加强车辆排放管理,积极承担减排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