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ofo联合创始人于信接受采访时称,除自身精细化运营外,ofo的商业化扩展也取得了有效进展。“在武汉的车身广告业务,ofo改造了200辆车,相关收入就达到了百万。”
ofo如何实现盈利?
ofo今年开始全面探索商业化战略,其中车身广告、APP端内广告模式也被媒体频频曝出和质疑。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ofo的广告模式具备盈利可能性。ofo有线上APP和线下单车流量的优势,即能为广告商进行线下单车流动式的品牌营销,也可以将线上用户进行有效的流量转化。”
据与ofo车身广告合作的品牌商人士透露,“ofo的活跃用户真实性、信用性都较为良好,用户群体价值相对较高”。
“在政策禁投新车的情况下,位居行业头部的ofo流量价值会愈发凸显。”VC分析师钱皓也曾公开表示。
可以说,ofo平台的流量价值正得到商业价值的转化,商业化探索取得有效进展,开始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商业盈利能力考验行业玩家
商业盈利能力,也考验着所有共享单车行业的玩家。
年后,以ofo摩拜为首的行业玩家基本都恢复了20元月卡以及正常收费,意在实现营收。美团收购摩拜后,摩拜最新又调整回5元月卡的营销阶段,以继续扩大市场规模。除月卡和正常收费外,大多共享单车玩家还处在铺量抢市场的阶段,尚未真正开始探索商业化盈利模式。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增速迅猛,已由2012年的66.6亿元迅速增长至2017年的23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6%。预计到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将达2970亿元。预计到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将接近4000亿元。
广告市场是共享单车可以分食的一块蛋糕,ofo也侧向验证了这一市场的可行性,这也必将成为单车玩家们商业化布局的一部分。
据ofo内部人士透露,除车身广告外,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在ofo三周年庆上完整阐述了ofo整个商业化的战略布局,包括车身广告、端内广告、企业年卡组成的B2B、金融、本地生活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
出行行业资深人士认为,ofo未来意在将单车出行完全打造成基础设施,即单车出行业务免费,靠广告、金融、本地生活等商业化布局获得盈利,不断扩展边界和更多商业可能。
以ofo商业化举例来说,武汉200辆车的车身广告收入就达到100万,合计每辆车收入5000元。即便是按照ofo一辆车1000元成本,每天1元的折旧费用,1元的运维费用,按照3年的寿命,每辆车也能净赚近2000元。
商业化的费用可覆盖各平台的车辆和运维成本,平台之后可通过免费骑行、车辆硬件升级等方式,给更多用户更好地服务。
可见,盈利将成为共享单车行业玩家角逐胜负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