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评定中国主权信用等级iAAAsc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管理员
  • 日期 2025-04-04 15:58

大公国际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均为iAAAsc,评级展望稳定。

评定中国主权信用等级的主要理由阐述如下:

一、政府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政府强化战略思维,深刻把握中国经济基础条件与国际环境复杂变化,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政策逻辑、多维度战略部署和创新运用逆周期政策工具组合,着力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有效激发市场力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筑牢制度基础。政府兼顾政策协同与风险防范,通过一揽子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扩大内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数智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筑牢国内大循环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实现由大向强的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二、房地产行业在强政策定力调控下对经济的拖累持续收窄,“量升价稳”趋势持续,新发展模式正在构建。政府从供需两端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一方面,因城施策、优化个人住房金融政策以及加大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力度等政策推动房地产销售加快好转。2024年6月至2025年2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连续9个月实现同比降幅收窄,商品房市场持续保持“量升价稳”趋势。另一方面,2024年4月至2025年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连续11个月实现同比降幅收窄,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自2024年5月以来连续10个月实现回升。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阶段,住房需求已发生由“有”向“优”的转变,房地产也由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增量提质和存量改善并重,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正在构建。

三、土地出让收入预计止跌趋稳,地方财政构建了从应急治理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土地财政”有效转型。首先,稳楼市举措逐步生效,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趋势将对土地出让收入产生带动效应,土储专项债等政策工具为地方政府盘活存量土地提供资金支持,加之地方政府土地供应结构持续优化,预计土地出让收入将止跌趋稳。其次,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扩容缓解了因土地出让收入减收导致的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再次,一揽子化债“组合拳”将缓解地方当期化债压力、畅通资金链条、增强发展动能。政府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将原本用于化债化险的资源、时间精力和政策空间腾出来,支持投资、消费和科技创新等,同时注重支出效率和投资效益提升,地方财政将逐步实现税源结构和支出结构的优化重塑。政府预计在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5年累计可节约债务利息支出6,000亿元左右。最后,政府充分把握化债窗口完善债务管理制度,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严肃财政纪律、严格监管问责、全口径地方债监测、监督平台公司改革转型和动态调整高债务风险地区名单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债务管理。综合来看,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将在土地出让收入止跌趋稳、税源结构优化重塑和隐性债务化解持续推进下得以建立。

四、中国经济发展将迎来破局,新动能的积蓄壮大为经济带来持久旺盛的发展动力。2024年,政府因时因势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紧抓存量和增量政策落实,经济增量大、质量高,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实际经济增速达5.0%。短期内,政府兼顾政策协同与风险防范,以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扩大内需,加之关键领域的风险缓释和以科技突破及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塑造,中国经济将持续展现新活力。首先,受美国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对中国及全球经济和贸易冲击影响,中国出口形势将面临挑战,但受益于出口产品既有竞争优势、产品结构向价值链上游迁移、非美市场需求提振、国际贸易合作机会窗口的重启以及贸易模式转型等因素,中国出口具有结构性韧性,并将继续保持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政府围绕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和改善消费环境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同时运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两新”建设,实施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以及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预计在政策支持下内需将对经济起到关键拉动作用。再次,伴随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稳妥化解,关键领域的风险将得到缓释。最后,政府将采取措施激发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和内生创新动力。2024年中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持续取得突破,已重点部署如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此外,政府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强化资本市场韧性,加之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科技突破带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看多中国资产,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综合来看,短期内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并将继续积聚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五、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第一,中国是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供给侧改革使中国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促进工业体系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第二,中国拥有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巨大、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韧性和潜力。第三,中国创新发展所展现出的强大动能和广阔前景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国制造正加快转向中国创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升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第四,中国经济的发力方向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为主要方向的新动能正在加速培育,进而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综合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六、财政政策兼顾逆周期功能发挥和管理质效提升,推动短期平衡型财政向中长期功能型财政转变,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财政构筑的良性循环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扩内需与防风险的作用,在数字上打破“常规”,寻求中国特色财税理论创新,以自身发展需要设定合理目标。在经济转型关键期,政府加强财政、货币等政策协同增强政策合力,财政支出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提升生产要素的“质能”和构筑更具竞争力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实现“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财政刺激—经济高质量发展—税源保障—财政持续”的良性循环。2024年中国各级政府财政赤字率为3.0%,广义财政赤字率为8.2%。2025年财政赤字率拟按4.0%左右的水平安排,预计广义财政赤字率将升至9.9%。另一方面,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融资成本下行为逆周期财政政策提供了充裕的融资空间。不考虑融资成本下降因素,仅按照2024年平均融资成本计算,2025年政府利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约为5.1%,仍低于IMF数据显示的同期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6.0%和18.9%。

七、政府财政空间充裕,其优结构与化风险并举的债务管理机制将使财政体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韧性进阶,政府本币偿债能力极强。首先,中央政府杠杆率低位使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各级政府债务结构优化具备充裕的空间,中国各级政府债务负担保持适度水平。2024年中央政府债务负担率为25.6%,相较于全球主要国家处于低位,充足的财政空间使政府能够通过中央政府“加杠杆”实现地方政府“稳杠杆”。特别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工具,其在优化中央地方债务结构、缓解地方政府刚性支出压力和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改善发债周期整体资金流和平滑还本付息压力等方面发挥国债资金“稳定器”的作用。整体来看,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各级政府债务负担率上升4.8个百分点至60.9%。在考虑2025年财政预算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因素后,预计2025年各级政府债务负担率将升至66.7%,各级政府全口径债务负担率将升至72.7%。尽管政府债务负担率保持上行,但仍在适度水平,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其次,政府债务形成了大量有效资产,地方政府债务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能够产生持续性收益,既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团队编撰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2022年中国广义政府部门净金融资产为109.3万亿元,约占同期GDP的90.7%,政府仍具备很大的举债空间。最后,政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部署了包括零基预算试点、消费税后移下划和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等多项改革措施,这将加强对地方财力的保障,结合政府化债思路转向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政府进一步强化债务管理,财政体系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韧性进阶。综合以上因素,政府本币偿债能力极强。

八、国家总外债负担率保持低位,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庞大的外汇储备、净债权国地位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保障了政府极强的外币偿债能力。首先,中国总外债负担率低,偿付风险可控。截至2024年末,中国总外债余额较2023年末同比下降1.1%至2.4万亿美元,约占GDP的12.8%,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外汇储备连续19年位居全球首位,可对总外债形成全面覆盖;中国外债负债率(12.8%)、债务率(63.8%)、偿债率(6.5%)、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42.4%)四个指标均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分别为20%、100%、20%和100%),且有不同程度改善或保持基本稳定。其次,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三大净债权国地位,截至2024年末,国际投资头寸净额接近3.3万亿美元,约占GDP的17.4%。最后,人民币位列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第三位贸易融资货币,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总体呈现良好势头,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以及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外部流动性。综合以上因素,政府外币偿债能力极强。

短期内,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可能对中国贸易、科技等领域造成冲击,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政府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适度走高,但中国经济将在政策“组合拳”刺激、关键领域风险缓释和前沿科技突破下迎来破局。同时,政府财政空间充裕,其优结构与化风险并举的债务管理机制将持续巩固高质量经济与可持续财政构筑的良性循环基础,加之国家外债负担率保持低位、充裕的外汇储备、净债权国地位和持续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均保障了政府极强的偿债能力。因此,大公国际对未来1~2年中国本、外币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均为稳定。(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大公国际评定中国主权信用等级iAAAsc

中国新闻网2025-04-04 15:58

大公国际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均为iAAAsc,评级展望稳定。

评定中国主权信用等级的主要理由阐述如下:

一、政府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政府强化战略思维,深刻把握中国经济基础条件与国际环境复杂变化,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政策逻辑、多维度战略部署和创新运用逆周期政策工具组合,着力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有效激发市场力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筑牢制度基础。政府兼顾政策协同与风险防范,通过一揽子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扩大内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数智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筑牢国内大循环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实现由大向强的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二、房地产行业在强政策定力调控下对经济的拖累持续收窄,“量升价稳”趋势持续,新发展模式正在构建。政府从供需两端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一方面,因城施策、优化个人住房金融政策以及加大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力度等政策推动房地产销售加快好转。2024年6月至2025年2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连续9个月实现同比降幅收窄,商品房市场持续保持“量升价稳”趋势。另一方面,2024年4月至2025年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连续11个月实现同比降幅收窄,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自2024年5月以来连续10个月实现回升。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阶段,住房需求已发生由“有”向“优”的转变,房地产也由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增量提质和存量改善并重,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正在构建。

三、土地出让收入预计止跌趋稳,地方财政构建了从应急治理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土地财政”有效转型。首先,稳楼市举措逐步生效,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趋势将对土地出让收入产生带动效应,土储专项债等政策工具为地方政府盘活存量土地提供资金支持,加之地方政府土地供应结构持续优化,预计土地出让收入将止跌趋稳。其次,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扩容缓解了因土地出让收入减收导致的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再次,一揽子化债“组合拳”将缓解地方当期化债压力、畅通资金链条、增强发展动能。政府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将原本用于化债化险的资源、时间精力和政策空间腾出来,支持投资、消费和科技创新等,同时注重支出效率和投资效益提升,地方财政将逐步实现税源结构和支出结构的优化重塑。政府预计在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5年累计可节约债务利息支出6,000亿元左右。最后,政府充分把握化债窗口完善债务管理制度,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严肃财政纪律、严格监管问责、全口径地方债监测、监督平台公司改革转型和动态调整高债务风险地区名单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债务管理。综合来看,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将在土地出让收入止跌趋稳、税源结构优化重塑和隐性债务化解持续推进下得以建立。

四、中国经济发展将迎来破局,新动能的积蓄壮大为经济带来持久旺盛的发展动力。2024年,政府因时因势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紧抓存量和增量政策落实,经济增量大、质量高,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实际经济增速达5.0%。短期内,政府兼顾政策协同与风险防范,以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扩大内需,加之关键领域的风险缓释和以科技突破及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塑造,中国经济将持续展现新活力。首先,受美国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对中国及全球经济和贸易冲击影响,中国出口形势将面临挑战,但受益于出口产品既有竞争优势、产品结构向价值链上游迁移、非美市场需求提振、国际贸易合作机会窗口的重启以及贸易模式转型等因素,中国出口具有结构性韧性,并将继续保持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政府围绕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和改善消费环境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同时运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两新”建设,实施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以及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预计在政策支持下内需将对经济起到关键拉动作用。再次,伴随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稳妥化解,关键领域的风险将得到缓释。最后,政府将采取措施激发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和内生创新动力。2024年中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持续取得突破,已重点部署如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此外,政府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强化资本市场韧性,加之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科技突破带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看多中国资产,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综合来看,短期内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并将继续积聚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五、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第一,中国是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供给侧改革使中国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促进工业体系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第二,中国拥有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巨大、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韧性和潜力。第三,中国创新发展所展现出的强大动能和广阔前景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国制造正加快转向中国创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升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第四,中国经济的发力方向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为主要方向的新动能正在加速培育,进而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综合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六、财政政策兼顾逆周期功能发挥和管理质效提升,推动短期平衡型财政向中长期功能型财政转变,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财政构筑的良性循环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扩内需与防风险的作用,在数字上打破“常规”,寻求中国特色财税理论创新,以自身发展需要设定合理目标。在经济转型关键期,政府加强财政、货币等政策协同增强政策合力,财政支出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提升生产要素的“质能”和构筑更具竞争力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实现“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财政刺激—经济高质量发展—税源保障—财政持续”的良性循环。2024年中国各级政府财政赤字率为3.0%,广义财政赤字率为8.2%。2025年财政赤字率拟按4.0%左右的水平安排,预计广义财政赤字率将升至9.9%。另一方面,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融资成本下行为逆周期财政政策提供了充裕的融资空间。不考虑融资成本下降因素,仅按照2024年平均融资成本计算,2025年政府利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约为5.1%,仍低于IMF数据显示的同期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6.0%和18.9%。

七、政府财政空间充裕,其优结构与化风险并举的债务管理机制将使财政体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韧性进阶,政府本币偿债能力极强。首先,中央政府杠杆率低位使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各级政府债务结构优化具备充裕的空间,中国各级政府债务负担保持适度水平。2024年中央政府债务负担率为25.6%,相较于全球主要国家处于低位,充足的财政空间使政府能够通过中央政府“加杠杆”实现地方政府“稳杠杆”。特别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工具,其在优化中央地方债务结构、缓解地方政府刚性支出压力和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改善发债周期整体资金流和平滑还本付息压力等方面发挥国债资金“稳定器”的作用。整体来看,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各级政府债务负担率上升4.8个百分点至60.9%。在考虑2025年财政预算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因素后,预计2025年各级政府债务负担率将升至66.7%,各级政府全口径债务负担率将升至72.7%。尽管政府债务负担率保持上行,但仍在适度水平,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其次,政府债务形成了大量有效资产,地方政府债务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能够产生持续性收益,既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团队编撰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2022年中国广义政府部门净金融资产为109.3万亿元,约占同期GDP的90.7%,政府仍具备很大的举债空间。最后,政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部署了包括零基预算试点、消费税后移下划和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等多项改革措施,这将加强对地方财力的保障,结合政府化债思路转向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政府进一步强化债务管理,财政体系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韧性进阶。综合以上因素,政府本币偿债能力极强。

八、国家总外债负担率保持低位,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庞大的外汇储备、净债权国地位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保障了政府极强的外币偿债能力。首先,中国总外债负担率低,偿付风险可控。截至2024年末,中国总外债余额较2023年末同比下降1.1%至2.4万亿美元,约占GDP的12.8%,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外汇储备连续19年位居全球首位,可对总外债形成全面覆盖;中国外债负债率(12.8%)、债务率(63.8%)、偿债率(6.5%)、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42.4%)四个指标均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分别为20%、100%、20%和100%),且有不同程度改善或保持基本稳定。其次,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三大净债权国地位,截至2024年末,国际投资头寸净额接近3.3万亿美元,约占GDP的17.4%。最后,人民币位列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第三位贸易融资货币,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总体呈现良好势头,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以及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外部流动性。综合以上因素,政府外币偿债能力极强。

短期内,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可能对中国贸易、科技等领域造成冲击,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政府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适度走高,但中国经济将在政策“组合拳”刺激、关键领域风险缓释和前沿科技突破下迎来破局。同时,政府财政空间充裕,其优结构与化风险并举的债务管理机制将持续巩固高质量经济与可持续财政构筑的良性循环基础,加之国家外债负担率保持低位、充裕的外汇储备、净债权国地位和持续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均保障了政府极强的偿债能力。因此,大公国际对未来1~2年中国本、外币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均为稳定。(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