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的创新特质

  • 来源 产业经济在线
  • 作者 李天文
  • 日期 2018-04-10 20:28
      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谈的红色文化,是就其狭义而言的。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在思想体系上一脉相承,红色文化是雷锋精神之根,雷锋精神是红色文化在20世纪60年代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中饱含创新之特质,可以说创新贯穿其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党和国家把创新摆在极其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出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研究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的创新特质,认识和把握创新的规律性问题,这对于打赢扶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内涵的宝库中,从两者的内在联系中,深感其创新特质,就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
 
     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彰显创新的驱动性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其形成发展过程,其中一个最鲜明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巨大的创新驱动力,或者说创新的驱动性。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胸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把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创建一个新中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理想,成为引领前行的思想和精神旗帜。正是由于这种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神圣使命责任的驱使,才形成不竭的动力,从而进行着一个又一个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鼓舞激励孕育生成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创造创新。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治国为民平治天下的宏愿,这一直是驱使他创造创新的强大动力源泉。他早在1917年仅24岁,就写下了《心之力》的鸿篇巨著,立誓救民治国兴中华,铸奇造伟成绝伦。要“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正是如此宏大的誓愿,驱动其带领着中国人民创造了自汉唐盛世以来最伟大的千年辉煌。历史的车轮行进至20世纪60年代,在红色文化的熏陶浸染,也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和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理所当然的传承了创造创新的血脉,这种特质就其思想体系而言,有其鲜明的共性。雷锋作为一名战士,就个人而言其能量和作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创造创新的强大驱动力,的确值得称道。他那种公而忘私、忘我奋斗的精神风貌,也正是来自他想人民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立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雄心壮志,他把“活着就是为别人生活的更美好”作为人生价值观,在日记中多次真挚的表达其终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志向和决心。从而以巨大的驱动力从事每一项工作,创造每一个业绩,也不断锻造和完美了自己。当年雷锋在家乡给县委书记当公务员,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而当他得知国家建设需要大量钢铁,鞍钢去招工一些人听传说“东北冷,伸出手就会冻坏”等原因却不愿应招,在明知收入比原来少、条件比现有环境差、又远离家乡,从生活习惯了的南方到陌生的东北、领导和同志们都不舍得他走的情况下,正是他心系国家建设,不计个人得失,怀着为国家富强,建设钢都做贡献责任使命的驱使,带头报名,两次写申请书,并向招工人员递交了决心书。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建设祖国的钢都,为国家多产钢铁贡献力量。领导安排他学推土机当徒工,告诉他不仅脏累,工资每月还比原来少10块钱,征求意见时,雷锋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意见,我不是为这个来的,我是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在条件最艰苦的焦化厂,工作四个半月,每周都同时荣获生产标兵、红旗手和节约能手“三项全能”,18次被评为先进,3次被厂评为先进生产者、红旗手和节约能手,荣获弓长岭矿先进生产者称号,先后出席矿先进生产者、红旗手以及工段长以上干部大会和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鞍钢的工人岁月,成为爱国奉献的先锋、直面艰苦的强者、创业创新的标兵、以厂为家的典范、利他助人的楷模,成就了其工人雷锋形象。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中,这种创新驱动性特质,需要大力发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激发奋斗意志,有助于形成强大精神驱动力,投身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去,催生一个又一个创造创新成果。

     适应需要、从无到有,彰显创新的开拓性
     研究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不难看出,其数不胜数的创造创新成果,都是适应当时当地革命斗争和建设实际的需要,从无到有,彰显其开拓性特质。换句话说,任何创造创新成果,都是在开拓中从无到有,生成壮大。众所周知,井冈山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正是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开拓创新,从无到有的光辉典范。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急需一条适应军事斗争需要,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从而逐步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夺取胜利的中国革命道路。为此,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和他的战友们艰难探索,奋力开拓,适应广大贫苦农民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需要,领导井冈山地区的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加强党的建设,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坚持在实践中顽强探索,开拓奋进,硬是从无到有地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为中国革命照亮了胜利前进的航程。大到革命道路的开辟创新是这样,小到某项具体建设和实际工作,也是如此。雷锋作为一名普通战士,所从事的都是平凡的具体工作。然而,他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成果,也无不是从适应当时当地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无到有的结果。当年雷锋来到辽宁弓长岭,参加建设一座年产30万吨的焦化厂,在一片包谷地上白手起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从无到有的创业创新。劳动绘就蓝图景,双手开出幸福泉。雷锋以饱满的劳动热情, 带头投入建厂创业创新的丰富实践。据当时与雷锋一起工作的工友介绍,雷锋总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善于开动脑筋,拿出从无到有的创新成果。原焦化厂记录员邓庆柱回忆,雷锋先后搞过三次技术革新,被焦化厂评为技术革新标兵。许多雷锋的工友和领导,都对当年雷锋在施工现场架起“横杆吊斗”的创新成果赞叹不已。当时,雷锋在建筑工地担任为瓦工供泥的任务,墙砌的越高,运泥也就越困难,泥供应不上,工程进度受到影响,大家都很着急。雷锋提出运用杠杆原理,制作运泥工具的创意,得到工友和领导的一致赞同和支持,很快一个被称为土吊车的“横杆吊斗”在工地矗立起来,用于吊泥吊砖等。从此,工地上就从无到有的多了一种吊运建筑材料的新设备,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今天在前所未有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啃下数千万人的扶贫攻坚战这个硬骨头等艰巨任务面前,更应当发扬红色文化与雷锋精神中的这种适应需要、从无到有的开拓精神,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创业创新成果。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彰显创新的执着性
     讲到红色文化,必然联系到长征,长征精神与井冈山精神一样,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作为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壮举,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红军能够突出重围,走出困境,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很显然其中蕴含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彰显着创造创新创奇迹不懈追求的执着性特质。毛主席在谈到这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征时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终于以红军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开创了新的局面。这一从未有过的创造性创新性伟大成果,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种为了革命的胜利,所表现出来的超凡毅力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执着追求,是我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红色文化中创造创新的鲜明特质。在红色文化的感染下成长起来的雷锋及其雷锋精神,其血脉中也顺理成章的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特质。雷锋人生虽然紧紧22岁青春年华,无论在家乡、在鞍钢还是在部队,始终充满朝气,青春阳光,为了学习,为了工作,为了完成任务,勇于战胜一切困难,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越是急难险重任务越要抢先担当,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创造了突出的工作业绩,入伍第一年就光荣加入了共产党,一次荣立二等功,两次荣立三等功,在因公殉职前,就是军区的突出典型。他那种在创新中的执着性特质,着实令人钦佩。当时运输连有一台从苏联淘汰下来的嘎斯汽车,不仅老旧,尤其耗油量大,被称为“耗油大王”,都不愿开这台车。雷锋自报奋勇,主动请战要求自己开。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决心攻克这一耗油难题。经潜心研究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问题出在化油器上的原因。他就从学着画图纸开始,反复琢磨钻研,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硬是把这台“耗油大王”变成了节油车。当下我们在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的使命任务,投身“四个伟大”实践中,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和红色文化中,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创造创新的执着性特质,不仅尤为必要,而且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勇于革故、敢于除旧,彰显创新的颠覆性
     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中革故鼎新、除旧出新的这种颠覆性创新的特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其革命性的突出表现。从红色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历史就是这样走过。中国人民在旧社会饱受三座大山压迫,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开展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斗争,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得取的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颠覆性、革命性的伟大创造创新成果。历史的大事件如此,而从雷锋一名战士个体来看,尽管所从事的都是平凡具体的工作,但雷锋精神内涵中所彰显的创造创新的颠覆性特质,也同样令人折服。雷锋入伍后被分配到运输连,与一批新战友学汽车驾驶技术。常规的实操训练,因车少人多,学员们实际操作的机会少,使训练进度受到影响。如何让大家有更多的实操机会,提高训练效果?雷锋动起了这方面的脑筋,探索研究,制作出“汽车模拟训练驾驶台”,解决了车少人多的矛盾,增强了训练效果。这一模拟训练的创新性成果,打破了实车操作训练的常规,就原有训练模式来说,具有颠覆性、革命性意义。在平凡岗位具体工作中,这种创新的特质和精神尤为可贵。据最新报道,由马化腾、刘强东、雷军、俞敏洪联手打造的新能源汽车,横空出世。这种新能源车,凸显诸多优势,甚至使汽车的本质都开始发生巨变,正在改写汽车的历史,成为汽车行业最大的变革,对传统汽车行业具有颠覆性、革命性意义,所产生的效益和对汽车工业的强大推动力,是难以估量的。颠覆性创新启迪我们,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奋斗的伟大事业中,无论技术方面,还是商业模式方面,唯有不断自我变革,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全力以赴地拿出颠覆性的创新成果,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作者: 李天文)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解析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的创新特质

产业经济在线2018-04-10 20:28

      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谈的红色文化,是就其狭义而言的。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在思想体系上一脉相承,红色文化是雷锋精神之根,雷锋精神是红色文化在20世纪60年代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中饱含创新之特质,可以说创新贯穿其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党和国家把创新摆在极其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出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研究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的创新特质,认识和把握创新的规律性问题,这对于打赢扶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内涵的宝库中,从两者的内在联系中,深感其创新特质,就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
 
     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彰显创新的驱动性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其形成发展过程,其中一个最鲜明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巨大的创新驱动力,或者说创新的驱动性。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胸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把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创建一个新中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理想,成为引领前行的思想和精神旗帜。正是由于这种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神圣使命责任的驱使,才形成不竭的动力,从而进行着一个又一个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鼓舞激励孕育生成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创造创新。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治国为民平治天下的宏愿,这一直是驱使他创造创新的强大动力源泉。他早在1917年仅24岁,就写下了《心之力》的鸿篇巨著,立誓救民治国兴中华,铸奇造伟成绝伦。要“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正是如此宏大的誓愿,驱动其带领着中国人民创造了自汉唐盛世以来最伟大的千年辉煌。历史的车轮行进至20世纪60年代,在红色文化的熏陶浸染,也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和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理所当然的传承了创造创新的血脉,这种特质就其思想体系而言,有其鲜明的共性。雷锋作为一名战士,就个人而言其能量和作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创造创新的强大驱动力,的确值得称道。他那种公而忘私、忘我奋斗的精神风貌,也正是来自他想人民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立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雄心壮志,他把“活着就是为别人生活的更美好”作为人生价值观,在日记中多次真挚的表达其终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志向和决心。从而以巨大的驱动力从事每一项工作,创造每一个业绩,也不断锻造和完美了自己。当年雷锋在家乡给县委书记当公务员,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而当他得知国家建设需要大量钢铁,鞍钢去招工一些人听传说“东北冷,伸出手就会冻坏”等原因却不愿应招,在明知收入比原来少、条件比现有环境差、又远离家乡,从生活习惯了的南方到陌生的东北、领导和同志们都不舍得他走的情况下,正是他心系国家建设,不计个人得失,怀着为国家富强,建设钢都做贡献责任使命的驱使,带头报名,两次写申请书,并向招工人员递交了决心书。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建设祖国的钢都,为国家多产钢铁贡献力量。领导安排他学推土机当徒工,告诉他不仅脏累,工资每月还比原来少10块钱,征求意见时,雷锋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意见,我不是为这个来的,我是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在条件最艰苦的焦化厂,工作四个半月,每周都同时荣获生产标兵、红旗手和节约能手“三项全能”,18次被评为先进,3次被厂评为先进生产者、红旗手和节约能手,荣获弓长岭矿先进生产者称号,先后出席矿先进生产者、红旗手以及工段长以上干部大会和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鞍钢的工人岁月,成为爱国奉献的先锋、直面艰苦的强者、创业创新的标兵、以厂为家的典范、利他助人的楷模,成就了其工人雷锋形象。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中,这种创新驱动性特质,需要大力发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激发奋斗意志,有助于形成强大精神驱动力,投身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去,催生一个又一个创造创新成果。

     适应需要、从无到有,彰显创新的开拓性
     研究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不难看出,其数不胜数的创造创新成果,都是适应当时当地革命斗争和建设实际的需要,从无到有,彰显其开拓性特质。换句话说,任何创造创新成果,都是在开拓中从无到有,生成壮大。众所周知,井冈山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正是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开拓创新,从无到有的光辉典范。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急需一条适应军事斗争需要,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从而逐步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夺取胜利的中国革命道路。为此,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和他的战友们艰难探索,奋力开拓,适应广大贫苦农民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需要,领导井冈山地区的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加强党的建设,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坚持在实践中顽强探索,开拓奋进,硬是从无到有地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为中国革命照亮了胜利前进的航程。大到革命道路的开辟创新是这样,小到某项具体建设和实际工作,也是如此。雷锋作为一名普通战士,所从事的都是平凡的具体工作。然而,他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成果,也无不是从适应当时当地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无到有的结果。当年雷锋来到辽宁弓长岭,参加建设一座年产30万吨的焦化厂,在一片包谷地上白手起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从无到有的创业创新。劳动绘就蓝图景,双手开出幸福泉。雷锋以饱满的劳动热情, 带头投入建厂创业创新的丰富实践。据当时与雷锋一起工作的工友介绍,雷锋总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善于开动脑筋,拿出从无到有的创新成果。原焦化厂记录员邓庆柱回忆,雷锋先后搞过三次技术革新,被焦化厂评为技术革新标兵。许多雷锋的工友和领导,都对当年雷锋在施工现场架起“横杆吊斗”的创新成果赞叹不已。当时,雷锋在建筑工地担任为瓦工供泥的任务,墙砌的越高,运泥也就越困难,泥供应不上,工程进度受到影响,大家都很着急。雷锋提出运用杠杆原理,制作运泥工具的创意,得到工友和领导的一致赞同和支持,很快一个被称为土吊车的“横杆吊斗”在工地矗立起来,用于吊泥吊砖等。从此,工地上就从无到有的多了一种吊运建筑材料的新设备,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今天在前所未有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啃下数千万人的扶贫攻坚战这个硬骨头等艰巨任务面前,更应当发扬红色文化与雷锋精神中的这种适应需要、从无到有的开拓精神,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创业创新成果。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彰显创新的执着性
     讲到红色文化,必然联系到长征,长征精神与井冈山精神一样,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作为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壮举,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红军能够突出重围,走出困境,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很显然其中蕴含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彰显着创造创新创奇迹不懈追求的执着性特质。毛主席在谈到这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征时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终于以红军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开创了新的局面。这一从未有过的创造性创新性伟大成果,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种为了革命的胜利,所表现出来的超凡毅力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执着追求,是我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红色文化中创造创新的鲜明特质。在红色文化的感染下成长起来的雷锋及其雷锋精神,其血脉中也顺理成章的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特质。雷锋人生虽然紧紧22岁青春年华,无论在家乡、在鞍钢还是在部队,始终充满朝气,青春阳光,为了学习,为了工作,为了完成任务,勇于战胜一切困难,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越是急难险重任务越要抢先担当,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创造了突出的工作业绩,入伍第一年就光荣加入了共产党,一次荣立二等功,两次荣立三等功,在因公殉职前,就是军区的突出典型。他那种在创新中的执着性特质,着实令人钦佩。当时运输连有一台从苏联淘汰下来的嘎斯汽车,不仅老旧,尤其耗油量大,被称为“耗油大王”,都不愿开这台车。雷锋自报奋勇,主动请战要求自己开。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决心攻克这一耗油难题。经潜心研究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问题出在化油器上的原因。他就从学着画图纸开始,反复琢磨钻研,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硬是把这台“耗油大王”变成了节油车。当下我们在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的使命任务,投身“四个伟大”实践中,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和红色文化中,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创造创新的执着性特质,不仅尤为必要,而且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勇于革故、敢于除旧,彰显创新的颠覆性
     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中革故鼎新、除旧出新的这种颠覆性创新的特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其革命性的突出表现。从红色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历史就是这样走过。中国人民在旧社会饱受三座大山压迫,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开展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斗争,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得取的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颠覆性、革命性的伟大创造创新成果。历史的大事件如此,而从雷锋一名战士个体来看,尽管所从事的都是平凡具体的工作,但雷锋精神内涵中所彰显的创造创新的颠覆性特质,也同样令人折服。雷锋入伍后被分配到运输连,与一批新战友学汽车驾驶技术。常规的实操训练,因车少人多,学员们实际操作的机会少,使训练进度受到影响。如何让大家有更多的实操机会,提高训练效果?雷锋动起了这方面的脑筋,探索研究,制作出“汽车模拟训练驾驶台”,解决了车少人多的矛盾,增强了训练效果。这一模拟训练的创新性成果,打破了实车操作训练的常规,就原有训练模式来说,具有颠覆性、革命性意义。在平凡岗位具体工作中,这种创新的特质和精神尤为可贵。据最新报道,由马化腾、刘强东、雷军、俞敏洪联手打造的新能源汽车,横空出世。这种新能源车,凸显诸多优势,甚至使汽车的本质都开始发生巨变,正在改写汽车的历史,成为汽车行业最大的变革,对传统汽车行业具有颠覆性、革命性意义,所产生的效益和对汽车工业的强大推动力,是难以估量的。颠覆性创新启迪我们,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奋斗的伟大事业中,无论技术方面,还是商业模式方面,唯有不断自我变革,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全力以赴地拿出颠覆性的创新成果,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作者: 李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