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助力乳山牡蛎向高端迈进

  • 来源 一点资讯
  • 作者
  • 日期 2020-01-12 22:01

随着春节临近,乳山牡蛎的养殖户们越发忙碌,他们正在抓紧捕捞、清洗、选拣牡蛎……发往全国消费者的餐桌。搭乘了电商的“快车”,如今乳山牡蛎可在48小时内从产地直达全国200余城。

近年来,乳山市高度重视牡蛎产业发展,大力加强品牌宣传,实现了牡蛎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打造乳山牡蛎品牌,不断将乳山牡蛎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目前,乳山牡蛎产业已形成育苗育种、养殖、加工、销售、文化旅游、废弃物利用六大关键环节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达百亿元,有效带动2万渔民年均增收近3亿元,是乳山市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新品种+研发

续足“中国牡蛎之乡”发展后劲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乳山牡蛎养殖水域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30万吨,产值24亿元,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

牡蛎养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华信食品、乳山润德食品等牡蛎加工企业年加工牡蛎产品2万余吨,产值可达16亿元。数字的背后,也是乳山牡蛎的一段发展史。

从事牡蛎养殖近20年的王志刚是远近闻名的 “牡蛎大王”。作为土生土长的乳山人,他不仅亲历了牡蛎当年的“赔本赚吆喝”,更是一路见证了“乳山牡蛎”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如今,王志刚养殖牡蛎已经从最初的150亩发展到现如今7000亩,年产值更是达千万元。

说起其中的变化,王志刚觉得这都多亏了养殖技术的优化。“受品种和地理因素限制,普通牡蛎一般在每年9月到次年4月上市,5月到8月份没有新鲜牡蛎上市,而三倍体牡蛎具有一年四季都可以上市的优点。”王志刚说。

过去,乳山牡蛎养殖走的是“春播秋收”的路子,但由于乳山外海岛屿或海湾少,夏季风浪较大,再加上夏季海水附着物多等原因,导致牡蛎成活率不高,产量较低,严重制约了牡蛎产业发展。2000年,乳山市海洋发展局技术人员在到外地考察学习后,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发出了牡蛎“秋播春收”的养殖技术,大大降低了养殖生产的风险,而且为海区提供了半年的休整时间,有利于海区的自我净化,促进了牡蛎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在省贝类产业创新团队的指导下,乳山市海洋发展局引进了110万粒三倍体单体牡蛎良种苗,在海阳所镇、徐家镇、白沙滩镇的5家牡蛎养殖企业开展养殖生产试验示范。

除了三倍体牡蛎良种之外,近年来,乳山市不断引进牡蛎新品种,还重点推广“海大1号”、“海大2号”等新品种,改善乳山牡蛎卖相,提高乳山牡蛎品质。除此之外,乳山还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牡蛎品牌发展潜力和后劲。

在得知乳山市海洋发展局引进了“三倍体牡蛎”后,王志刚就购买了一批牡蛎苗尝试养殖。“三倍体牡蛎可以全年生长,而且个头更大,肉质更肥美,大的能长到成人手掌这么长,基本都是论只卖,一只新品种牡蛎抵得上普通牡蛎一斤的价钱。”王志刚说,新品种三倍体牡蛎较普通牡蛎生长速度可以提高30%,单体价格能卖到几十块。

品牌+电商

全流程可追溯助力牡蛎走向高端

每年11月到次年5月,乳山牡蛎集中上市期间,据初步统计,日发货量可达500吨。乳山全市牡蛎电商从业人员达0.3万人,年电商销售牡蛎达1.5亿斤,电商销售额15亿元以上。

近年来,随着乳山知名度不断提升,以及牡蛎鲜品电商销售的快速发展,乳山牡蛎销售范围也是通达全国各地,占据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深圳、厦门等国内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稳居国产牡蛎销量第一位。

抢眼的销量背后,是乳山为做大做强牡蛎品牌的良性架构。为打破乳山牡蛎传统销售模式,扩展线上销售渠道,乳山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简便、快捷、成本低等优势,实现乳山牡蛎触网销售,目前已经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开设数百家店铺,并统一使用“乳山牡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强化乳山牡蛎品牌建设,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为保护乳山牡蛎品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了山东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乳山牡蛎》,将生鲜牡蛎升级为标准化产品,确保乳山牡蛎标准一致、品质如一;构建了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给每一件牡蛎产品都设定唯一的防伪标签,通过牡蛎协会官网查询或使用手机等设备扫描二维码,查询牡蛎身份信息,实现了产品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认定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

2019年11月6日,第八届国际牡蛎研讨会在青岛开幕。研讨会期间,乳山市与世界牡蛎学会签订牡蛎产业高端发展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乳山牡蛎高质量发展,将“乳山牡蛎”培育成世界知名品牌,将乳山打造成国际知名的世界牡蛎产业示范区。

赢得国内外市场认同,乳山向着高端迈进,通过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现代海洋经济示范区,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太平洋贝类选育中心等10余家知名的科研院校和专家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着力突破科技研发、育苗育种、电商营运、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为育苗育种、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正在与美国张玉玺博士和吉林大学柏旭教授共同研发虾青素、牡蛎精等医药保健品。

目前,“乳山牡蛎”已在全省全国形成了品牌领先优势,业已成为中国牡蛎产业一张靓丽的名片。2009年“乳山牡蛎”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乳山市被授予“中国牡蛎之乡”,“乳山牡蛎”荣获“2016年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乳山牡蛎”荣获“山东省优秀地理标志产品”,乳山市入选“首批山东省特色农产品(牡蛎)优势区”;2019年“乳山牡蛎”荣获“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牡蛎+小镇

产业链延伸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乳山现有牡蛎加工企业10家,主要生产单冻牡蛎肉、半壳牡蛎、牡蛎肽、牡蛎精华素以及以牡蛎壳为原料加工的土壤调理剂、饲料添加剂等多种产品,年加工产量2万吨,产值达16亿元,产品畅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原来,乳山市早已着手利用乳山牡蛎的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通过与高校院所的教授合作研发牡蛎新产品,扩大其影响力。引进开发新技术,将水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变废为宝。

在温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牡蛎壳这一普通人眼里的“海洋垃圾”,经过加工处理,“摇身一变”成为市场上抢手的热销货。铲车轰鸣,牡蛎壳被送入加工车间,经过几道工序便被加工成了细腻的牡蛎粉,再经过车间工人的配比和填料,最终生产出了一种看似与牡蛎壳“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土壤调理剂。据温喜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每年牡蛎壳利用量达2万吨。

近年来,乳山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行业附加值,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温喜生物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事实上,在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上,乳山一直有着明确的自我认知,转型升级思路明晰。

坐拥海洋珍宝,乳山不断挖掘牡蛎所蕴含的经济效益,让牡蛎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然而,巨大的商机下却也存在着标准不一带来的资源浪费。如何才能将牡蛎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乳山通过牡蛎小镇建设寻找答案。

牡蛎小镇并不是“牡蛎+小镇”的表面融合,而是建设一核、两带、三轴、六片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一核为小镇综合服务核,两带是陆上生态边界线、海上生态边界线,三轴是城市功能联系轴、城市景观联系轴、牡蛎产业联系轴,六片区是小镇核心展示区、牡蛎加工集聚区、牡蛎商贸结算区、牡蛎康养度假区、牡蛎产业研发区、渔港物流服务区,立体化地将小镇定位为“生态海岸、魅力岛湾”,融入科研、科普、现代环保产业及生态观光旅游要素,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最大化协调。

牡蛎小镇规划按照承接战略目标导向,秉承区域协同、创新驱动、生态发展的原则,结合基地牡蛎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打造国际牡蛎产业中心集散地、极具山东特色的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大目标定位。该项目将带动乳山市相关经济发展,增加财政税收,促进当地就业,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树立乳山美好的未来形象。

此外,结合“乡村振兴”文章,拥有“江北牡蛎第一镇”之称的海阳所镇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累计投入1亿多元实施了镇域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发展的承载力。

特别是以建设牡蛎特色小镇为发展中心,围绕构建“牡蛎+健康”“牡蛎+旅游”“牡蛎+养生”“牡蛎+电商”的大牡蛎产业发展格局,引进配套食品加工企业,延伸牡蛎上下游产业链条,培育打造牡蛎产业聚集区,整合沿岸码头设施和餐饮景点,建设集休闲旅游、海上垂钓、“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园区,进一步促进牡蛎产业的纵深发展。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高质量”发展助力乳山牡蛎向高端迈进

一点资讯2020-01-12 22:01

随着春节临近,乳山牡蛎的养殖户们越发忙碌,他们正在抓紧捕捞、清洗、选拣牡蛎……发往全国消费者的餐桌。搭乘了电商的“快车”,如今乳山牡蛎可在48小时内从产地直达全国200余城。

近年来,乳山市高度重视牡蛎产业发展,大力加强品牌宣传,实现了牡蛎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打造乳山牡蛎品牌,不断将乳山牡蛎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目前,乳山牡蛎产业已形成育苗育种、养殖、加工、销售、文化旅游、废弃物利用六大关键环节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达百亿元,有效带动2万渔民年均增收近3亿元,是乳山市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新品种+研发

续足“中国牡蛎之乡”发展后劲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乳山牡蛎养殖水域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30万吨,产值24亿元,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

牡蛎养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华信食品、乳山润德食品等牡蛎加工企业年加工牡蛎产品2万余吨,产值可达16亿元。数字的背后,也是乳山牡蛎的一段发展史。

从事牡蛎养殖近20年的王志刚是远近闻名的 “牡蛎大王”。作为土生土长的乳山人,他不仅亲历了牡蛎当年的“赔本赚吆喝”,更是一路见证了“乳山牡蛎”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如今,王志刚养殖牡蛎已经从最初的150亩发展到现如今7000亩,年产值更是达千万元。

说起其中的变化,王志刚觉得这都多亏了养殖技术的优化。“受品种和地理因素限制,普通牡蛎一般在每年9月到次年4月上市,5月到8月份没有新鲜牡蛎上市,而三倍体牡蛎具有一年四季都可以上市的优点。”王志刚说。

过去,乳山牡蛎养殖走的是“春播秋收”的路子,但由于乳山外海岛屿或海湾少,夏季风浪较大,再加上夏季海水附着物多等原因,导致牡蛎成活率不高,产量较低,严重制约了牡蛎产业发展。2000年,乳山市海洋发展局技术人员在到外地考察学习后,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发出了牡蛎“秋播春收”的养殖技术,大大降低了养殖生产的风险,而且为海区提供了半年的休整时间,有利于海区的自我净化,促进了牡蛎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在省贝类产业创新团队的指导下,乳山市海洋发展局引进了110万粒三倍体单体牡蛎良种苗,在海阳所镇、徐家镇、白沙滩镇的5家牡蛎养殖企业开展养殖生产试验示范。

除了三倍体牡蛎良种之外,近年来,乳山市不断引进牡蛎新品种,还重点推广“海大1号”、“海大2号”等新品种,改善乳山牡蛎卖相,提高乳山牡蛎品质。除此之外,乳山还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牡蛎品牌发展潜力和后劲。

在得知乳山市海洋发展局引进了“三倍体牡蛎”后,王志刚就购买了一批牡蛎苗尝试养殖。“三倍体牡蛎可以全年生长,而且个头更大,肉质更肥美,大的能长到成人手掌这么长,基本都是论只卖,一只新品种牡蛎抵得上普通牡蛎一斤的价钱。”王志刚说,新品种三倍体牡蛎较普通牡蛎生长速度可以提高30%,单体价格能卖到几十块。

品牌+电商

全流程可追溯助力牡蛎走向高端

每年11月到次年5月,乳山牡蛎集中上市期间,据初步统计,日发货量可达500吨。乳山全市牡蛎电商从业人员达0.3万人,年电商销售牡蛎达1.5亿斤,电商销售额15亿元以上。

近年来,随着乳山知名度不断提升,以及牡蛎鲜品电商销售的快速发展,乳山牡蛎销售范围也是通达全国各地,占据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深圳、厦门等国内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稳居国产牡蛎销量第一位。

抢眼的销量背后,是乳山为做大做强牡蛎品牌的良性架构。为打破乳山牡蛎传统销售模式,扩展线上销售渠道,乳山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简便、快捷、成本低等优势,实现乳山牡蛎触网销售,目前已经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开设数百家店铺,并统一使用“乳山牡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强化乳山牡蛎品牌建设,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为保护乳山牡蛎品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了山东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乳山牡蛎》,将生鲜牡蛎升级为标准化产品,确保乳山牡蛎标准一致、品质如一;构建了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给每一件牡蛎产品都设定唯一的防伪标签,通过牡蛎协会官网查询或使用手机等设备扫描二维码,查询牡蛎身份信息,实现了产品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认定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

2019年11月6日,第八届国际牡蛎研讨会在青岛开幕。研讨会期间,乳山市与世界牡蛎学会签订牡蛎产业高端发展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乳山牡蛎高质量发展,将“乳山牡蛎”培育成世界知名品牌,将乳山打造成国际知名的世界牡蛎产业示范区。

赢得国内外市场认同,乳山向着高端迈进,通过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现代海洋经济示范区,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太平洋贝类选育中心等10余家知名的科研院校和专家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着力突破科技研发、育苗育种、电商营运、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为育苗育种、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正在与美国张玉玺博士和吉林大学柏旭教授共同研发虾青素、牡蛎精等医药保健品。

目前,“乳山牡蛎”已在全省全国形成了品牌领先优势,业已成为中国牡蛎产业一张靓丽的名片。2009年“乳山牡蛎”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乳山市被授予“中国牡蛎之乡”,“乳山牡蛎”荣获“2016年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乳山牡蛎”荣获“山东省优秀地理标志产品”,乳山市入选“首批山东省特色农产品(牡蛎)优势区”;2019年“乳山牡蛎”荣获“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牡蛎+小镇

产业链延伸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乳山现有牡蛎加工企业10家,主要生产单冻牡蛎肉、半壳牡蛎、牡蛎肽、牡蛎精华素以及以牡蛎壳为原料加工的土壤调理剂、饲料添加剂等多种产品,年加工产量2万吨,产值达16亿元,产品畅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原来,乳山市早已着手利用乳山牡蛎的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通过与高校院所的教授合作研发牡蛎新产品,扩大其影响力。引进开发新技术,将水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变废为宝。

在温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牡蛎壳这一普通人眼里的“海洋垃圾”,经过加工处理,“摇身一变”成为市场上抢手的热销货。铲车轰鸣,牡蛎壳被送入加工车间,经过几道工序便被加工成了细腻的牡蛎粉,再经过车间工人的配比和填料,最终生产出了一种看似与牡蛎壳“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土壤调理剂。据温喜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每年牡蛎壳利用量达2万吨。

近年来,乳山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行业附加值,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温喜生物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事实上,在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上,乳山一直有着明确的自我认知,转型升级思路明晰。

坐拥海洋珍宝,乳山不断挖掘牡蛎所蕴含的经济效益,让牡蛎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然而,巨大的商机下却也存在着标准不一带来的资源浪费。如何才能将牡蛎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乳山通过牡蛎小镇建设寻找答案。

牡蛎小镇并不是“牡蛎+小镇”的表面融合,而是建设一核、两带、三轴、六片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一核为小镇综合服务核,两带是陆上生态边界线、海上生态边界线,三轴是城市功能联系轴、城市景观联系轴、牡蛎产业联系轴,六片区是小镇核心展示区、牡蛎加工集聚区、牡蛎商贸结算区、牡蛎康养度假区、牡蛎产业研发区、渔港物流服务区,立体化地将小镇定位为“生态海岸、魅力岛湾”,融入科研、科普、现代环保产业及生态观光旅游要素,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最大化协调。

牡蛎小镇规划按照承接战略目标导向,秉承区域协同、创新驱动、生态发展的原则,结合基地牡蛎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打造国际牡蛎产业中心集散地、极具山东特色的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大目标定位。该项目将带动乳山市相关经济发展,增加财政税收,促进当地就业,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树立乳山美好的未来形象。

此外,结合“乡村振兴”文章,拥有“江北牡蛎第一镇”之称的海阳所镇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累计投入1亿多元实施了镇域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发展的承载力。

特别是以建设牡蛎特色小镇为发展中心,围绕构建“牡蛎+健康”“牡蛎+旅游”“牡蛎+养生”“牡蛎+电商”的大牡蛎产业发展格局,引进配套食品加工企业,延伸牡蛎上下游产业链条,培育打造牡蛎产业聚集区,整合沿岸码头设施和餐饮景点,建设集休闲旅游、海上垂钓、“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园区,进一步促进牡蛎产业的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