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国一代”中国梦 谁的青春不奋斗 第四届“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活动暨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十周年主题征文颁奖活动在京举行


在数万份作品的背后,是更多的处于困境的优秀学子不屈服于命运,寒窗十年,苦读不辍,努力走出大山、走出困境,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小梦想的故事。

而一个个励志自强、努力拼搏的生动故事的背后,更是多年来助学政策、助学工作的记录和见证。


和黄剑英一样满怀感激的还有东北大学青年教师庄林林。大学毕业时,面对年薪20万的工作和留校任教的抉择,她选择了后者,只因在她为交不上大学学费而“寝食难安”时,母校帮她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她求学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大学期间,借助勤工助学平台,我每个星期会做5份家教,还会发传单卖报纸。上课之余,别人在休息,然而我一直在赶路,但这些路是我成长的财富。”庄林林说。
庄林林认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国家和所有有爱之人的帮助,她希望自己也能把这份爱延续下去。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的深情寄语,十九大首次为几代人的强国理想绘出了两个阶段的路线图,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过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成为现代化强国。
未来30年担负这一理想的“强国一代”已经上场,受助学子和千千万万的青年一样,是“强国一代”,青年正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青春力量。
教育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教育不可以改变国家的过去,但是可以改变国家的未来。田祖荫希望,青年们能把个人成长进步融入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潮流中去,把自己的“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宣读获奖名单,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财会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黄永林介绍了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十周年主题征文的组织情况:活动期间,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5075篇,其中论文93篇、散文和诗歌4982篇、宣传画40幅。最终评选出论文奖28篇,散文奖158篇,诗歌奖22篇,宣传画优秀奖4幅,优秀组织奖7名。
据介绍,“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活动后续还将在全国选取四所高校举办“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报告会。报告会将邀请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优秀青年专家、学者等青年榜样,通过分享自己的进取经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图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陈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