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传 创变向善” 用创新方式探讨文化新经济之道

  • 来源 产业经济在线
  • 作者
  • 日期 2017-09-28 21:39
     文化传承如何持续保持更新活力并最大可能发挥其价值及影响力?艺术家、创作者、手艺人如何跳出舒适圈,联合其他领域的力量和资源,让创作融入生活,并持续产生意义?文化在创变时代与商业向善的使命交汇,如何协同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文化与产业经济如何协同发展,平衡好社会价值与市场需求,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及持续发展?
     9月28日在前门北京坊文化新经济北京中心举办的【文化新传 创变向善:民艺文化新经济论坛】尝试以丰富厚实的民艺文化为切入点,探讨文化新经济之道,并期望为以上问题打开突破口。此次论坛首次提出“民艺新经济”的概念,期望通过创新思维、跨界合作、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分享及讨论,为文化从业者开拓新思路。
 
     “新经济”这一概念2016年初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首次提出,并被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研究和试点,并确定“文化“及”互联网“为新经济的两个首要方向。文化新经济,以文化元素为核心,把文化内核做为创新要素,通过产业融合形成新型业态,带动以文化为主导的消费及产业升级。加入经济的手段寻求文化业态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让文化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深度与人及社区互动。2017年国务院也把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作为重大国策,并把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纳入基本原则之一。民间手工艺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加入创新的方式和手段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但也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现在刚刚开始。本次论坛邀请到的5家创新型组织从不同角度为这个过程的探索开启了思路。 他们的共同点是:充分挖掘和善用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及设计的内核,通过跨产业创新摸索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将社会使命及共益的社会影响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持续发挥作用;融合不同的领域界别,探索协作迭代的新型产业出路。
 
     ·       稀捍行动对花丝、羌绣、傣纸、京绣、云锦、绒花、金箔、榫卯及大漆进行开发保护,在文化梳理的基础上,整合传统手工艺者、政府、院校、企业、媒体、设计及艺术等资源,以“再设计”为枢纽打造各环节持续共赢的模式,最终期望能改变中国人的的审美观并为传统手工艺重新定价。

     ·       以“买一捐一“模式创立的Mantra公益潮牌, 用融入云南少数民族元素与时尚设计的墨镜销售,去持续改善云南山区小学生的视力健康状况。

     ·       扎根贵州黔东南苗族丹寨的晟世锦绣培训当地妇女成为绣娘,并结合当地文化元素及故事与设计师的合作,生产出广受欢迎的生活用品及配饰。经过几年的探索,晟世锦绣对民族地区的了解开发已从苗绣扩大到农产品种植等更广阔的领域,自身在地经营的只是体系有成为协助茅台集团这样的传统龙头企业进行品牌和产品的创新的核心能力。

     ·       牦牛绒高端手工纺织品牌诺乐Norhla则是长期扎根于甘肃藏区,组织藏民处理、深加工牦牛绒制品,诺乐以国际资源优化产业链,尤其注重手工见人和设计师组成的“创造者”环节,最终把这些手工织品链接到LV、爱马仕这样的大客户。

     ·       坚持让设计为公众的“众建筑”在设计中持续关注建筑与社区生活的融合。他们为前门大栅栏四合院民居设计的“内盒院”,以经济适用的方式改善民居环境,也因此获得了国内外多个设计大奖。
 
     创新探索的力量要扩大影响力,联动形成趋势,离不开其他环节的支持。中国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研究委员主任赵迪、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卓凡,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更新计划、大栅栏跨界中心发起人贾蓉,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毕晓倩加入现场讨论, 分别从文化新经济政策、产学研联动IP+产业育成、创新平台、以及基金会的层面,探讨如何支持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中国,有深厚的根基,但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打破圈层,引入新资源去盘活和链接相关领域。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了,才能探讨文化复兴影响力的扩散。文化新经济正是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前行。
     本次活动作为“溯源·新传——‘民艺:转化的生机’第三届民艺生活展”系列论坛活动之一,旨在助力“溯源·新传”民艺生活展的专业论坛。“溯源·新传”民艺生活展由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爱传家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暂生活民艺工作室承办,将于9月30日举办开幕式及主题论坛。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文化新传 创变向善” 用创新方式探讨文化新经济之道

产业经济在线2017-09-28 21:39

     文化传承如何持续保持更新活力并最大可能发挥其价值及影响力?艺术家、创作者、手艺人如何跳出舒适圈,联合其他领域的力量和资源,让创作融入生活,并持续产生意义?文化在创变时代与商业向善的使命交汇,如何协同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文化与产业经济如何协同发展,平衡好社会价值与市场需求,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及持续发展?
     9月28日在前门北京坊文化新经济北京中心举办的【文化新传 创变向善:民艺文化新经济论坛】尝试以丰富厚实的民艺文化为切入点,探讨文化新经济之道,并期望为以上问题打开突破口。此次论坛首次提出“民艺新经济”的概念,期望通过创新思维、跨界合作、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分享及讨论,为文化从业者开拓新思路。
 
     “新经济”这一概念2016年初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首次提出,并被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研究和试点,并确定“文化“及”互联网“为新经济的两个首要方向。文化新经济,以文化元素为核心,把文化内核做为创新要素,通过产业融合形成新型业态,带动以文化为主导的消费及产业升级。加入经济的手段寻求文化业态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让文化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深度与人及社区互动。2017年国务院也把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作为重大国策,并把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纳入基本原则之一。民间手工艺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加入创新的方式和手段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但也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现在刚刚开始。本次论坛邀请到的5家创新型组织从不同角度为这个过程的探索开启了思路。 他们的共同点是:充分挖掘和善用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及设计的内核,通过跨产业创新摸索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将社会使命及共益的社会影响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持续发挥作用;融合不同的领域界别,探索协作迭代的新型产业出路。
 
     ·       稀捍行动对花丝、羌绣、傣纸、京绣、云锦、绒花、金箔、榫卯及大漆进行开发保护,在文化梳理的基础上,整合传统手工艺者、政府、院校、企业、媒体、设计及艺术等资源,以“再设计”为枢纽打造各环节持续共赢的模式,最终期望能改变中国人的的审美观并为传统手工艺重新定价。

     ·       以“买一捐一“模式创立的Mantra公益潮牌, 用融入云南少数民族元素与时尚设计的墨镜销售,去持续改善云南山区小学生的视力健康状况。

     ·       扎根贵州黔东南苗族丹寨的晟世锦绣培训当地妇女成为绣娘,并结合当地文化元素及故事与设计师的合作,生产出广受欢迎的生活用品及配饰。经过几年的探索,晟世锦绣对民族地区的了解开发已从苗绣扩大到农产品种植等更广阔的领域,自身在地经营的只是体系有成为协助茅台集团这样的传统龙头企业进行品牌和产品的创新的核心能力。

     ·       牦牛绒高端手工纺织品牌诺乐Norhla则是长期扎根于甘肃藏区,组织藏民处理、深加工牦牛绒制品,诺乐以国际资源优化产业链,尤其注重手工见人和设计师组成的“创造者”环节,最终把这些手工织品链接到LV、爱马仕这样的大客户。

     ·       坚持让设计为公众的“众建筑”在设计中持续关注建筑与社区生活的融合。他们为前门大栅栏四合院民居设计的“内盒院”,以经济适用的方式改善民居环境,也因此获得了国内外多个设计大奖。
 
     创新探索的力量要扩大影响力,联动形成趋势,离不开其他环节的支持。中国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研究委员主任赵迪、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卓凡,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更新计划、大栅栏跨界中心发起人贾蓉,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毕晓倩加入现场讨论, 分别从文化新经济政策、产学研联动IP+产业育成、创新平台、以及基金会的层面,探讨如何支持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中国,有深厚的根基,但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打破圈层,引入新资源去盘活和链接相关领域。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了,才能探讨文化复兴影响力的扩散。文化新经济正是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前行。
     本次活动作为“溯源·新传——‘民艺:转化的生机’第三届民艺生活展”系列论坛活动之一,旨在助力“溯源·新传”民艺生活展的专业论坛。“溯源·新传”民艺生活展由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爱传家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暂生活民艺工作室承办,将于9月30日举办开幕式及主题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