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聚焦“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

  • 来源 产业经济在线
  • 作者 管理员
  • 日期 2022-09-26 21:33

9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3期)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政界、学界、企业界经济学家刘元春、毛振华、巴曙松、曹二宝、陶冬、乔虹联合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香港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内地密不可分;

二、百年未有大变局下香港仍具备特殊优势;

三、强化底线思维,做好香港经济再定位。

报告指出,香港还是中国面向国际的窗口和桥梁,依然具有特殊的地位。

香港具有以下优势:优势一:《国安法》落地后,香港开启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新征程;优势二:在中国推动双循环的战略下,香港是中国内、外循环的重要的交接点;优势三: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可进一步融入内地经济发展;优势四:香港的法制建设仍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依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自由经济体;优势五:香港是内地与西方文化交流、资本流动的窗口和桥梁。

报告认为,香港经济需从四个重要的方面思考:一是继续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二是香港成为重要的科技产业区,不仅要有科研研究部门还要有产业;三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作用;四是香港作为内、外循环双循环的交接点。

报告提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实现香港的新定位。一是坚持落实“一国两制”,这是香港发展最核心的优势;二是发挥香港自身优势,打造“大湾区硅谷”;三是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四是政府要积极有为,做到“有限政府”与“有为政府”相结合。

报告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香港深度拥抱、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在第二经济体未来发展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机会,把香港现在积累的资源潜力充分发挥,香港未来一方面会继续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同时又能够发展自己的新的产业。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认为,对香港本身依然还要从全局性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第一,对于香港的汇率制度的调整,不仅仅决定于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同时取决于香港在世界体系中的桥梁作用。世界经济体系在新阶段所呈现出的新变化,以及香港本身在世界货币体系、世界分工体系、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位置,是决定香港汇率制度的几大因素。第二,香港产业的重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要取决于整个世界价值链、产业链的格局。

必须要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思考香港的地位,学习着眼印太时代的再定位来考虑香港的功能。同时也需要看全球各种产业以及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尤其是未来金融功能深化的这种趋势,还要从整体城市的竞争力布局来思考这几个问题。对于香港城市的新定位一定要符合金融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大转型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还要服从世界科创中心、世界前沿技术生产中心演进的规律。

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乔虹指出上半年香港经济相对低迷,2022年GDP增速预期为-1.5%,但明年经济增速会有所反弹。这一判断首先是基于香港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交通运输和入境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另一方面,香港与大陆之间的交通运输从7月份开始也有了好转的迹象。进入2023年,香港经济的发展需要关注外需和金融条件。可能出现的利好消息有以下三点:第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渐放开,会使得香港和国际重新接轨,这对香港的服务行业有很大的促进;第二,除了和内地通关的日程能够逐渐明确外,香港居民海外旅游消费也会对经济有一定贡献;第三,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房地产政策调整可能会对香港经济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CMF:聚焦“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

产业经济在线2022-09-26 21:33

9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3期)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政界、学界、企业界经济学家刘元春、毛振华、巴曙松、曹二宝、陶冬、乔虹联合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香港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内地密不可分;

二、百年未有大变局下香港仍具备特殊优势;

三、强化底线思维,做好香港经济再定位。

报告指出,香港还是中国面向国际的窗口和桥梁,依然具有特殊的地位。

香港具有以下优势:优势一:《国安法》落地后,香港开启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新征程;优势二:在中国推动双循环的战略下,香港是中国内、外循环的重要的交接点;优势三: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可进一步融入内地经济发展;优势四:香港的法制建设仍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依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自由经济体;优势五:香港是内地与西方文化交流、资本流动的窗口和桥梁。

报告认为,香港经济需从四个重要的方面思考:一是继续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二是香港成为重要的科技产业区,不仅要有科研研究部门还要有产业;三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作用;四是香港作为内、外循环双循环的交接点。

报告提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实现香港的新定位。一是坚持落实“一国两制”,这是香港发展最核心的优势;二是发挥香港自身优势,打造“大湾区硅谷”;三是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四是政府要积极有为,做到“有限政府”与“有为政府”相结合。

报告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香港深度拥抱、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在第二经济体未来发展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机会,把香港现在积累的资源潜力充分发挥,香港未来一方面会继续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同时又能够发展自己的新的产业。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认为,对香港本身依然还要从全局性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第一,对于香港的汇率制度的调整,不仅仅决定于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同时取决于香港在世界体系中的桥梁作用。世界经济体系在新阶段所呈现出的新变化,以及香港本身在世界货币体系、世界分工体系、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位置,是决定香港汇率制度的几大因素。第二,香港产业的重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要取决于整个世界价值链、产业链的格局。

必须要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思考香港的地位,学习着眼印太时代的再定位来考虑香港的功能。同时也需要看全球各种产业以及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尤其是未来金融功能深化的这种趋势,还要从整体城市的竞争力布局来思考这几个问题。对于香港城市的新定位一定要符合金融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大转型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还要服从世界科创中心、世界前沿技术生产中心演进的规律。

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乔虹指出上半年香港经济相对低迷,2022年GDP增速预期为-1.5%,但明年经济增速会有所反弹。这一判断首先是基于香港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交通运输和入境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另一方面,香港与大陆之间的交通运输从7月份开始也有了好转的迹象。进入2023年,香港经济的发展需要关注外需和金融条件。可能出现的利好消息有以下三点:第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渐放开,会使得香港和国际重新接轨,这对香港的服务行业有很大的促进;第二,除了和内地通关的日程能够逐渐明确外,香港居民海外旅游消费也会对经济有一定贡献;第三,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房地产政策调整可能会对香港经济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