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2年9月),本期论坛聚焦“转折适应期中的中国宏观经济”,同时邀请多位国内政界、学界、企业界经济学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联合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泽代表课题组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报告对8月份宏观数据的详尽解读,从8月份数据来看,出现了复苏的拐点,但这个复苏能否可持续有待研究,报告认为在过去的周期中,房地产、出口、汽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进入新周期以后,房地产、出口会出现趋势性的改变,会出现拐点。未来维持中国经济的向上态势很重要的要培育新动能,尤其是进入高成本时代时,降成本是显得尤为重要。
报告强调,要直面房地产和出口的变化,同时,最关键的是要修复各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因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从最开始的纾困到复工复产到刺激经济,最后需要修复+改革,重振中国的内生动力。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8月份数据总体略超市场预期。7月份的数据有所走弱,公布的PMI相对7月份有所下行,但看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数据,零售数据和工业增加值数据都出现了反弹,从这个意义上是超预期的。主要是政策引导结构变化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工业回升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汽车,企业投资回升主要来自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消费回升汽车起到巨大的作用。汽车刺激既带动消费,又带动工业增加值,还带动了投资。国家对各地的风光大基地包括分布式新能源鼓励,政策引导结构变化的反应非常积极。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对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FDI)今年上半年是去年同期的两倍。”鲁政委建议,要抓住这次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会,进一步塑造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核心、公共物品核心地位的角色,维持全球产业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进一步畅通中欧班列,改变目前的经济地理。“我们已经注意到中欧班列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算起来比海运成本更低。同时,也看到我们劳动力人口过去是孔雀东南飞,主要去广东、东南沿海打工,现在开始孔雀向南飞了,不仅是东南还有西南,开始去四川盆地,那里有很多货物通过中欧班列出去了。过去缺乏高速列车的情况下,海运跑得比陆地快,而火车贯通以后速度很快,运量同样很大,要坚定推下去,要让中欧班列畅通起来。”鲁政委提到,“目前中欧班列还有一个轨距问题,很多国家和我国的轨距不一样,中间要重新吊装。如果把轨距统一起来,基本上只用换车头不用换车皮了,速度就更快了。”
鲁政委表示,俄乌冲突后,俄罗斯重新审视地缘政治,俄罗斯油气的东移,东移通过两条线路,其中通过三条对中国输油输气的管线往东方,也有通过西边的航线运到印度。但是,运到印度的航线更长,要经过的国家很多,这条线路不确定性高,我们要抓住这次俄罗斯油气东移的机会,是否有可能扩建俄罗斯油气管道向我国国内的三条油气管道,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俄罗斯境内运行,就可以和中国境内接起来,也能使得能源来源更加多元化,能够进一步解决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地位或者维持全球供应链的连续性。这是百年未有变局下产业链的机会可以谋划和抓住的。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