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2年8月)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内生动力培育期的中国宏观经济”,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陆挺、邢自强、李超、易峘、范志勇联合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范志勇代表论坛发布题为“内生动力培育期的中国宏观经济”的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三部分内容展开:
一、相关经济指标;
二、为什么当前是培育内生动力的关键期;
三、如何培育内生动力。
报告认为7月份公布经济数据表现出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阶段性反弹,由于解封造成中国经济进入正轨所创造出的增速上升效应,在全球经济陷入滞胀或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正常状态。报告指出,7月份经济数据在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方面的表现相对亮眼。出口超预期,实际利用外资保持较高增速,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取得成效。
7月份,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6.6%的较高水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进出口一直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率,甚至超出了疫情之前的情况,这是疫情暴发之后中国经济的一个比较亮眼的表现。7月份,出口增长率达到23.9%,进口增长率7.4%,从前七个月表现看,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是10.4%,其中仍然是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出口是14.7%,进口是5.3%。表中列举了从2020年之后我国国际贸易的累计顺差,同样截止到7月,今年已经创造的贸易顺差超过480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只有不到3000亿元,2000年时只有2000多亿元,可以看到国际贸易的顺差有一个比较快的积累,这对于稳定整体GDP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7月份,实际利用外资用人民币计价达到7200亿元,增长率是17.4%,折合成美元的增长率达到21.8%,整体来看我国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还是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特别是一些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增长率仍然在30%以上,一些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国家仍然保持比较高的对华投资,像韩国、美国、德国,这表明在全球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一个比较亮眼的表现。所以,对全球的资金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这代表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还是保持着比较强的信心。
报告指出,对中国经济持续的复苏和增长,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育内生的增长动力,持续依靠政府刺激可以帮我们暂时性渡过难关,但持续性增长仍然来自于民营企业。报告强调,稳就业应该是当下宏观政策要关注的重点,中长期来看还是要内生性的一种增长动力的培育。
报告提出,高度重视国际经贸环境的变化。一是不要对国际经贸环境的改善有太高的期待,虽然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状况相对比较有利,但也注意到包括经贸摩擦、金融摩擦、科技摩擦短期难以缓解甚至还有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二是促进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转变,加强防控工作仍然要加强科学性,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关系。三是稳供给和扩需求政策双管齐下,关于供给仍然要持续做好主要能源和粮食供给,在全球市场动荡的情况下,能够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总需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解决好“六稳六保”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平衡。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指出7月份从消费、从投资、从价格水平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一个明显回落的过程,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疑虑。但更重要的是要解释清楚,目前这些数据回落的性质是什么?根源是什么?以及这些回落的趋势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
他认为从目前消费回落、投资增速回落来看,内需不足的问题处在新的一个阶段。导致内需不足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核心因素依然是疫情;第二个超预期的变化是高温因素;第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深度调整;第四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财政问题比大家想象得要严重,特别是地方财政的困难程度比预期来得猛、来得早;第五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民间投资状况不妙。这五大方面叠加在一起,形成了预期进一步减弱的状况。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易峘进一步讨论了7月的数据所体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一,工业数据方面,今年7月工业增长只有一点几,抛开高温导致的民用电力增长,实际工业可能比表观看到的更弱。二,消费数据也比较差,反映出疫情持续性的影响,还有收入下降和预期不稳带来的可选消费收缩。三,投资增速降低,社融数据大幅不及预期,一大块是地产拖累,另一大块是外需走弱的影响。
在政策建议方面,第一,防疫政策需要更清晰的预期,否则实体经济没有办法恢复活力。第二,地产政策,需要更有公信力和更坚决的政策,来阻断金融风险的传导和大家心理上的怀疑。第三,财政政策,要加一些赤字额度,最好以低成本国家信用地方债来弥补财政缺口。第四,货币政策,在全球美元流动性收紧,短端利率上升的周期中,的确空间比较小,但长端的五年LPR更加积极的下调可能是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