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的研讨会聚焦于未来生物技术、黑洞、未来精准医疗、枚举几何和超弦理论、智能系统、量子器件与材料、未来计算、新分子制造等时下最前沿的话题,共举办8场,以两场次并行形式进行。本次集中举办的2019未来科学大奖高峰论坛旨在传播科学精神、传递科学能量、点燃科学激情,希望通过国际尖端科研人才的领先性意见和独到见解感染更多的科学爱好者和年轻的科学力量。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围绕着未来科学大奖奖项设置的专业领域,囊括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和研究方向,集中行业内热门且具有交叉性跨学科特点的问题做为主要研究谈论课题,深入剖析科学世界中的本质和真理。
21世纪,生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方式与探索思路,成就了生物学领域的许多突破性进展。2019未来科学大奖高峰论坛第一场研讨会“未来生物技术“由怡和(中国)有限公司主席、未来论坛理事许立庆致辞发言,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BIOPIC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周Steering Committee委员谢晓亮担任Session Chair并介绍了三位演讲者。
纽约大学助理教授、纽约基因组中心核心教员Rahul Satija致力于利用单细胞技术来研究复杂的生物学系统中细胞的异质性,他针对单细胞组学数据开发的计算方法,大力推动了单细胞在癌症免疫,发育等领域的应用。
斯坦福大学副教授William James Greenleaf主要的研究方向覆盖了高通量生物物理学,分子进化,染色质结构等。其发明的DNA可及性检测技术ATAC-seq,被科学家广泛的癌症,发展等领域的研究中。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致力于真核基因组编辑,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癌症,感染等重大疾病的发生机制,为发展高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和思路。
黑洞是宇宙中最黑暗也最闪耀,最孤单也最热闹的天体。研讨会“天体物理—黑洞”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周Steering Committee委员武向平担任Session Chair并发言。
沈志强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台长,他致力于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ery Long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及其在天体物理中的应用研究,曾证认了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参与了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的拍摄工作。
苟利军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他同时还是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他带来的主题演讲是《黑洞基本性质测量的最新回顾》。
王建民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致力于研究高吸积率黑洞、超大质量黑洞,以及将黑洞作为宇宙学探针,研究宇宙的早期形成与演化。他围绕《黑洞照亮宇宙》展开主题演讲。
研讨会“未来精准医疗”专场上,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致辞发言,哈佛大学与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统计、生物统计与计算生物学终身教授、Dana-Farber 功能性癌症表观遗传学中心主任、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刘小乐担任Session Chair并发言。
约翰霍普金森大学助理教授Jamie B. Spangler的团队主要集中于抗体药物的研发。她设计了一套蛋白质结构的独特工程方法,为抗体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教授梁晗致力于开发癌症基因组数据的分析工具,并以分子标识为基础的精准癌症医学,是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项目最核心的科学家之一。
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和统计系教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林希虹教授,作为全球知名度的统计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专家,着力于医学大数据的统计学习与此类等研究方向,为统计学与生物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今天的主旨演讲为“全基因组测序和健康科技”。
我们所在的4维时空是不是高维空间的降维?存不存在平行宇宙?这些听起来很科幻的概念正是超弦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甚至它离实验验证还有距离,但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结构过去30年引发了数场数学革命。其中一场就是跟枚举几何的完美结合。其中是植根于一个古老的数学分支中的著名论断:平面上过两点存在唯一一条直线。“枚举几何和超弦理论”研讨会由三位崭露头角的年轻数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张怀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郭帅,密歇根大学兼职助理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Felix Janda 分别分享了他们的科研心得。
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联席总裁、中金智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单俊葆发言致辞,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张寿武担任Session Chair。
本次高峰论坛以未来计算为主题组织了两场研讨会“智能系统”和“未来计算:无所不在的应用”。在第一个题为“智能系统”的专场上,顺丰集团TS-CTO耿艳坤致辞并发言。同时作为两个研讨会专场的Session Chair,俄亥俄州立大学Robert M. Critchfield讲席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者、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张晓东说道,当今的计算机系统的研发已被智能和机器学习为导向的。智能系统的三位主题讲者的报告为我们带来智能学术研究如何影响着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最新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创新联盟成员陈海波,还是一位在华为公司系统开发的领导者,今天她的主题演讲是“AIOT演进与操作系统:一个实践者的视角”。
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韩松,有过合伙创立人工智能芯片公司的成功经验,他们的产品已被美国专用芯片生产商赛灵思(Xilinx)收购。韩松老师专攻人工智能算法,同时也设计专用的芯片来加速人工智能算法的运算效率,引领了人工智能在模型压缩和专用芯片等方向的研究。
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任院长、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学术休假) 张峥带来的主题演讲“深图在人工智能中的探索和研究 ”。他是分布式计算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的专家,对如何在分布式集群上加速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和推理过程经验丰富。同时,张峥老师也是著名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MXNet 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工作使得科学家们可以很方便的把多台计算机组织在一起,提升研究和部署算法模型的速度。
在研讨会“未来计算:无所不在的应用”上,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未来论坛理事丁健致辞。张晓东教授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像计算机科学有这样广泛的影响力和全方位的应用性。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曾坚阳是一位计算生物学者。他将报告如何利用计算来推动突破和高效率的新药研发。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未来论坛青年理事毕彦超教授是认知神经专家。她将讨论人脑的知识结构的存储和表达,以及它们与计算之间的关系。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和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戈带来的主题演讲为“科技,艺术,设计”,从他的报告中,我们了解到计算机如何影响艺术和工艺设计。
研讨会“量子材料与器件”上,元禾璞华(原元禾华创)投委会主席、未来论坛理事陈大同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丁洪分别致辞发言。
复旦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张远波是世界上最早从事石墨烯研究者之一,十几年来一直深耕二维材料体系的新奇物理现象,在量子输运,扫描隧道显微和能谱技术方向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今天他的主题演讲为“二维材料研究带来的新机遇”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辰是拓扑量子态理论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他提出了高阶拓扑绝缘体的理论,完成了非磁性能带体系在230个空间群中的拓扑分类,找到了能带不可约表示和拓扑性质的完整映射,用新方法预言了逾8000种新的拓扑材料,远超过去十年人们发现的拓扑材料总和,建立了“拓扑电子材料目录”。今天他带来的主题演讲是“进化中的对晶体绝缘体的理解”。
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张浩是马约拉纳准粒子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他在弹道输运的马约拉纳半导体纳米线上实现了量子化马约拉纳电导,摘取了马约拉纳准粒子研究领域的这颗万众瞩目的“皇冠上的明珠”。本次主题演讲主要围绕“拓扑量子计算:回顾和展望”展开。
第八场研讨会新分子制造仍由丁洪教授担任Session Chair。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段镶锋师从纳米科学领域的先驱、哈佛大学的CharlesLieber教授,在低维材料的可控合成及高性能电子学器件领域有深厚的积累。近年来,他在范德华异质结领域发表了多个开创性的工作,展示了范德华异质结在场效应晶体管、柔性电子学及光电器件领域的独特优势。在段镶锋教授等许多物理化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低维材料超越传统半导体工业从一个设想变成了真正的可能。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丁教授长期致力于能源资源转化过程中催化剂的开发研究,在水煤气变换低温产氢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在主题演讲“用于低温水汽变换产氢的Au/α-MoC催化剂”。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昂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发展了一些用于构建复杂分子结构的合成策略,已完成15类以上90多个天然产物的合成。今天他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演讲是“芳香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
同时,由北京大学联合未来科学大奖,特邀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陆锦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室主任邢志忠共同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也于今晚在北京大学举办。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作为对话环节的主持人,与上海交通大学大李政道研究所粒子分部主任何小刚,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何子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共同参与讨论。
据了解,2019未来科学大奖高峰论坛是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的第二场特色活动。为期一周的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举办的多场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与知名高校合作举办获奖人学术报告会、高峰论坛及明日即将举办的科学峰会和将于17日举办的颁奖典礼。并融合艺术元素诠释科学真谛,由历届获奖者与国际知名艺术家首度联袂创作的“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也将同期举行,欲将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打造2019年度最有影响力的科学盛事,开创中国的“诺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