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首席代表王超博士在致辞中说:“自2009年起,救助儿童就在四川、云南、新疆等地推广全纳教育,与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合作,帮助更多的残障儿童到就近的普通学校上学,与其他儿童共同学习,并且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在这些实践中我们也一直在纠结如何对外介绍这些儿童比较恰当,是残疾儿童还是残障儿童亦或是特殊需求儿童?但我们发现形容词无论怎么替换,把一群孩子归为一类的行为可能本身就是一种隔离和歧视。后来我们觉得应该放下这些纠结,把注意力放在‘儿童’这个词上面,无论身体或者心智是否存在障碍,他们就是孩子,就应该享有一切作为孩子的权利。”

平等和接纳是救助儿童会倡导全纳教育一直坚持的原则,并以儿童需求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差异性,关注发展,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所有儿童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参与。一直以来,救助儿童会都致力于提高公众对残障儿童和全纳教育的认识,呼吁公众关注残障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推进全纳教育落地。
今年,救助儿童会在四川、云南的试点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年,由H&M基金会资助的全纳教育影像项目,通过摄影师刘禹扬的记录和来自全纳教育试点学校孩子的镜头,还原一个个鲜活的儿童个体,无论残障与否,他们都纯真可爱,对未来充满梦想。
每个孩子都有梦想,每个梦想都应被尊重。当摄影师刘禹扬偶尔跟孩子们谈起可以给他们办影展的时候,孩子们都异常兴奋。因此,救助儿童会想唤起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爱心人士,一起来给孩子们办一个巡回影展。适逢国际残疾人日前夕(12月3日),“让我的照片绕地球一圈——救助儿童会全纳教育‘筑梦’影展”启动,摄影师和孩子们拍摄的照片正式亮相。




不让任何人掉队
今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是“向可持续和有弹性的社会转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承诺“不让任何人掉队”,残障人士既是变革的受益者,也是变革的推动者。作为全球最大的儿童公益组织之一,救助儿童会多年来竭尽所能维护保障儿童权利,并从2009年起在中国推动全纳教育,关心残障儿童的福祉。


摄影师刘禹扬在沙龙后带领大家参观“让我的照片绕地球一圈”摄影展,展现孩子眼中的世界,并讲述这些照片背后的全纳故事。

参加摄影项目的每一个孩子,都像阿永枝那样收获了不少成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我的照片绕地球一圈!”

现场,关注儿童教育的粉丝们还当众把孩子们的摄影作品绘制成油画,并赠送给救助儿童会。印客美学创始人靳秒称,之所以组织粉丝们绘制孩子们的作品并赠送公益机构,旨在让更多人关注和支持残障孩子,希望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呼吁,让他们享受更好的教育。

这一年,除了摄影项目,救助儿童会在云南和四川也做了不少推进全纳教育的试点工作,开发《全纳教育ABC》教师培训教程,并在努力洽谈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合作,计划在20个县开展教研员及特教资源中心教师TOT培训,预计覆盖教师8500名。另外,救助儿童会与云南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国家特教改革试验区昆明市五华区教育局建立为期三年的项目合作关系,探索建立以学校支持为主体、社区支持为基础、政府支持为主导的全纳教育模式,以保障残障儿童的教育权利,进一步提高残障儿童的基础教育水平。
在政策倡导和职前教育方面,救助儿童会也做了许多重要工作。在与中国教育学会的合作中,救助儿童会在北京联合大学、成都大学和昆明学院面向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普通师范学生开设全纳教育课程,截至2017年底已有超过300名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在政策倡导上,救助儿童会与“心智障碍者家长联盟”合作,向全国两会提交了全纳教育议案,建议提高全纳教育师资力度,增强师资培养质量。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1月30日给“2013-2022年亚太残疾人十年中期审查高级别政府间会议”的贺信中指出,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随着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
未来,救助儿童会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全纳教育,为孩子创造更加融合的教育环境,并从中充分发现孩子的无限潜能。正如刘禹扬在会上提到的:“普及全纳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但在这漫长的道路上,需要每个人的支持和发声。”
关于救助儿童会:
救助儿童会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全球性机构,1919年成立于英国伦敦。今天,救助儿童会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国际儿童发展组织,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救助儿童会开始在中国大陆开展项目,目前已发展成为在中国工作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现有员工超过100名。救助儿童会在华代表处设立在北京,并在中国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工作。
以儿童为中心是救助儿童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关注所有儿童尤其是弱势和困境儿童。在中国,我们致力于服务困境儿童和偏远、贫困地区的儿童,特别是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以及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我们在儿童营养和健康、儿童教育和发展、儿童保护、儿童贫困、儿童权利倡导以及减灾救灾等方面,通过直接实施项目、开展培训、意识和能力提升、平台和机制搭建、调查研究、宣传和倡导等多种方式,改善和提高儿童在各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