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减负提质——重庆、北京、江苏三地共话区域教育创新

  • 来源 新浪网
  • 作者
  • 日期 2021-12-22 15:59

12月18日,第六届教博会卫星会议系列在线活动“省级教育创新成果展播——教学变革与学校课程建构”活动在云端成功举办。来自重庆、北京、江苏三地的四位教育专家围绕“教学变革与学校课程建构”主题,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区域内推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以劳动教育为切入口推行五育并举,唤醒儿童内驱力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会议由教育部“国培计划”入选专家李源田先生主持。

“合作对话”课堂教学 有效落实减负

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委王世元副书记分享的主题为《“合作对话”课堂教学范式的应用简介》。“合作对话”从教育的文化视角审视当前课堂教学,发现师生观和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并为教师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提供操作系统。

王世元认为,“合作对话”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方法论包括文化的视角扰启、内醒、质疑和实践。受教育者的生长方法论是指独立、追求、养控、审美。离开了受教育者的生长方法,教育者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只有将教师教学方法论和学生生长方法论有机的结合,教育教学才能够真正地发生。

合作对话式的课堂上,教师要思考安排每个活动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们内醒什么、生成什么。其中对话唤醒是为了唤醒孩子们强烈的对话意识,因此称为合作对话式课堂。

“合作对话”课堂的时空如果设计成一个三维坐标图,它有一个空间轴、时间轴和主题轴。“合作对话”时空课堂,其坐标原点为课堂教学时空的起始点。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学主题、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就已经明确。随着教师教学的组织,教学主题依次转化为教学的次主题。教师在教学空间“流动”的同时,重新构建了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并传递一种教育教学艺术。此时,随着以教师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的“流动”,教师对课堂教学空间进行不断地建构。由此,课堂教学时空充满了教育变幻的无穷魅力。

合作对话式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了教师负担,更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王世元希望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不妨一试“合作对话”教学范式,相信一定能够给大家带来惊喜。

项目群驱动的区域性课堂教学变革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重庆市南岸区教委朱静萍副主任做了题为《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项目群驱动的区域性课堂教学变革》的分享。

针对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进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不充分、顶层设计系统性不够的问题。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缺少系统的驱动、支撑与引领,以及校际间、学科间课堂育人的效益参差不齐,课程、教学、评价与教研等要素割裂,缺乏系统性、一致性、协同性、可持续性的问题,重庆市南岸区教委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

首先是治理薄弱校。针对南岸区城乡二元结构,启动治理薄弱学校项目,优质学校与边远薄弱学校结对,帮扶课堂教学改革由点到面推进、有效、高效、卓越课堂研究,其次整体推动从项目到项目群的转变。2012年,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组建课改项目群,全面推进公平课堂建设;第三是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从关联改进到集群效应的全域深化,区校联动、教研蹲点、城乡一体化推进聚焦问题,教研推动,课改综述、教学论道、特例展评的项目协同,促进校际均衡、学科平等、生生发展,初步呈现高公平、高质量的课堂建设态势;最后,强调公平而有质量。从本区应用到多地检验的推广辐射,通过必选+自选+自荐的方式,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等项目协同,增强项目群驱动区域公平课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南岸区教委通过区域性课堂教学变革的动力机制建设、落实项目群驱动区域性课堂教学变革的核心策略和扎实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链路三方面来实现以上行动转变。

数年来,南岸区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在本区全学段、全学校、全学科推动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制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实施领雁计划,形成典型教学案例。教师全员卷入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实现上好每一堂课。近五年,中小学生在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国家级金奖累计438人次,国际金奖89人次。区域推进课程育人的南岸实践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由南岸到石柱、荣昌,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等,共计辐射85个地区,近600所学校,直接受益师生10万余人。

小学进阶式劳动课 把握劳动教育的规律

江苏常州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庄惠芬校长分享的主题是《“进阶式劳动课程群”的建构与实践》。据庄惠芬介绍,2019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提出要构建一座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通达桥,在这座通达桥的建构过程中,建起了小学进阶式劳动课程群,从小帮手技能、小主人责任、小农夫情怀、小工匠精神以及小创客思维这五个维度构建起了家园生活课程、校园责任课程、田园体验课程、职园启蒙课程和创园生长课程。2020年,学校成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典型案例。庄惠芬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了如何寻找劳动课程的儿童逻辑。

劳动之意:在“自然为友”中启蒙价值意蕴

首先,做回大自然之子——培养儿童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星河实验小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劳动故事田。如半亩方塘既是孩子们进行劳作的地方,更是把污泥塘变成一个有趣的生物博物馆的地方。当孩子们吃上自己种植的、香喷喷的红薯时,他们获得了劳动的快乐与兴趣,形成了劳动观念。

其次,召回原生自然学校,唤醒儿童积极的劳动情感。星河实验小学是一个自然学校,里面有锁孔花园、果树嫁接、一平方米的菜园、万物联盟的生活哲学和孩子们的蚯蚓堆肥,这些都有利于唤醒孩子们积极的劳动情感。

再次,学习自然生活法则,培育儿童必备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是活的课程,它活在天与地之间、活在物与人之间、活在古与今之间。

劳动之趣:在“万物为师”中关联具身学习

学校三年级开设有“我与小苗共成长”的活动,把劳动、自然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即1+N的五育融合,其中融进了德育、美育、科学、自然教育、创想课程、FSC课程,而1就是劳动教育。一个小小的农场有了多种功能,它既关照了生态、生产,还关照了孩子们的生活,引进了很多的理念和技术。

活动有六个单元的劳动实践,课程设计有三条线索:劳动线索、价值线索和成长线索。当孩子们把自己所耕种的植物分享出去的时候,欣喜感油然而生。

劳动之美:在“生长节律”中映射创造力量

学校五年级有一个劳动课程——WC变形计。孩子们觉得厕所非常吵闹、潮湿和臭,因此,他们进行了变形计劳动项目的设计。进行了除臭大作战、对男生小便池进行门庭改造、劳动工具巧改造、增设卫生巾互助站、建立“厕所公约”。经过学生们改造的卫生间焕然一新。为了保持舒适度,孩子们又设立了一个岗位——三顾茅厕长,招募活动有序开展,还研发了“如厕宝典”等。“WC变形计”课程的开启,不仅叩开了孩子们的生长节律,还把握了按照规律的劳动方式,从而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洞察如何营造幸福的生活。

劳动是座桥,五育融合的通达桥;劳动是首歌,七个音符的协奏曲。庄惠芬号召教育工作者把握劳动教育的儿童逻辑,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美妙和幸福的生活,最终抵达民族复兴的中国号。

以“习作+教育”深化学校课程整体育人 点燃儿童内在驱动力

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李芳副校长分享的内容为《以“习作+教育”深化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她介绍道,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李福平校长基于对教育使命的思考、对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课程建设和师生发展需要这三个维度的思考,提出“以‘习作+教育’深化学校课程整体育人”。

多年来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生命的本质属性,以便顺应其规律、寻找激活生命的方式载体,给孩子注入内在驱动力。这个突破口正是“习作”。

“学生习作”这一载体自下而上来源于学生的思维与情感的表达,是每一天生长出富有生活气息生命色彩的元素。抓住学生习作或者日记这一载体,是唤醒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的最佳途径。李福平校长提出的“习作”教育理念,希望以“习作”为切入点,营造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自由度和安全感的课堂环境,构筑以情感链接思维,唤醒生活思维的教育生态。其核心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回顾13年的实践研究,学校将习作教育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习作”撬动学校育人,即“习作”教育阶段进行全校的课程改革,开设每天全员参与的特色课程日记赏析。打破学科界限,全员参与,每一位赏析人不在写作技法上刻意去指导,而是在读懂儿童上下功夫,要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要有发现孩子情感变化的能力,帮助孩子营造安全自由的成长空间,传递真实宽容感恩的教育理念。习作已渐渐沉淀为一种文字的力量与育人的价值,成为教育回归本真的有力载体,并得到全学科教师的认同。第二个阶段以“习作”带动教书育人。第三个阶段以“习作”深化课程整体育人。

“习作+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有三个方面。一是“习作+教育”实践研究实现了三个转变,从语文学科向所有学科的转变、从课堂教学向整体教育活动的转变、从教学向教育观念的转变。二是以科研引领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完成了一个大课题背景下的若干个不同级别和不同切入点的课题。“习作”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三是梳理“习作+教育”核心载体日记赏析特色课程手册,将大量的日记以课题工作坊的方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将每一个案例进行结构化,将教师的多元评价进行系统化,在线完成可复制可操作的读懂儿童、读懂教育的学习手册。

13年来的实践研究,学校老师依然保持着源源不断的研究热情与期待,这份热情与期待正是“习作”教育带给老师的内驱力。关注儿童表达与儿童生命成长是每一位学科教师都需要确立的教育观,是每一位教育者都需要把握的教育资源。在给孩子学习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内在目标方面,“习作”教育的思想正在唤醒着每一个孩子生命成长的动力与能量,涵养生命觉知,还原生活的真实,传递幸福的情感。

本次活动中,三地共话区域教育创新,共同探讨教学变革与学校课程建构,教育部“国培计划”入选专家李源田先生对四项教育创新成果进行了总结点评。“合作对话”课堂教学范式运用创新的方法论、工具库、教学策略来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减负要求的落地见效,为学校改进提供操作性强的方法,为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专业支持。重庆市南岸区以“公平”“质量”双价值维度交互展开实践,从任务到项目、从项目到项目群、从观点改进到集群效应,形成项目群驱动的增值策略,建立起区域课堂教学变革的动力机制、核心策略、实践链路,促进了校际公平、学科平衡和生生发展,为新时代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例。“小学进阶式劳动课程群”的建构与实践,以构建劳动桥为引擎,重构儿童劳动教育的价值观、目标群和实践路,形成颇具特色的五元进阶劳动课程群。五元进阶,交相辉映;星河实验,精彩纷呈!以“习作+教育”深化学校课程整体育人成果,历时十三年,通过习作来营造有充分心理自由度和安全感的课堂环境,走向情感真实表达的、思维创新发展的教育大场景,构筑起以情感链接思维、唤醒生活思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教育生态。

本场省级教育创新成果展播活动上呈现的4个案例,为学校、教育部门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案例,为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和学校课程建构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新的理念。借助省级教育创新成果展播平台,在发挥特色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能够为成果使用者及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如何落实减负提质——重庆、北京、江苏三地共话区域教育创新

新浪网2021-12-22 15:59

12月18日,第六届教博会卫星会议系列在线活动“省级教育创新成果展播——教学变革与学校课程建构”活动在云端成功举办。来自重庆、北京、江苏三地的四位教育专家围绕“教学变革与学校课程建构”主题,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区域内推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以劳动教育为切入口推行五育并举,唤醒儿童内驱力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会议由教育部“国培计划”入选专家李源田先生主持。

“合作对话”课堂教学 有效落实减负

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委王世元副书记分享的主题为《“合作对话”课堂教学范式的应用简介》。“合作对话”从教育的文化视角审视当前课堂教学,发现师生观和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并为教师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提供操作系统。

王世元认为,“合作对话”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方法论包括文化的视角扰启、内醒、质疑和实践。受教育者的生长方法论是指独立、追求、养控、审美。离开了受教育者的生长方法,教育者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只有将教师教学方法论和学生生长方法论有机的结合,教育教学才能够真正地发生。

合作对话式的课堂上,教师要思考安排每个活动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们内醒什么、生成什么。其中对话唤醒是为了唤醒孩子们强烈的对话意识,因此称为合作对话式课堂。

“合作对话”课堂的时空如果设计成一个三维坐标图,它有一个空间轴、时间轴和主题轴。“合作对话”时空课堂,其坐标原点为课堂教学时空的起始点。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学主题、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就已经明确。随着教师教学的组织,教学主题依次转化为教学的次主题。教师在教学空间“流动”的同时,重新构建了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并传递一种教育教学艺术。此时,随着以教师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的“流动”,教师对课堂教学空间进行不断地建构。由此,课堂教学时空充满了教育变幻的无穷魅力。

合作对话式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了教师负担,更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王世元希望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不妨一试“合作对话”教学范式,相信一定能够给大家带来惊喜。

项目群驱动的区域性课堂教学变革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重庆市南岸区教委朱静萍副主任做了题为《公平而有质量的课堂:项目群驱动的区域性课堂教学变革》的分享。

针对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进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不充分、顶层设计系统性不够的问题。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缺少系统的驱动、支撑与引领,以及校际间、学科间课堂育人的效益参差不齐,课程、教学、评价与教研等要素割裂,缺乏系统性、一致性、协同性、可持续性的问题,重庆市南岸区教委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

首先是治理薄弱校。针对南岸区城乡二元结构,启动治理薄弱学校项目,优质学校与边远薄弱学校结对,帮扶课堂教学改革由点到面推进、有效、高效、卓越课堂研究,其次整体推动从项目到项目群的转变。2012年,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组建课改项目群,全面推进公平课堂建设;第三是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从关联改进到集群效应的全域深化,区校联动、教研蹲点、城乡一体化推进聚焦问题,教研推动,课改综述、教学论道、特例展评的项目协同,促进校际均衡、学科平等、生生发展,初步呈现高公平、高质量的课堂建设态势;最后,强调公平而有质量。从本区应用到多地检验的推广辐射,通过必选+自选+自荐的方式,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等项目协同,增强项目群驱动区域公平课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南岸区教委通过区域性课堂教学变革的动力机制建设、落实项目群驱动区域性课堂教学变革的核心策略和扎实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链路三方面来实现以上行动转变。

数年来,南岸区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在本区全学段、全学校、全学科推动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制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实施领雁计划,形成典型教学案例。教师全员卷入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实现上好每一堂课。近五年,中小学生在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国家级金奖累计438人次,国际金奖89人次。区域推进课程育人的南岸实践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由南岸到石柱、荣昌,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等,共计辐射85个地区,近600所学校,直接受益师生10万余人。

小学进阶式劳动课 把握劳动教育的规律

江苏常州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庄惠芬校长分享的主题是《“进阶式劳动课程群”的建构与实践》。据庄惠芬介绍,2019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提出要构建一座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通达桥,在这座通达桥的建构过程中,建起了小学进阶式劳动课程群,从小帮手技能、小主人责任、小农夫情怀、小工匠精神以及小创客思维这五个维度构建起了家园生活课程、校园责任课程、田园体验课程、职园启蒙课程和创园生长课程。2020年,学校成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典型案例。庄惠芬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了如何寻找劳动课程的儿童逻辑。

劳动之意:在“自然为友”中启蒙价值意蕴

首先,做回大自然之子——培养儿童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星河实验小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劳动故事田。如半亩方塘既是孩子们进行劳作的地方,更是把污泥塘变成一个有趣的生物博物馆的地方。当孩子们吃上自己种植的、香喷喷的红薯时,他们获得了劳动的快乐与兴趣,形成了劳动观念。

其次,召回原生自然学校,唤醒儿童积极的劳动情感。星河实验小学是一个自然学校,里面有锁孔花园、果树嫁接、一平方米的菜园、万物联盟的生活哲学和孩子们的蚯蚓堆肥,这些都有利于唤醒孩子们积极的劳动情感。

再次,学习自然生活法则,培育儿童必备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是活的课程,它活在天与地之间、活在物与人之间、活在古与今之间。

劳动之趣:在“万物为师”中关联具身学习

学校三年级开设有“我与小苗共成长”的活动,把劳动、自然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即1+N的五育融合,其中融进了德育、美育、科学、自然教育、创想课程、FSC课程,而1就是劳动教育。一个小小的农场有了多种功能,它既关照了生态、生产,还关照了孩子们的生活,引进了很多的理念和技术。

活动有六个单元的劳动实践,课程设计有三条线索:劳动线索、价值线索和成长线索。当孩子们把自己所耕种的植物分享出去的时候,欣喜感油然而生。

劳动之美:在“生长节律”中映射创造力量

学校五年级有一个劳动课程——WC变形计。孩子们觉得厕所非常吵闹、潮湿和臭,因此,他们进行了变形计劳动项目的设计。进行了除臭大作战、对男生小便池进行门庭改造、劳动工具巧改造、增设卫生巾互助站、建立“厕所公约”。经过学生们改造的卫生间焕然一新。为了保持舒适度,孩子们又设立了一个岗位——三顾茅厕长,招募活动有序开展,还研发了“如厕宝典”等。“WC变形计”课程的开启,不仅叩开了孩子们的生长节律,还把握了按照规律的劳动方式,从而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洞察如何营造幸福的生活。

劳动是座桥,五育融合的通达桥;劳动是首歌,七个音符的协奏曲。庄惠芬号召教育工作者把握劳动教育的儿童逻辑,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美妙和幸福的生活,最终抵达民族复兴的中国号。

以“习作+教育”深化学校课程整体育人 点燃儿童内在驱动力

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李芳副校长分享的内容为《以“习作+教育”深化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她介绍道,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李福平校长基于对教育使命的思考、对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课程建设和师生发展需要这三个维度的思考,提出“以‘习作+教育’深化学校课程整体育人”。

多年来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生命的本质属性,以便顺应其规律、寻找激活生命的方式载体,给孩子注入内在驱动力。这个突破口正是“习作”。

“学生习作”这一载体自下而上来源于学生的思维与情感的表达,是每一天生长出富有生活气息生命色彩的元素。抓住学生习作或者日记这一载体,是唤醒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的最佳途径。李福平校长提出的“习作”教育理念,希望以“习作”为切入点,营造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自由度和安全感的课堂环境,构筑以情感链接思维,唤醒生活思维的教育生态。其核心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回顾13年的实践研究,学校将习作教育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习作”撬动学校育人,即“习作”教育阶段进行全校的课程改革,开设每天全员参与的特色课程日记赏析。打破学科界限,全员参与,每一位赏析人不在写作技法上刻意去指导,而是在读懂儿童上下功夫,要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要有发现孩子情感变化的能力,帮助孩子营造安全自由的成长空间,传递真实宽容感恩的教育理念。习作已渐渐沉淀为一种文字的力量与育人的价值,成为教育回归本真的有力载体,并得到全学科教师的认同。第二个阶段以“习作”带动教书育人。第三个阶段以“习作”深化课程整体育人。

“习作+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有三个方面。一是“习作+教育”实践研究实现了三个转变,从语文学科向所有学科的转变、从课堂教学向整体教育活动的转变、从教学向教育观念的转变。二是以科研引领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完成了一个大课题背景下的若干个不同级别和不同切入点的课题。“习作”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三是梳理“习作+教育”核心载体日记赏析特色课程手册,将大量的日记以课题工作坊的方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将每一个案例进行结构化,将教师的多元评价进行系统化,在线完成可复制可操作的读懂儿童、读懂教育的学习手册。

13年来的实践研究,学校老师依然保持着源源不断的研究热情与期待,这份热情与期待正是“习作”教育带给老师的内驱力。关注儿童表达与儿童生命成长是每一位学科教师都需要确立的教育观,是每一位教育者都需要把握的教育资源。在给孩子学习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内在目标方面,“习作”教育的思想正在唤醒着每一个孩子生命成长的动力与能量,涵养生命觉知,还原生活的真实,传递幸福的情感。

本次活动中,三地共话区域教育创新,共同探讨教学变革与学校课程建构,教育部“国培计划”入选专家李源田先生对四项教育创新成果进行了总结点评。“合作对话”课堂教学范式运用创新的方法论、工具库、教学策略来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减负要求的落地见效,为学校改进提供操作性强的方法,为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专业支持。重庆市南岸区以“公平”“质量”双价值维度交互展开实践,从任务到项目、从项目到项目群、从观点改进到集群效应,形成项目群驱动的增值策略,建立起区域课堂教学变革的动力机制、核心策略、实践链路,促进了校际公平、学科平衡和生生发展,为新时代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例。“小学进阶式劳动课程群”的建构与实践,以构建劳动桥为引擎,重构儿童劳动教育的价值观、目标群和实践路,形成颇具特色的五元进阶劳动课程群。五元进阶,交相辉映;星河实验,精彩纷呈!以“习作+教育”深化学校课程整体育人成果,历时十三年,通过习作来营造有充分心理自由度和安全感的课堂环境,走向情感真实表达的、思维创新发展的教育大场景,构筑起以情感链接思维、唤醒生活思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教育生态。

本场省级教育创新成果展播活动上呈现的4个案例,为学校、教育部门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案例,为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和学校课程建构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新的理念。借助省级教育创新成果展播平台,在发挥特色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能够为成果使用者及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