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报告:聚焦“处于持续恢复关键期的中国宏观经济”

  • 来源 产业经济在线
  • 作者
  • 日期 2022-07-19 16:42

7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2年7月)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处于持续恢复关键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来自学界、企业界的知名经济学家及行业专家刘元春、毛振华、汪涛、杨德龙、李宗光、王晋斌联合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王晋斌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经济处于恢复的相关指标。

二、为什么是恢复的关键期?

三、如何做到持续恢复?

报告指出,经济企稳的基础还是不太牢固,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企稳经济、恢复增长报告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考量。

一是维持物价稳定。这是所有宏观政策发力的空间,如果物价不稳定,宏观政策发力空间会受到极大的约束。夏粮喜获丰收,夏粮增长1.0,小麦增长1.0%,粮食产量保证了食品价格很重要的基础部分。维持猪肉价格稳定,猪肉价格和粮食价格稳定对CPI稳定来讲非常重要。成本稳定,继续保障煤炭天然气产量,如果可能的话要减少能源出口。国内保证煤炭天然气产量的生产,稳定国内能源状况,对整个企业降成本的作用非常明显,对生产的稳定来讲也非常重要。

二是促进消费者信心的转变。更加科学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疫情防治政策,强化疫情督导组的作用;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框架指导下,通过保主体来促就业、增收入,收入增加,人员流动,消费者的信心自然就会发生转变。

三是提高融资规模和效率,并努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要协同发力,对特别支持的行业要加大贴息贷款。

四是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资金链风险,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银保监会表态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的参与风险处置,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现在各地出现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非常严格,预售资金不能挪作他用,这一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也需要开辟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难。

五是汇率还可以适度贬值以释放风险。只要有足够的顺差,中长期因素会对冲短期因素,可以对冲汇率的“超调”。

整体来讲,现在处在恢复的关键期,如果能够把风险堵点、把关键点做好,中国经济处于持续恢复的态势是不会变化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指出,从目前的月度数据和宏观经济基本面解读来看,认为已经摆脱经济下行态势的判断为时过早。目前我国经济还未完全扭转,还未完全摆脱经济下行的态势,主要问题还是预期不足,特别是消费、房地产两大方面信心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因此,未来稳增长的关键点是稳预期,要加强政策力度,并且发出比较重要的信号,使投资者、消费者对未来抱有信心。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认为各类先行参数和预期指数已经同步转正,因此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升到6-7%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同时,近期政策的发力也反映了短期内企稳回升的态势仍将持续。但是从中期来看,第四季度回升态势会式微,主要是由于存量政策前置导致“政策悬崖”、政策空间超预期收缩导致增量政策难以快速出台,以及房地产业低迷。因此,我们应该对中期保持足够关注,特别要关注内部风险控制以及结构性扭曲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上的一些有利环境和二十大的契机,重点解决中期问题。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中国经济当前确实出现了一些反弹,但这种反弹是不平衡的,生产端恢复明显快于消费端,投资端明显快于消费端。对于下半年经济,汪涛认为在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复苏之路仍然是不平坦的。一方面,房地产总体来看,还是存在出现再度恶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衰退可能导致出口增长乏力。在应对措施方面,财政货币应同时发力,从全局稳定市场信心。第一,提高防控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第二,加大宏观稳增长政策的发力幅度。增加财政刺激,弥补融资缺口;加大流动性供给,维持信贷增速;从全局出发,稳定房地产市场信心。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CMF报告:聚焦“处于持续恢复关键期的中国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在线2022-07-19 16:42

7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2年7月)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处于持续恢复关键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来自学界、企业界的知名经济学家及行业专家刘元春、毛振华、汪涛、杨德龙、李宗光、王晋斌联合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王晋斌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经济处于恢复的相关指标。

二、为什么是恢复的关键期?

三、如何做到持续恢复?

报告指出,经济企稳的基础还是不太牢固,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企稳经济、恢复增长报告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考量。

一是维持物价稳定。这是所有宏观政策发力的空间,如果物价不稳定,宏观政策发力空间会受到极大的约束。夏粮喜获丰收,夏粮增长1.0,小麦增长1.0%,粮食产量保证了食品价格很重要的基础部分。维持猪肉价格稳定,猪肉价格和粮食价格稳定对CPI稳定来讲非常重要。成本稳定,继续保障煤炭天然气产量,如果可能的话要减少能源出口。国内保证煤炭天然气产量的生产,稳定国内能源状况,对整个企业降成本的作用非常明显,对生产的稳定来讲也非常重要。

二是促进消费者信心的转变。更加科学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疫情防治政策,强化疫情督导组的作用;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框架指导下,通过保主体来促就业、增收入,收入增加,人员流动,消费者的信心自然就会发生转变。

三是提高融资规模和效率,并努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要协同发力,对特别支持的行业要加大贴息贷款。

四是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资金链风险,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银保监会表态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的参与风险处置,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现在各地出现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非常严格,预售资金不能挪作他用,这一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也需要开辟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难。

五是汇率还可以适度贬值以释放风险。只要有足够的顺差,中长期因素会对冲短期因素,可以对冲汇率的“超调”。

整体来讲,现在处在恢复的关键期,如果能够把风险堵点、把关键点做好,中国经济处于持续恢复的态势是不会变化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指出,从目前的月度数据和宏观经济基本面解读来看,认为已经摆脱经济下行态势的判断为时过早。目前我国经济还未完全扭转,还未完全摆脱经济下行的态势,主要问题还是预期不足,特别是消费、房地产两大方面信心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因此,未来稳增长的关键点是稳预期,要加强政策力度,并且发出比较重要的信号,使投资者、消费者对未来抱有信心。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认为各类先行参数和预期指数已经同步转正,因此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升到6-7%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同时,近期政策的发力也反映了短期内企稳回升的态势仍将持续。但是从中期来看,第四季度回升态势会式微,主要是由于存量政策前置导致“政策悬崖”、政策空间超预期收缩导致增量政策难以快速出台,以及房地产业低迷。因此,我们应该对中期保持足够关注,特别要关注内部风险控制以及结构性扭曲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上的一些有利环境和二十大的契机,重点解决中期问题。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中国经济当前确实出现了一些反弹,但这种反弹是不平衡的,生产端恢复明显快于消费端,投资端明显快于消费端。对于下半年经济,汪涛认为在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复苏之路仍然是不平坦的。一方面,房地产总体来看,还是存在出现再度恶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衰退可能导致出口增长乏力。在应对措施方面,财政货币应同时发力,从全局稳定市场信心。第一,提高防控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第二,加大宏观稳增长政策的发力幅度。增加财政刺激,弥补融资缺口;加大流动性供给,维持信贷增速;从全局出发,稳定房地产市场信心。